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巧文
摘 要:校本教研須具有系統性,才能保證活動的有效性。首先,實現時間、人員、規劃落實到位,但須保留彈性;將學科教研與年級教研交織融合,形成集中加分散的教研模式;把內容與方式多元組合,充分發揮各種教研形式的優勢,形成完整的教研學習鏈條。
關鍵詞:校本;教研;優化
為提高教師的專業素質和教研實踐能力,學校開展校本教研活動已成為共識和通行做法。但如何讓校本教研能夠有效、高效而不流于形式,切實解決教師教學中的問題、引領教師教學與教研的專業成長卻還需要優化。筆者就以語文學科為例,談談對此的思考。
一、“三固定”——時間、人員、規劃落實到位
教研活動的目標主要指向促進教師的教學教研能力提升,而作為校級范圍或者語文學科組內的教研活動必須要有一定的系統性,才能確?;顒娱_展過程的有效性,主要體現為“三固定”——定時間、定人員和定規劃。
定時間是指定期安排并固定具體教研時間,從時空角度搭建了校本教研體系的物理基礎。如有沒有明確的時間安排,無法切實地保證活動的時間容量,很容易被各種教研外的事務擠占有限的教研時間。
定人員是指保證參與人員、主持人和中心發言人落實。活動的開展需要參與人員的基本到位,而固定參與人員能使教師對于教研活動安排做到心中有數,更好地安排自己的各項事務來保證教研質量?;顒拥母咝ч_展更是需要主持人作為教研活動的組織者與協調者,在活動中的生發點適當延伸又關注主題環節的穩步推進,組織協調、引導流程的有序進行。另外,中心發言人作為每次主題的中心,通過活動前的精心準備,保證一定的理論高度和專業水準,使教研的容量更大、效果更佳。
定規劃主要是指校級層面就校本教研活動進行一定時期的規劃。以完整的一個學期為單位,甚至可以有兩年、三年的遠期規劃。鑒于學科屬性、教研前沿和本校特性這三大方面,設置教研活動的長期安排,制定一個前瞻性較強,并前后有所銜接、邏輯上升的計劃,主要體現為目標主題設置。
大致固定的時空安排使教研的穩定性增強,而長期有層次的目標規劃易于形成相對完整的教研體系。但是,教研體系也須具有一定的彈性以適應機動和突發情況。學期初,在制定教研安排時就可以留有一定的空白時間段以靈活安排,或者可以預估突發狀況,將主題內容安排寬松些,適宜調整。如果校本教研過于固化,沒有機動性,也易被突發事務影響,導致整體教研效果大打折扣。
二、“兩交織”——學科教研與年級教研交織融合
校本教研在開展過程中,既應觀照學科屬性和學校層面的大局,又須兼顧學科內部的學段性不同、學情特點以及具體的教學任務。而且教學中,學段性特點一直都是教師必須重點考量的學情。不同學段本身既有區別、特點明確,學段之間又有共性以及銜接性需要教師關注。
集體教研具有體量優勢,能夠在同等的教研時間里惠及更多的教師,但也意味著單位時間內占用教師的參與時間多。因此,具有較強普遍性的內容,如理論層面的學習、課例的集中觀摩研討都較為適宜。而分散的年級教研形式,具有更強的靈活性,能充分發揮教師個體間的影響力,單位時間內處理問題的效率更高。例如,心得感悟的交流,具體教學細節的斟酌等就更適宜運用年級教研這種形式開展活動。因此,采用單周校級集體教研和雙周年級分散教研相結合的形式,能有效地發揮兩者的優勢。
校級集中與年級分散的教研形式,既統籌學科大局,又兼顧了學段的特點和過渡需要,以及具體的教學任務完成,激發教學智慧,優勢互補,是提升校本教研實效的良好模式。
三、“一鏈條”——內容與方式多元組合
校本教研主題的開展,如果僅是呈現,而沒有提供材料和載體讓教師思考實踐,通過一系列的方式步驟形成鏈條,那這樣的教研就易流于形式,不利于教師實現內化遷移。而通常的校本教研方式主要為理論講座、評課交流,雖然這幾種教研方式具有普遍適用性,但每一種教研方式畢竟有其優勢,也存在著短板。而且長期固定單一的教研方式會使老師產生接受疲勞,影響教研實效。另外,各種教研內容也有不同的適宜開展形式,局限于幾種方式就將難以充分發揮最佳效能。例如,專題心得研討、集體備課等都是可備選的有益形式。
在操作上,體現為根據校本教研的總體規劃,在學期的主題統攝下,運用靈活多樣的教研方式,構建一個層次豐富、科學完整的校本教研鏈條,營造良好的教研氛圍。而具體如何落實,主要著眼點在于根據所定主題的特性,尋找內容與方式的科學配置。
將切入點放在內容與形式進行科學合理的組合,通過教研方式的多元運用,充分發揮各種教研形式的優勢,形成完整的教研學習鏈條,豐富校本教研的層次,提升校本教研的科學性和實效性。
學校在開展教研活動時,應從本校的教研實際,包括具體需求、資源條件和訴求出發,營造良好的教研氛圍,優化本校教研體制,為提高教師的教育科研水平提供支撐和平臺,引領教師的專業成長。
參考文獻:
[1]余保華.校本教研與教師專業發展[J].教育探索,2004(8).
[2]李敏.校本教研現狀之分析[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5(3).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