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作業”接軌“游考”,“非紙筆”作業的設計與植入就尤為重要。因此,我們要“走進去”梳理教材,挖掘整合點;同時我們也要“走出去”擺脫束縛,設計作業點;最后也需要我們從而形成更為全面的“非紙筆”作業體系。
關鍵詞:低年級數學;非紙筆;作業設計
傳統的數學作業多以書本練習和教輔用書為主,形式單一、內容枯燥,帶有濃厚的應試色彩。但通過對一年級的教材進行梳理分析,不難發現很多地方可以設計“非紙筆”作業(如下圖),教師要基于兒童的視角有效的利用、適度的拓展、精心的設計,就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讓他們興趣盎然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主動練習和思考,從而體驗到作業的樂趣和分享。
一、 說錯題,以“說”代寫
低年級孩子愛說,我們可以根據教學內容設計些口頭表達式的“非紙筆”作業,讓學生在做作業的過程中樂于“想”、樂于“說”,充分暴露其思維過程,達到思維訓練的價值。如數數、卡片訓練、說算理等都是傳統項目,此外,我還會讓學生“說錯題”(課內外作業),也就是結合每一單元的錯題集,選擇具有代表性的題目,引導學生把審題、分析、解答和回顧的思維過程按一定順序說出來。
例如,教學“解決問題”一課練習中的第6題(如下圖)
常見錯誤:
“說錯題”范本
本題主要告訴我們“今天已經從第10頁讀到第14頁”這已知信息,要解決“今天讀的頁數”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分清這是求“幾和幾之間”還是“從幾到幾”的問題,因為書從第10頁讀到第14頁,兩頭都要算,所以正確的算式應該是14-10+1=5(頁)。
“說錯題”改變了傳統反復做錯題的模式,使學生在識錯、糾錯、改錯中理清思路和方法,有效地降低錯題再錯率。需要指出的是,雖然低年級學生語言表達能力還很弱,且不能規范地表述,但只要學生能大聲說出每一步,恰如其分地表達就是最大的進步。
二、 剪涂拼,以“動”促思
兒童的思維是從動手開始,切斷了動作,就切斷了和思維的聯系。平時教學中,我們往往會設計如“拼一拼、擺一擺、折一折、畫一畫”等操作式作業,激發學生的探索意識,但不能僅停留在簡單操作的層面上,而應充分挖掘和放大內隱的思維價值,讓學生在更富挑戰性的問題引領下將思維活動與實踐操作有機結合起來,架起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橋梁,逐步實現自我完善知識結構的目的。
例如,教學“認識圖形(二)”一課中的思考題(如下圖)教材旨在借助有趣的剪紙活動,加深學生對長方形特征的認識,并感知平面圖形之間的聯系。通過嘗試,發現多數學生對基本的四種剪法輕車熟路,失去思考題的價值。因此,我對其進行“二度開發”,引發學生更深度思考。
實踐:出示新題目“老師家有一塊正方形的花壇,想種兩種同樣多的花,你能幫忙設計嗎?可以有幾種不同方案?哪種更美觀?”學生踴躍嘗試,有的把正方形平均分成兩部分各種上花(整個花壇種滿),有的只種同樣多的花(花壇不種滿)。
動手操作是學生學習的需要,更是數學教學的有效途徑。教師要借動手操作之力,把學生推向思維活動的前沿,在深入理解和掌握知識的同時,能力得到和諧發展。
“非紙筆”作業基本上不是書面作業,但也需要教師根據作業的不同形式進行不同的評價,這樣才能準確得到教與學的信息,及時調整教學活動。除此之外,還應適度“讓權”給學生,突破傳統作業中教師單純評價的局限,改為師生相結合的多元評價體系,如創意作業設計,可讓學生相互點評后,繼續修改,再次進行分享。還需要融入家長對作業的評價,通過微信群、QQ群讓家長知曉作業進度,同時進行幫助和點評。
參考文獻:
[1]張玲.“非紙筆”評價的探索與思考[J].教學月刊,2015(7-8).
[2]馬華.非紙筆作業設計的探究與實踐[J].教學月刊,2016(5).
作者簡介:
辛智杰,浙江省臺州市,臺州市黃巖區北城街道王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