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學生對一切新的事物都充滿好奇,但是他們注意力極易分散,只有促使他們長期保持濃烈的興趣,才能使注意力持久地保持下去!將實驗引進數學課堂,不僅能調動學生的興趣,激活他們的思維,喚醒他們的學習意識,更能充分調動學習積極性,讓他們主動參與到教學研究中去。
關鍵詞:實驗;快樂教學;想象力
數字是枯燥的,數學是有趣的,融入了“實驗”的數學課堂更是趣味盎然!本學年,教者嘗試將生活搬進課堂,利用學生熟悉的實際生活中創設實驗情境,把平時孩子們生活中熟悉的玩具、食物、文具,或者生活用品,放到實驗中動一動、問一問、想一想,相互討論討論,交流交流,最終形成自我認知。充分理解掌握知識,成為數學學習活動中的探索者、發現者、創造者。實現了課前蠢蠢欲動,課上小手林立、大腦飛轉,課后意猶未盡的理想的學習狀態。
一、 巧創“實驗”情境,激活情感儲備
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在學習新知識、掌握新技能的過程中,都借助大腦的復雜運動,才能對眼前的事實、現象、規則等形成感知和意識,在此基礎上,大腦將感知的材料進行比較、分析、推測等一系列運作后,才能將事物的屬性、特征等概括起來,產生對事物的理解和領會。運用實驗創設孩子們喜聞樂見的學習情境,就是給復雜的腦力活動提供了這個準備過程、加速過程。
在教學《認識整十數》這一課時,我想通過學生實驗操作擺小棒來認識百以內的數,面對面前的一大堆小棒,孩子們怎么能有興趣呢?課前,我利用孩子們對熊2的喜愛之情,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在教室里“開設”了“熊2文具店”,課堂伊始,我設計了“熊2文具店開張搞促銷活動,小動物們來買鉛筆”這一情境,讓小朋友們當森林里的小動物來購買整十數的鉛筆,并用小棒表擺出來。孩子們個個小臉漲得通紅,興奮地投入“情境”中,爭相“購買”。教師適時指導思考,順利的學習了百以內的數。
可見,教師創設具體的實驗情境進行問題解決,學生身處生動有趣的情境中,積極主動地去尋求解決問題的策略與方法,就會從給予到內化、從模糊到清楚認知、從唯命到自覺。
二、 積極參與“實驗”,化枯燥為有趣
心理學家布魯納認為:最好的學習動機莫過于學生對所學知識有內在興趣,而最能激發學生這種內在興趣的莫過于學生的主動參與——操作體驗。孩子們喜歡實驗,我們就是實驗入手,借助情境反饋,及時把課堂上即時的生成性資源轉化成探索新知的基礎,以動手實踐拓展學生思維,幫助學生的鉆研探索。
一年級的娃,說大不大,說小不小,想說就說,想笑就笑,尤其是剛剛入學的時候,一切隨心而為,談不上什么行為約束力差,一有新奇的事物,注意力馬上轉移,即便是一塊新穎的橡皮,那也是吸引他注意的寶貝。引進“實驗”,在課堂上讓孩子們動手動腦,不僅能促進孩子們體力、智能、交往能力的提升,又有利于培養孩子們進一步深入學習的學習興趣,進而提高課堂效率。
低年級的孩子平時不接觸錢,平時也總是和父母去消費,自己沒有結賬付錢的機會,也就沒有經驗的積累。如何讓孩子認識人民幣,使用人民幣?“熊2文具店”正在促銷中,小動物們紛紛前來購物,生意異常火爆。這一實驗情境再次出現在小動物們在《認識人民幣》的教學中,在這一課的學習中,讓孩子們把家里的舊書和一些自己不玩的玩具帶到學校,超市的物品就有了;把準備好的人民幣發給孩子,購物的人民幣就有了!讓孩子們扮演售貨員和購物員,他們就自己進行付錢找錢的活動了。活動中,我讓孩子們深入思考:有幾種付錢的方式?有的孩子簡單,都是找錢,有的孩子先把零錢都付了,留著“大鈔”,還有的挨著居然還學會了“討價還價”,雖然有點游離課堂,當同樣是生活經驗的累積,到六年級學打折,不是更方便嗎?最后,為了讓孩子們深入地認識付錢方式的多樣性,我拋出了“一個文具袋八元,你想怎么付?”孩子們各抒己見,有付10元找8元的,有付4張2元的,有付8張一元的,還有付5元2元你1元各一張的等等,老師一一列舉在黑板上,孩子們因自己的聰明才智上而欣欣然,枯燥、繁瑣的學習過程因實驗操作而多姿多彩。
三、 借助“實驗”操作,提升空間想象能力
低年級孩子還處于感性認知階段,對數學知識的學習,感性多于理性,課堂教學中,借助具體的實物進行物化的實驗操作,拓展思維的空間,為孩子們形成良好的空間觀念架設階梯。但形成豐富的空間想象能力又是學生學習數學的基礎。在低年級,利用實驗法,把感性材料通過孩子們自己反復操作、思維活動,在腦子里來回反復出現,才可能從眾多的材料中找到一定的聯系,認知才能從模糊到分明,最終形成表象,勾勒出事物的本質特征。因此,我在教學中,常常讓學生動手擺一擺鉛筆、紐扣、七巧板、各種符號等等。
如在教學《認識角》時,我先引導學生從生活中抽象出角初步感知,尋找歸納概括角的特征,然后再到生活中去找角,鞏固對知識的認識。體現了數學從生活中來,再到生活中去的理念。在初步認識角后,我給了孩子們許多素材:兩張硬卡紙條,兩根小棒,一個活動角的素材,一根吸管,一段毛線,一把剪刀等等,讓孩子們自己動手做一個角。孩子們給了我一個驚喜,他們用這些材料都做出了角,連本不能做角的毛線,被孩子同桌兩人合作拉直后,也形成了一個角。這個實驗的過程很明顯地展示了學生的操作與思維過程,在動一動、做一做中,孩子們完成了由對角表象的認識到抽象出角概念的過程。
經常讓孩子們動動手對此類題目多試驗一番,一定能逐漸培養起他們的空間想象能力!好動的孩子們需要一位肯“蹲下來”的老師和他們一起設疑,一起探究,一起試驗,一起分析,進而一起歸納。玩玩樂樂中,孩子們學好了數學。
小學數學課本就像是一個七彩生活的藝術宮殿,每一個內容、每一道習題都可以用一個個小實驗來把它展示出來!實驗,讓孩子們懷著愉悅的心情走進課堂,沐浴課堂,又帶著欣喜與期待離開課堂!
作者簡介:
卞麗萍,江蘇省常州市,常州市武進區星河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