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 斌
(西安科技大學管理學院,陜西 西安 710600)
2016年由中央團委、教育部聯合引發的《高校共青團改革實施方案》明確提出要鞏固和創新基層團組織建設。共青團是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培養黨的后備力量的重要組織。隨著新時代的新要求,高校必須要以“凝聚青年、服務大局、當好橋梁、從嚴治團”為原則,把握思想引領核心任務,構建符合高校廣大青年學生特點的共青團組織模式,以此培養符合新時代發展的高素質人才。
創新高校共青團組織建設是深入貫徹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體現,隨著新時代的新要求,高校學生所面臨的環境更加復雜,因此強化共青團組織建設對高校教育具有重要的意義:首先創新高校共青團組織建設是適應新時代新要求的必然選擇。高校共青團是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載體,基于新時代發展的新要求,學生接觸的思想呈現多元化發展趨勢,尤其是網絡中摻雜的不健康思想影響大學生的政治思想。例如近期網絡中出現的各種大學生言語詆毀祖國的行為充分表明加強共青團組織建設,強化發揮校級團委主體作用的重要性;其次創新共青團組織建設也是深入學習黨的十九大精神、踐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體現。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共青團組織作為黨的預備隊,在培養共產黨員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基于高校團工作所出現的新問題,必須要緊隨時代的發展而創新組織管理模式,以此適應新時代新發展要求;最后創新團組織建設也是適應新媒體時代、激發共青團員參加性的重要舉措。新媒體環境下高校共青團工作手段越來越豐富,尤其是大學生自媒體工具的應用,使得大學生的教育工作更加復雜與多樣,因此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引領的共青團組織必須要深化組織制度建設,積極推進網絡共青團組織模式,依托“青年之聲”等平臺創新共青團工作模式。
鞏固與創新共青團組織是《高校共青團改革方案實施》的重要內容。雖然近兩年高校圍繞習近平同志對高校共青團建設的指示精神及團中央改革方案要求在不斷提升共青團的建設質量,例如高校共青團代表大會制度越來越健全,共青團團支部書記的政治素質越來越強。組織建設是共青團工作的基礎,基于共青團改革方案的不斷推進,高校在組織建設上存在一些問題,其主要表現為:
高校共青團是黨的后備力量組織,健全的組織制度是保證共青團工作的基礎,但是由于高校基層黨組織建設的因素導致高校的共青團制度建設存在滯后性:一方面高校共青團民主制度不完善。構建完善的民主管理制度是共青團組織建設的核心,以代表大會制度為例,由于高校實行的校長負責制,高校在共青團代表大會召開上存在不定期或者不召開的現象,導致共青團代表大會制度賦予形式化色彩;另一方面高校共青團團委制度弱化現象突出。高校共青團組織實行的是“一心雙環”組織格局,但是在實際中高校共青團團委職能弱化現象突出,例如高校共青團工作主要由團委書記完成,而其它成員,尤其是學生團委在高校共青團體系中處于邊緣狀態,導致高校的共青團工作往往脫離高校青年的實際需求。
高校共青團組織建設必須要高度重視基層支部建設,由于高校院系數量比較多,為此高校需要強化院系團組織建設,明確書記專設,以此健全內部機構,但是在實踐中存在以下問題:一是由于高校院系數量比較多,因此院系團組織建設缺失,例如部分院系沒有構建專門的共青團組織機構,導致共青團工作不被重視;二是共青團書記職責不明確,共青團書記的政治素質有待提升。強化共青團書記的責任意識和政治意識是高校共青團組織建設的關鍵,如果書記的職能不明確必然會影響工作質量;三是班級團支部建設落后。班級團支部是共青團組織的基層單位,是開展思想引領的重要載體,但是高校往往忽視班級團支部的作用,導致團支部在基層弱化現象越來越突出。
雖然《高校共青團改革方案實施》提出要優化共青團組織結構,實行扁平化模式,但是在實踐中高校共青團組織仍然實行的是垂直管理模式,共青團組織仍然按照上級管理下級的模式,而忽視平行組織之間的信息交流溝通,導致共青團組織工作缺乏創新性與針對性。例如高校二級院校共青團組織很難針對本院系學生的特點而開展針對性的工作,這樣必然會弱化共青團組織的效力。另外由于高校青年教師數量也比較多,如何促進青年教師與學生的共同成長也是當前共青團組織建設所需要考慮的問題。
高校共青團組織是青年思想的引領載體,是高校踐行黨的十九大精神的重要組織機構,是重要的基層組織結構。基于新時代的新要求,高校必須要加強對共青團組織的建設,以此增強共青團組織的政治性、先進性以及群眾性,為黨培養優秀的后備力量人才。
首先健全領導機制。學校共青團受學校黨委和上級團組織共同領導,院系團組織受院系黨組織和學校共青團共同領導。共青團組織要以“黨建帶團建”的工作思路為指導,注重與各黨政部門之間的合作,使得共青團工作與各部門能夠更加緊密的結合,爭取把共青團的各項工作納入到黨政工作的部署之中,逐步形成廣泛聯系的、網絡狀的青年工作框架;其次突顯共青團組織的服務機制。共青團組織是凝聚青年、服務大局的基層組織,共青團組織必須要明確其服務制度,組織共青團開展社會志愿服務活動,踐行十九大精神。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黨群組織要增強自我革新的勇氣,針對高校基層團支部活力不足的問題,高校必須要健全組織設置,提升工作活力:首先高校必須要建立網絡型團組織架構,實現高校團支部的全覆蓋。高校必須要結合本校的實際情況實現團支部的全面覆蓋,尤其是要加強團支部在班級、實驗室以及宿舍等場所的建立。例如高校針對學生大部分時間在宿舍度過的現狀,高校要加強對宿舍團支部的建立,形成以舍長為書記的團支部組織,實行動態化的團教育活動;其次優化學聯學生會組織改革,提高學生組織的工作活力,實現青年學生的主體地位。例如高校要明確學生會的定位于職責,強化學生會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高校共青團作為學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評價的組織,應當不斷提升服務水平,成為學生心中最可依賴的基層組織。高校共青團應當重視學生會、學生社團聯合會等建設工作,把這些平臺打造成為學生提供服務的重要渠道。例如共青團組織應提供關于團員專業技能的提升、創業就業幫助等相關支持;團組織要更加重視專職團干部的選拔和培養,強調梯隊建設。挑選出綜合素質好、組織能力強、業務水平高的青年,秉承德才兼備的選拔標準,安排任命崗位。
“青年之聲”建設對共青團組織改革創新起著重要的作用,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青年之聲”以創新的思維探索了適應青年工作的有效模式,為高校共青團工作提供了重要的載體。“青年之聲”不僅是凝聚青年、緊密團青關系的平臺,而且還是服務大局,有效組織動員青年的重要渠道。例如河北省“青年之聲”圍繞全省“美麗鄉村”建設計劃,在高校內部開展豐富的特色活動,有效調動了高校青年服務農村、建設農村的積極性。因此高校要以“青年之聲”為依托創新共青團組織創新:首先要利用“青年之聲”的網絡傳播優勢,豐富共青團組織的服務功能。“青年之聲”反映了青年的實際需求,通過青年之聲可以及時了解基層青年需求,進而及時調整共青團工作方向;其次“青年之聲:是實施“青年馬克思主義培養工程“的重要載體,是發揮共青團思想政治引領功能的基礎。
共青團組織建設是高校踐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載體,是培養高素質青年人才的重要保障。高校院系必須要僅僅圍繞黨的十九大精神,采取科學有效的措施提升共青團組織建設質量,推動基層團支部建設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