陳曉萍
(福建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福建 福州 350108)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的鄉村振興戰略是新時代下解決“三農”問題的關鍵,是農民的定心丸。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上為我國未來描繪了美好藍圖,到2035年我們要基本實現現代化,到2050年要建成現代化強國,而鄉村振興戰略是實現這美好藍圖的重要舉措。十九大報告最大一個亮點就是我國主要矛盾發生了變化,人民日益增長的對美好生活的需要與發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間的矛盾,這是我黨對我國國情的準確把握和深度的總結。其中,鄉村落后的發展是不平衡、不充分發展的重要體現,補齊農村發展的短板是鄉村振興戰略的目的。
十九大報告中首次提出鄉村振興戰略,由此可以看出,黨中央對農村發展的高度重視,可以彰顯出我黨對于解決“三農”問題的強大決心。黨的十九大報告對鄉村振興戰略的內涵進行了全面闡述,報告強調:“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①鄉村振興戰略是彌補農村發展短板的必然選擇,也是解決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必然要求,對于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具有重大意義。只有農村“振興”起來,強起來,富起來、美起來,才能更好促進中華民族強起來、富起來、美起來。
“十九大報告中對城鄉關系問題和‘三農’問題形成了新的認識,不再提‘統籌城鄉發展’、‘城鄉一體化’,而強調‘城鄉融合發展’。”②城鄉融合發展強調融合互動和共建共享,是實現城鄉共同繁榮和一體化的重要途徑,符合新時代的階段特征和具體要求。
從現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期。十九大報告中提出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在這種背景下提出鄉村振興戰略,就是為了在全面小康的路上農村不掉隊,讓農業農村的現代化能夠跟上國家現代化步伐。黨的十八大以來針對農村貧困人口問題,黨中央提出了要打贏脫貧攻堅戰,各地按照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方略要求,五年來共穩定減少農村貧困人口六千多萬,脫貧攻堅戰取得決定性進展。但目前我國農村仍然有約四千萬貧困人口,而這些貧困人口又大部分都集中在深度貧困的農村地區。當前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脫貧攻堅任務更加艱巨。針對這項艱巨任務提出的鄉村振興戰略,就是通過城鄉融合、以城帶鄉,敢于打破一切阻礙城鄉融合發展的體制機制和政策障礙,助力農村脫貧攻堅,優先發展農業、農村,賦予貧困農民及其從事的產業自主的“造血”功能,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
站在人類發展歷程的高度,世界各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都伴隨著農業人口的減少、農業在現代社會中比重逐步降低的過程,城市化進程加快伴隨鄉村凋敝是世界多數國家的普遍現象。但是,我國如何能夠打破邁向城市化進程所必然導致鄉村衰退這一“鐵律”,實現城鄉融合發展,帶領廣大人民群眾共同富裕。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城鎮化步伐的加快,我國傳統村莊漸趨衰敗,鄉村環境破敗、人口流出不流入,鄉村一定程度上已被邊緣化。城鄉發展中涌現出“融不進城市,回不去的鄉村”、無法安放的鄉愁等心態和能力雙重不平衡下的無奈與彷徨。當前不斷擴大的城鄉差距顯示出再繼續搞犧牲農村優先發展城市的戰略已不可取。鄉村振興戰略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的重心,是縮小城鄉收入差距的關鍵一招,是走共同富裕道路的必然選擇。
實質上,“振興”一詞,是用歷史的眼光看待鄉村的地位與作用,說明我國鄉村在歷史上曾經存在的輝煌與成就。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歷史鄉村在國家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鄉村的繁華與富庶是我國歷史上盛世的典型標志,史書典籍中流傳著描寫鄉村優美田園生活的浪漫詩篇。以城鄉融合來促進鄉村振興,就是要尋找工業反哺農業、城市反哺鄉村的現實路徑,除繼續深化農村改革,增強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外,同時要注重城鄉要素在市場化條件下的自由流動和雙向互動關系,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的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進一步推進城鄉在基礎設施、公共服務方面的融合,以及城鄉在產業、要素和生態保護等方面融合發展,補短板,強弱項,鼓勵更多資金、技術和人才向農村地區流動,最終通過城鄉融合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站在新的歷史發展高度,要想實現全面小康的目標,必須直面發展的難題,啃難啃的“硬骨頭”。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直面我國農村發展難題而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把城市和鄉村的發展看作一個整體來對待,充分發揮鄉村的主動性,建立全新的城鄉關系,推動城鄉融合發展,為全面建成小康打下堅實的基礎。
農業發展的離不開改革,改革是根本動力,也是統籌城鄉經濟發展的重要手段。農村的發展是一塊短板,必須通過改革,加快發展來解決,發展仍是農村各項工作的重點,是第一要務。城鄉融合發展是鄉村振興的助推器。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不斷深化農村改革,就要充分發揮城市發展的輻射作用,努力解放和發展農村生產力,深入推進農業農村的發展,縮小城鄉差距,實現共同富裕。
為了更好依靠廣大人民群眾,十九大報告提出∶“堅持一切以人民為中心”。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我國還有數千萬貧困人口有待脫貧;2030-2050年,我國農村還有將近4億人口。城鄉融合發展助力脫貧,關鍵還是在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主體也是在于人民群眾。因此,既要充分調動和發揮廣大農民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又要鼓勵城市的人才到鄉村去,把資金、技術帶到農村去,共同建設新時代的新農村。同時要鼓勵優秀畢業生到農村去,支持農村發展,到鄉村的土地上貢獻自己的才智。對于愿意支援農村發展的高校畢業生給予相應的補貼和表揚,吸引更多的人才到農村、發展農村,讓廣闊的農村煥發出新的生機。
鄉村振興的關鍵是產業振興,以產業振興帶動鄉村振興。過去我們的農村產業比較單一、結構簡單,農業與其他二三產業的關聯度較低,農業綜合產出效益不高。通過構建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體系,既能充分挖掘農村需求,又能充分關注城市需求,通過城市的需求,帶動農村的經濟發展,從而實現鄉村振興。因此,在把握當前我國農業規模經營不斷發展、產業跨界融合不斷深化、新業態新動能不斷涌現的時代特征下,村干部要積極帶動村民把自己當地的特色,打造成一個產業,吸引城市中的資源投資鄉村產業發展,沒有城市的“反哺”,農村的產業也是難以維持。目前,我國主要矛盾發生了變化,人們對食物的要求不僅僅停留在吃飽,而更強調吃得豐富、安全和健康;而且都市生活的人們對農業的生態價值和文化價值追求也是越來越高,這都給農村產業發展帶來新的契機。廣大的農民群眾要抓住時機,發展、壯大農村旅游類的服務產業,轉換農業發展動能,增加收入,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的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農業出路在現代化,農業現代化關鍵在科技進步。”③當前我國農業面臨的諸多困難和瓶頸,必須要從科技創新入手才能找到破解的方法,也只有緊緊依靠科技創新打造競爭新優勢,才能推動農村發展。大力推進城鄉融合發展,把城市中科技成果應用到農業發展當中,特別是互聯網的快速發展,網上商城已經廣受消費者的青睞,而農村的網絡通訊還是比較落后,覆蓋面不是很廣,這極大阻礙農村產業的發展。因此,國家要加快農村網絡通訊建設,通過“網絡下鄉”等活動,幫助農戶實現輕松上網,利用網上平臺銷售當地特色的時令果蔬、農特產等,通過“互聯網+農村”,幫助農村形成自己競爭優勢,縮小城鄉差距。同時還要積極鼓勵快遞行業在農村設點,開辟和搞活農村市場,推動快遞公司在農村的發展。利用網絡的作用將農村和城市緊密聯系在一起,通過城市的發展來帶動農村發展,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進程,走城鄉融合發展的道路。
從現在起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而農業的發展還是“四化同步”的短腿,農村還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短板。農村的發展離不開城市的帶動和支持,城鄉共同繁榮是實現全面小康的重要武器。在未來三年時間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期,農業和農村發展的任務異常艱巨,必須大力促進城鄉要素融合互動,城市公共資源向農村延伸,從根本上打破城鄉分割的傳統體制機制障礙,推動農村現代化發展。讓城市的發展帶動農村的發展,進一步理順城鄉關系,實現全國所有農民的小康愿景。
注釋
①中共十九大開幕,習近平代表十八屆中央委員會作報告(直播全文).2017年 10月 18日.中國網.http://www.china.com.cn/cppcc/2017-10/18/content_41752399.htm。
②十九大“鄉村振興戰略”解讀及建言.2017年12月06日.搜狐網.http://www.sohu.com/a/208760401_260616。
③習近平眼中的“三農短板”:農業出路在現代化.2016年02月07日.新華網.http://news.nen.com.cn/system/2016/02/07/01885596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