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生龍
隨著社會傳播媒體的快速發展,學生接觸面越來越廣,有時候有些知識學生比老師知道的還多,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教師的依賴越來越少,甚至有些學生對教師的教學不屑一顧,他覺得與其聽老師講,還不如在電腦上或者手機上問問“度娘”,這對學生系統學習數學知識帶來很大的危害,往往讓學生對數學知識一知半解,不能掌握數學知識的精髓,更不能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創設情境,吸引學生對學習數學的興趣,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已經成為當前數學教育的首要難題和目標。
一、通過學生熟悉的生活創設情境
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是數學教學重要的一環,怎么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呢?我們要從學生的日常生活著手,因為生活離不開數學,數學也離不開生活。實踐證明:興趣的培養和激發要以學生熟悉的生活場景作為抓手,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熟悉的事物入手展開教學,有利于學生更好地掌握數學知識。比如說在教授函數相關內容時,讓學生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最經濟的手機套餐來創設情境,就會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手機套餐中有通話時長還有流量多少,通話時長的多少,流量使用的多少,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選擇,如何選擇合適的套餐,就要用到數學知識。這就激發起學生的濃厚興趣,而興趣是學習的最佳營養劑和催化劑,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對數學學習有了興趣,學習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試驗表明,當數學知識與學生的現實生活密切相關時,數學就有了活力,富有生命力,就能激發學生探討解決數學問題的興趣,激勵學生去思考,同時,在現實中遇到的問題得到解決后,學生就會有一種成就感,而從中發現的數學知識與形成的數學思想和方法,會被學生牢牢地掌握。
二、利用學生已有的舊知識來創設問題情境
心理學認為:學生在學習新知識之前,頭腦已經具有了某種認知結構,他總是試圖以這種原有認知結構來同化新知識。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出發,挖掘新舊知識的聯系點,創設問題情境。
如在進行“一元一次不等式概念”教學時,首先回憶以前所學相關知識:(1)什么是一元一次方程?(2)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驟有哪些?(3)如何解一個一元一次方程?然后提出問題:仿照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能否講出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學生有了一元一次方程的知識積累,現在回答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并不難。等學生回答完并且回答正確的基礎上再請學生舉例說明,更是輕而易舉的事情,但是這一過程卻非常重要,它是這節課的精髓。通過新舊知識對比,學生很容易地掌握了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
三、利用簡單的數學實驗來創設問題情境
好多老師認為實驗教學是理化老師的事情,豈不知簡單的數學實驗也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利用數學實驗的方法來創設問題情境,既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讓學生掌握了數學知識,具體做法就是可以先讓學生動手做實驗,然后通過實驗總結得出數學結論。因為學生是在“做中學、學中做”掌握到的知識,常常會記憶猶新。
比如在學習“三角形內角和”時,首先布置學生上課之前準備一些大小形狀不一的三角形,課堂上再讓他們將自己三角形的三個角剪下來拼接在一起,為避免不同的三角形的角混在一起不好辨認,可以用不同顏色或者不同編號加以區別。拼接完成后,提出問題:通過觀察,每一個三角形的三個角拼在一起都有什么特點?學生通過自己動手操作、共同探索、互相交流,最后總結得出三角形的內角和等于180°。
教學中,我設置學生動手操作實驗,共同探討的環節,讓學生在動手實驗中得到結論,既滿足了學生喜歡動手、喜歡參與的愿望,又讓學生在高昂的學習興趣中學到了知識,體驗到了成功,通過實驗,不但使學生學到了知識,而且讓學生展示了自己的動手操作能力。
四、利用學生的好奇創設情境
學生探求知識的思維活動,總是由問題開始的,又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得到發展。通過學生的好奇創設問題情境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打開思維的閘門,使學生進入“心求通而未通,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
我在對學生進行濃度相關問題教學時,就創設了這樣一個情境:某科學實驗急需10千克含鹽濃度30%的鹽水,現在只有含鹽20%的鹽水20千克,怎么辦?在這里我把簡單的濃度問題上升為高大上的科學實驗,極大地激發了學生解決問題的愿望,再加一個簡單的“怎么辦”這樣一個靈活的問題,放開了束縛學生思維的繩子,學生便七嘴八舌、爭先恐后地說了自己的想法,有的說在含鹽20%的鹽水里加鹽,有的說在含鹽20%的鹽水中蒸發水分。趁著學生的濃厚興趣,我接著又趁熱打鐵向學生提出更具體的問
題:如果加鹽,需要加多少?如果蒸發水分,怎么蒸發?蒸發出多少水分合適?通過這些問題,使學生不由自主地思考這里面暗含的許多問題,關于濃度的相關知識的方法,學生也就水到渠成掌
握了。
五、利用數學故事、數學典故來創設問題情境
國際象棋起源于古印度,據說,有位印度教宗師見國王自負虛浮,整天被一群溜須拍馬的大臣們包圍,熱衷于游戲,這個宗師就決定給國王一個教訓。他利用國王貪玩的心理,向國王推薦了一種在當時尚無人知曉的游戲——國際象棋。國王很快對這種新奇的游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高興之余,他便問那位宗師,作為對他忠心的獎賞,他需要得到什么賞賜?宗師開口說道:請您在棋盤上的第一個格子上放1粒麥子,第二個格子上放2粒,第三個格子上放4粒,第四個格子上放8粒……即每一個次序在后的格子中放的麥粒都必須是前一個格子麥粒數目的倍數,直到最后一個格子第64格放滿為止,這樣我就十分滿足了。“好吧!”國王哈哈大笑,慷慨地答應了宗師的這個謙卑的請求。于是國王命人將麥子按照宗師的要求擺在棋盤上,結果國王發現,按照與宗師的約定,全印度的麥子竟然連棋盤一半的格子數目都不夠。這是什么原因呢?借此機會我引入了《有理數的乘方》的概念,這時候學生急切想知道全印度的糧食擺不滿棋盤的原因,學習興趣十足,充分調動了學習積極性,學生輕而易舉掌握了有理數的乘方的相關知識。然后教師和學生一起進行計算,得出這位宗師索要的麥粒數目實際上是個天文數字,折合小麥重量為2587億噸以上,而印度現在的糧食產量才2億噸左右,更不要說古時候的印度了。
總之,在數學課上創設情境、培養學生數學學習興趣的途徑是多種多樣的,在教學中,如果結合學習的數學內容,通過創設合適情境來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懷著求知的欲望和愉悅的心情學習數學知識,就會使學生變苦學為樂學,變被動為主動,課堂就會充滿朝氣,充滿活力。
編輯 郭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