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芝
1995年11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二十八次會議在重新界定基礎教育的使命時,提出了為最終實現真正的世界公民的目標而必須予以思考的幾個問題:一是培養和平、人權和民主的具體實施過程中所依賴的價值觀念。二是不能再只是強調認知學習,還要強調情感和行為學習。三是學作世界公民,是以把共同的價值觀念和知識應用于實踐為基礎的。學科教育必須符合現代教育的基本特點和發展方向。就歷史教育而言,應該有利于培養學生的開放包容意識、科學理性意識、民主自由意識等諸多現代世界公民意識。
那么歷史人的核心素養又該如何轉化為現代世界公民應該具備的基本素養呢?
一、歷史時空的核心是提供理解之同情的能力
在我看來,時空意識的核心應該是一種對“人”和文化的理解能力,是一種把歷史中的人放到具體的歷史情境中去考察并能夠提供理解之同情的能力,這是“和平”意識的源泉。過去的歷史教學,我們過多地強調是非善惡的價值評判。這種歷史教育培養更多的是愛憎分明的革命者,而非現代社會主義事業該有的具有“現代世界公民”意識的接班人。正確的歷史時空觀念應該讓我們具備理解人的難處的能力。要知道任何歷史人物都只能在他繼承了的歷史條件下,面對現實的諸多困頓做出或主動或被動的選擇,而且選擇以后,事情的發展方向又是自己所不能掌握和控制的。因此,所謂的時空觀念其實是讀到歷史中的“不得已”!可以帶著悲憫和同情去體會具體的歷史中的人決策和行為的酣暢與無奈、糾結和痛苦。我們讀到的是人性的光輝和人性的粗鄙共存,通過這樣的閱讀,我們用歷史的鏡子來反觀自己所處的時代,就會多了很多對于現實的理解,也就多了許多的寬容與和平。
這種對“人”和文化的理解能力,在全球化的今天尤為重要。今天我們政治經濟文化交往更為廣泛和深刻,就更需要今日國民具備更強的對于異域文化的理解能力,面對異域文化,面對全球化下的世界范圍內的整體交流多一些接納,這是中國避免戰爭災禍、真正融入世界的關鍵,更是明日中國的福祉。
二、史料實證就是培養科學理性精神
所謂證據意識,說到底是一種科學和理性的態度。證據意識要求我們實事求是、客觀公正,不以立場決定是非。胡適先生曾經講過,有一份證據說一份話。強調的就是這種證據意識和科學精神。從人類歷史演變的歷程來看,啟蒙運動時期確立的理性精神、科學意識,已經成為指導人類前進的指路明燈。新文化運動中,科學成為兩面大旗中的一面,之后科學觀念、理性精神成為數代中國人不懈的精神追求。實事求是是我黨的工作作風,史料實證的證據意識本質上就是實事求是,就是講證據,不浮夸,說實話。這是實現良好社會風尚的關鍵,也是落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著眼點。認真落實歷史教育中的史料實證素養,有助于培養公民實事求是的理性和科學精神,讓說話講事實、有依據成為最普遍的可以被接納的行為準則。
三、歷史解釋的多元有利于推動民主社會的發展
培養所謂歷史理解和歷史闡釋能力,則有助于培養一個真正的民主社會。民主的前提是自由,或者說民主的內核就是自由。而自由的實質是人可以真實地表達。這種真實表達就在于人能夠意識到我就是我,我講的未必是真理,但我一定有懷疑和解釋的權利。從歷史來看,人的主體意識的回歸是開啟民主社會的序幕。正如西方的文藝復興成為整個近代民主社會的先導。人只有擺脫外在精神的束縛、權力的束縛,才具備了主體意識,真實地表達自我。歷史人的素養中歷史的理解和闡釋能力暗含著一個前提,每個人都可以是歷史的記錄者、解讀者、闡釋者。不同的多元的解釋有利于打破那種一家言、一言堂的學術壟斷局面,有利于打破官修史學一統江湖的局面,從而促進學術的全面繁榮。這種能力在課堂中的訓練,更重要的意義在于有利于學生突破對于權威的崇拜,不唯上、不唯師、不唯教科書,立足史料證據,公開質疑論辯,這正是學習民主的程序和規則的過程。自媒體時代,個人出版的門檻降低,這個過程會有沉渣泛起混淆視聽。但整體而言,它對于推動中國公民社會的真正形成是有積極意義的。
建立在理解之同情上的寬容以及由此形成的和平意識、植根于科學和理性思維上的認知方式、建立在彼此尊重自由表達之上的交往方式,必將成為現代公民該具備的一些基本素養。而這些核心素養恰恰植根于歷史人的五種素養。新的課程改革,要求我們必須轉變教學的著眼點,能否很好地完成轉變,既關乎著這一輪課程改革是否可以取得成功,更關乎我們能不能培養具備現代“世界公民”基本素養的合格接班人。任重而道遠,吾輩當奮力
為之!
編輯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