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芳
作業是教育教學活動的有機組成部分和重要環節,是對課堂教學的補充和延伸。在信息技術高速發展和新課改不斷推進的背景下,學習的理念和方式發生了巨大變化,傳統的作業和作業設計已經不能完全適應新課程和新型學習方式發展的需要,因此必須對作業設計進行反思和探尋。
一、作業及作業設計
1.作業
《學記》“時教必有正業,退息必有居學”是對作業最早的記載?!掇o?!贰吨袊逃倏迫珪贰秶H教育百科全書》等對作業的定義都不盡相同,但也基本達成共識。可將作業界定為:為實現課程目標,完成學習任務,學生獨立或合作完成的各種活動的總稱。
2.作業設計
作業設計是教師在一定的教育教學理念和教學目標的指導下,根據學生的知識水平和課程標準的規定,針對作業的內容、形式、數量、難度等所做出的計劃,為完成學習目標而設計并以延續和補充教學活動的相關過程。
二、優化作業設計的意義
斯普朗格曾說過:“人是教育的中心,教育的目的是人格的陶冶,是追求最高的人格價值?!弊鳂I設計的質量和效果如何,將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學習成績和效果,進而影響學生發展。作業設計的質量和成效是衡量一個教師專業水準的重要指標,影響教師的專業發展。優化作業設計的意義重大,概括起來主要有:
1.有利于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終身發展
優化作業設計有利于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終身發展,表現在:(1)優化作業設計能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適度的作業以達到更高好的效果,這有利于減輕學生的學業負擔,提高學習效果。(2)通過科學、高效的作業,有助于學生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培養和提高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能力,提高學生綜合素養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3)高中生正處于后青春期,處在道德品質和人格形成的關鍵時期,會逐漸形成自己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讓德育滲透在作業中,這有利于學生養成科學的“三觀”,發揮德育作用。(4)每個學生都是一個獨特的生命體,有自己的特長和優勢,但是班級授課無法兼顧每個學生的特點和需要。而通過設計多樣化、個性化的作業來適應不同學生的不同需要,這有利于激發學生的潛能,促進學生終身發展。
2.有利于提高學校教育教學實效,促進教師專業發展
教學是師生互動過程,作業是師生交流互動的一個重要途徑。奧蘇伯爾曾說過:“影響學習的唯一重要因素就是學習者已經知道了什么,要探明這一點,并據此進行教學?!苯處熗ㄟ^作業布置和批閱等適時掌握學生學習的有關情況,發現和反思自己在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來安排和調整教學活動。通過作業來了解、調整、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學行為,不僅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學的實際效果,也有利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實現教學相長。
3.有利加強學校與家庭、社會的聯系,發揮教育的合力
教育是一種合力,需要學校、家庭和社會的共同努力才能取得良好效果。作業是處在學校、家庭和社會的交匯點上。學生通過作業來提高學習成績和綜合能力,家長通過作業來了解學生在校的有關情況,學校通過作業來實現教育教學目標和引導學生認識社會、適應社會,社會為學生的作業提供素材和完成的條件。因此,通過設置科學合理的作業,有利于加強學校、家庭、社會的聯系,發揮出教育的合力。
三、作業設計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1.存在的問題
盡管科學合理的作業設計意義重大,但作業設計在實際上存在不少問題。主要表現為:(1)作業形式以書面的試卷和練習為主,形式單一,作業量大。(2)作業設計主要依據高考考綱和課本知識,以班級為單位,標準單一,“一刀切”。(3)有些作業內容上遠離生活實踐,導致學習和實踐“兩張皮”,缺乏開放性和實踐性。(4)作業評價以老師評分為主,只重結果忽視過程,缺乏發展性。(5)作業設計的針對性不強,學生的認可度不高。
2.原因
造成當前作業設計存在諸多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歸納起來有:(1)部分教師對新課程理念認識和貫徹落實的不到位,缺乏科學的教育觀、學生觀和作業觀,這直接影響到了作業設計的效益和效果。(2)應試教育的負面影響。升學率尤其是名牌大學的錄取率仍然是當前社會評價一所高中的主要及唯一標準,教師的職稱與薪酬、評優評先等都與高考成績直接掛鉤。在高考的“指揮棒”下,“考什么就教什么,怎么考就怎么教”,針對高考重點要考和可能要考和的內容就大搞“題海戰術”,對于高考不考或考到可能性不大的就簡單應付,導致作業設計不合理。(3)教師自身專業素養和能力的欠缺。不少一線教師年齡偏大、專業知識陳舊、教育教學觀念落后、不善于學習和應變,而高中生的思維活躍、求知欲強、對教學的要求越來越高,導致作業設計針對性不強、學生的認可度低等。(4)學校管理方面的因素。學校對教師的評價主要是依據高考成績,“以成績論英雄”這種在教學評價上的功利傾向,必然導致在作業實際上的不科學。
參考文獻:
[1]威廉·格拉瑟.了解你的學生:選擇理論下的師生雙贏[M].楊誠,譯.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01.
[2]陳萍.教師專業發展之道:我的教育敘事與生命感悟[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3]王月芬.新課程視域下的作業設計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5.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