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歷史,對那些能感悟其深重者來說,如同一壇陳年老酒越品越香??山虒W經驗告訴我們,這壇老酒并不熱賣,甚至可以說嚴重缺乏市場。為何內涵豐富、妙趣橫生的歷史課堂如此缺乏“聽眾”,為何“讀史使人明智”這種如此具有感召力的名言也不足以使學生們增加對歷史課的興趣。掩卷沉思,似有頓悟,因為我們把歷史課講得太“歷史”了,學生們感受不到學習這門學科的現實意義和價值。
關鍵詞:歷史;鮮活;策略
歷史教育工作者要轉變教學理念,更新教學方法,而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當成為第一要務。讓歷史課變得“鮮活”起來,讓學生能感悟到“以史為鑒”的真諦,在學生中為歷史課“奪回”應有的市場,已經刻不容緩!
一、 讓“歷史”點擊時事熱點
教師應力爭在第一節課的教學內容中,抓住一個能引起學生共鳴的閃光點即學生感興趣的話題,然后以此為契機,旁征博引,重拳出擊,牢牢鎖定學生的注意力。同時教師可對這一問題進行系統講述,使學生的知識體系逐步完善,完成由點到線再到面的一個過渡。
談到學生感興趣的話題,莫過于時事熱點問題。例如《香港和澳門的回歸》這節課中重點講述了香港和澳門的回歸問題。做完必要的講解之后,我向同學們提出一個問題,即“祖國統一大業有沒有完成?”關心時事的學生立即告訴我:“沒有,還有寶島臺灣沒有回歸到祖國的懷抱?!边@名同學回答,如一枚投入湖中的石子擊起粼粼波紋,教室里發出一片喊喊喳的聲音,這時我立即趁熱打鐵,把兩岸關系這一熱點問題插入到課堂中來。在闡述了相關知識點之后,我話鋒一轉,又把“球”再次踢給學生,提出“那么面對復雜多變的國際形勢,我們應該怎樣做”的問題。同學們紛紛發表看法,針對學生有思想、有見地的觀點,我給予充分肯定。然后從拓展學生知識的角度出發,我把臺灣自古以來的所屬問題做了簡要的講述,在學生頭腦中打下一個深深的烙印——臺灣屬于大陸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不爭的事實。這節課在一種非常熱烈的氣氛中結束了,也許香港到底于何年何月回歸這個問題學生們沒有存入記憶庫中,但通過這種講解的方法和學生的積極參與,誰能說對“祖國統一大業”這個問題學生們認識得還不夠深刻呢。
二、 做“歷史人物”,談“現實感受”
是“人”創造了歷史,也是“人”正在演繹現實,無論是戰爭與和平局面的出現,改革與起義引起的風波,還是科技和文化帶來的繁榮,都離不開“人”,所以說在歷史課堂上做好對人物的講解關系重大。重通常是教師在講臺上眉飛色舞地唱獨角戲,學生們或是昏昏欲睡,或是當成常識硬性記入腦中,當然能夠記住是好事,但是和我們的教育目的也是相脫節的,因為歷史教學并不是要培養出一本本歷史詞典。如何把這種“被動作戰”的局面變成“主動出擊”呢?筆者進行了大膽的嘗試,那就是充分利用新教材的獨到之處,栩栩如生的圖片和看起來更加明晰的地圖,再配合使用先進的教學設施,在課堂上進行“歷史環境”的創設,把學生引領到歷史的長河中沐浴,讓他們領略一下“君臨天下”的威風,感受一回“指揮千軍萬馬”的樂趣。當然最重要的是在教師的引領下,學生們能從這一過程中得到啟發例如《明朝的對外關系》這節課中,針對“鄭和下西洋”這部分內容的特點,我制作了相應的課件,并找到一些圖片插入其中。課上,我首先放映了相關的圖片,烘托鄭和船隊的空前規模,尤其是把“鄭和寶船”那張圖進行了加色放大的處理,學生的興趣被激發了。然后我把“鄭和下西洋圖”這部分內容調出,并配上海浪拍岸的聲音,指定一名“鄭和”來完成遠洋航行。在學生的積極參與下,師生共同“旅行”完了鄭和當年航行的路線。雖然歷史不能假設,但為了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加入學習中來,我給他們提供了巨大的想象空間。如提出問題:“如果你是鄭和,你的終點會僅僅是非洲東海岸和紅海沿岸嗎?”“如果當年鄭和繼續航行,能成為‘中國的麥哲倫或哥倫布嗎?那樣的話,中國的歷史會改寫嗎?”這種講解的方法和能充分發揮學生想象力的問題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熱情,使他們爭先恐后地、自愿地成為本節課的“俘虜”,并且對學生的問題有了一個整體全面清晰的認識。
三、 走出課堂——體驗凝重,分享喜悅
歷史課是培養學生的愛國熱情,提高學生的民族情感的最好課堂,這也是課程改革之后新教材所體現的又一大特色。當然這里就不僅僅是學生是否感興趣的問題了,而且還包括如何引導學生把認識歷史(尤其是中國歷史)當成一種責任和義務來看待。如果能把學生學習歷史的認識提到這樣一高度,那么如何把學生從“厭煩”歷史轉變到如饑似渴地學歷史的這個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但是,如果單憑一本教材就要達到這樣的目的是比較困難的,想做到這一點,其中的一條捷徑就是領著學生走出課堂,或是到歷史博物館去參觀,或是到實地去考察,在這種近似逼真的歷史氛圍中,讓學生的每個細胞都“浸入歷史的因子切身地去體驗那一份凝重,分享那一種喜悅,從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崩缭凇镀咂呤伦兣c全民族抗戰》這節課中,涉及一個問題就是南京大屠殺,利用適當的機會,把學生帶到紀念館去參觀讓那些充滿血淚的展品去震撼學生的心靈,讓“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在學生的頭腦中形象化、具體化,從而使學生把實現中華民族的繁榮昌盛當成自己肩頭的重任。另外,像長城、兵馬俑、北京故宮等無一不是中國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通過對這些地方的參觀,使學生為自己是中華民族的一個成員,為有這樣的偉大祖先而感到無比的驕傲和自豪。
當然,受種種條件的限制,不可能領著學生輾轉于全國各地,那樣做也不現實。但我們應充分利用當地的人文歷史資源優勢,最大程度地滿足學生對這方面的渴求。總之,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歷史課堂中來,提高他們對歷史學習的興趣,培養學生的愛國熱情和運用知識的能力,是每一位歷史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責任,我們每個歷史教師都應在新課程改革的大潮中,劈波斬浪為歷史教育工作開辟一個嶄新的天地。
作者簡介:
張乃國,江蘇省淮安市,江蘇省淮安市朱壩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