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仁澤 劉尚忠
在人類歷史的發展長河中,災害一直伴隨著人類社會,人類依賴自然生態環境而存在,在與各種災害的斗爭過程中趨利避
害,獲得生存和發展的安全空間,而在自身的生存和發展過程中,又會能動地認識和改造自然生態環境,由此出現人與自然的雙向互動關系。其中人類對自然生態環境的不合理開發和利用導致的災害與生態問題,成為嚴重威脅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制約因素,引發了世界范圍內的廣泛關注。保護生態環境,開展災害與生態教育,培養中學生生態文明意識,應當成為當前學校教育的重要內容。歷史課程作為人文社會科學中的一門基礎課程,在對學生進行災害與生態教育方面具有很強的學科優勢。
初中歷史課程中有許多適合對學生進行災害與生態教育的內容,歷史教師應充分利用歷史教科書中的相關內容,深入挖掘其中的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對歷史時期的災害、生態環境問題與重大歷史事件的聯系分專題進行講解,在課堂教學中將相關知識有效內化于學生主體,從而滲透災害與生態環境教育。以初中古代史部分教學為例,其中可作為災害與生態環境教育的專
題如:
一、生態環境因素與農民起義問題
中國古代歷史上曾爆發過多次農民起義,而其產生原因中有很重要的氣候環境因素在起作用。我國古代王朝以農立國的統治根基極易受到來自災害的沖擊和威脅,對災害處理不及時將會產生嚴重的后果,并由此引發諸多社會問題,因災害引發的農民起義便是其中最明顯的表現。以漢代為例,兩漢時期持續的嚴重旱災給農民帶來了極大的危害,西漢初年,統治者針對自然災害及連年戰亂帶來的經濟凋敝現象采取了“無為而治”“休養生息”政策,對于緩和當時的統治危機起了很大作用。西漢末年新莽統治時期,氣候變化使旱災頻發,饑民四起,社會動蕩不安,連年旱災使農民起義軍隊伍發展壯大,新莽王朝無力平復,終為農民起義推翻。
二、生態環境因素與都城遷移問題
生態環境是人類社會發展的物質基礎條件,從人類的生存和發展角度看,都城作為一個政權的政治文化中心,其位置的選擇會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總體的選擇原則是趨利避害。生態、地理環境因素對中國都城的選擇產生了重要影響,如商朝中期都城遷移的過程中,生態環境因素深刻影響著商代諸王對都城位置的抉擇。良好的生態環境條件會促進城市社會經濟發展,而不利的環境條件和災害則會影響城市的發展和統治基礎。如隋唐時期,都城從洛陽盆地遷至關中長安的原因之一是為了躲避水災。北魏政權將都城由平城遷往洛陽,氣候連續干旱受災嚴重是影響遷都的背景條件之一。另外,在都城遷移的原因中,有的表現為軍事政治或民族沖突的因素,但根本還是環境條件在起作用,如北宋至南宋時期都城的遷移,表面上是北方民族的不斷南侵,實質原因是由于氣候干旱導致北方草原退化,生存環境惡劣,少數民族生存空間被擠壓。因此,生態環境與災害在人類居住地及都城的選擇、建設與遷移過程中的作用不可忽視。
三、生態思想問題
人類生活在自然環境中,同自然環境同生共運,二者是一個相互作用、彼此聯系的統一體。我國幅員遼闊,地理生態環境復雜多樣,中國古代文明屬于典型的農業文明,因此,我國古代思想中有豐富的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合理利用自然資源和可持續發展的思想。如中國古代思想家們的“天人合一”“天人感應”“仁愛萬物”“道法自然”等思想都強調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其中的“天人合一”“黃老之學”等思想被統治者所采納,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從災害與生態環境的角度去引導學生認識天人合一思想,全面評析荀子的“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等思想的作用。災害與生態環境教學離不開從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關系的角度去解讀災害與生態環境對人類社會的影響。
我國當前正在進行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生態文明的認識就是人類社會充分認識自然環境的思想認識產物。從生態文明的高度進行生態環境教育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符合新課標“密切與現實生活和社會發展的聯系”的要求,因此,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滲透生態環境教育不僅是必要的,而且是完全可行的。教師通過講解課本中的災害與生態環境教育的相關知識,不僅可以充實和豐富歷史教學的內容,而且可以讓中學生開闊歷史學習的視野,從歷史中汲取智慧,使學生從小接受生態環境教育的熏陶,培養起他們關心和關愛他們生存的生態環境,關注全人類的命運,提高保護生態環境的自覺意識,為當今社會應對自然災害、保護生態環境、促進經濟社會與生態環境的可持續和諧發展提供借鑒,同時也為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社會的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
作者簡介:徐仁澤(1985—),男,漢族,甘肅民勤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學歷史教學;劉尚忠(1975—),男,漢族,甘肅民勤人,本科,研究方向:中學歷史教學。
注:本文系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7年度“初中歷史教學中學生生態文明意識培養研究”課題(課題批準號:GS[2017]GHB1386)成果之一。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