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珊琳
“每個人都要用搞藝術的態度來開展工作,要把自己所做的工作看成一件藝術品,對自己的工作精雕細刻。只有這樣,你的工作才是一件優秀的藝術品,也才能經得起人們細心的觀賞、品味。”
——題記
如果說教育的原理是科學,那么在教育中的細節就是藝術。教師是一項培養人的事業,容不得半點疏忽和差池,一個個教育細節凸顯出來的事例是珍貴的教育寶藏。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只有精雕細琢的教育,才能培養出社會和國家切實需要的人才,才能使學生擁有量身定制的人生。身為教育者的我們無不知細節的重要性,卻仍然在錯失該注意的細節,教育藝術難道只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夢想?
不!
一、注重語言的啟迪性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語言是老師與學生間最為直接和有效的溝通工具,教學語言折射出教師的教學藝術和教學水平。教學語言是否具有啟迪性,關系到學生智力的發展;教學語言是否精準,關系到學生領悟的成效。教學語言,是攀登教育藝術的第一階梯。
在數學教學中,教師提問的指向性要明確;我聽過這樣一節公開課《比賽場次》,執教者為了吸引學生興趣創設有趣情境——播放奧運會乒乓球比賽的視頻,并拋出問題:“孩子們你們知道咱們的國球是什么嗎?”“你們喜歡什么運動?”等,學生積極地表達自己喜歡的運動項目,這時候教師又問:“如果學校要舉行乒乓球比賽要做哪些準備?”孩子們又暢所欲言地發表了各種需要準備的流程,這樣一來一去時間過去了15分鐘,而這大部分時間都在談論體育運動,基本沒有學生提到“比賽場次的安排”這一課題上,教師只好自己趕緊拋出問題,這才引入新課。創設情境不僅是為了激發學生興趣,更重要的是揭示課題。如果教師在情境播放后直截了當地問學生:“如果學校舉行乒乓球比賽要安排比賽場次,你會安排嗎?”那么就不會出現天馬行空與課題無關的回答了,要知道孩子好奇的事物有很多,可是教師作為一個引導者,必須抓住每節課的教學目標,有的放矢,才不會使一節課下來雜亂無章,學生是熱熱鬧鬧地學了一節課,可是這熱情是在知識探究上還是其他就不得而知了。
二、注重揭示數學知識的實質,幫助學生理清相關知識之間的區別和聯系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知識的教學,不能依賴死記硬背,應注重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體會數學知識之間的關聯。注重課堂實效,揭示知識實質,這是我們攀登藝術教育的第二階梯。
執教六年級數學多年,發現學生總是對圓柱的體積和側面積計算公式混淆不清。大部分教師會讓學生背公式。這個方法短時間內能讓一部分學生收到成效,但是時間一久,大部分學生又被“打回原形”繼續“亂”。當學生不懂得運用他們所學到的方法和知識時,我們總是第一時間把問題原因歸在學生身上,認為他們神形游走,不知所往亦或是缺乏慧根,領悟力低。卻難得細想,是不是我們自身的教學問題。
一次對話改變了我。當我問孩子“為什么你總是記不住?”“是什么時候開始亂的?”學生搖搖頭,“剛開始側面積的時候我懂得怎么計算側面積,可是一學體積后我就亂了”。我頓時恍然大悟,原來學生出現了知識混淆,根本在于理解不到位,缺乏對比分析。于是我重新帶領學生對圓柱體積和側面積計算公式進行推導操作,并著重進行對比分析。課堂上學生發出了各種豁然開朗的笑聲:“原來是這樣”“我懂了”……讓我明白了:在教學中我們應該俯下身來傾聽孩子的聲音,找準問題,切忌死記硬背。帶領孩子把知識刨根究底,學生小小的靈感按鈕便開啟了。
三、注重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塑造積極的人生態度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是一項浩瀚而繁瑣的工程,非一日能及,我們必須常抓不懈。這是我們攀登藝術教育的第三階梯。
良好的學習習慣有記筆記、課前預習、課后復習,在解題時,要求學生做到步驟清晰,格式整齊,這些是很小的事情,但是堅持下來,你會發現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對他們有著深遠的意義。還要注重人格培養,讓學生懂得生命的可貴,明白君子以厚德載物十分重要。
四、自身素養的提升要做到“精”與“鉆”
要成為一個優秀的教師,我們必須不斷提高自己。繼續學習,是攀登藝術教育的第四階梯。
繼續學習有很多形式:聽課、公開課、講座、培訓……但是很多教師在這個過程中總是深感疲憊,少有教師能在這些學習中汲取到營養,是這樣的學習方式沒有用嗎?很顯然不是。
偶然和一名優秀老師交流經驗,方知聽課也是一門學問:她告訴我,流水賬的記錄對自己的業務能力培養效果是很小的。聽課學習是一個聽課者提前備課,帶著問題,與授課者進行對比,吸收精華,反思修改的提升過程。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我忽然間明白了自己和優秀教師的差距,是輸在了精與鉆。在學習深造上,必須做精做細,不厭其煩、反復雕琢,才能使自己更快成長。
每一個教學環節都是由無數的細節組成的,細節千變萬化,需要我們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聽,用頭腦去思考完善。在教學方式趨于規范的今天,誰能把所有細節都落到實處,誰能在規范中尋求精進,誰就是贏家。提高教育質量的過程,是學生和老師相互影響和前進的過程,讓我們認真學習教學理念,反思過去,重塑未來,完善舊細節,關注新細節。堅持對“精細”執著,爭做教師典范。
編輯 郭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