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根據品德課程開放性的特點,品德教師在教學中要重視課外延伸活動的設計,讓學生走進生活,走進社會,在社會的大環境下體驗課程的意義,實現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升華,提高課程教學的實效性,從而達到教學的目標。只要教師精心組織“課前延展”活動,重視指導“課后延展”活動,那么一定會充分發揮品德學科德育主陣地的作用,讓學生采擷到德育教學的“鮮花”與“果實”。
關鍵詞:課外延展活動;課前延展;課后延展
《義務教育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指出:“本課程的教學時空不局限于課堂和學校,教學空間從課內向課外延伸,從課堂向學校、家庭和社區擴展。”[1]“本課程的教學活動方式多樣,如閱讀、討論、辯論、參觀、調查、訪問、游戲、角色扮演、模擬活動、兩難問題辨析,以及撰寫報告書、制作圖表等,每一種活動都有其適用的范圍和價值。”[2]
根據品德課程開放性的特點,品德教師在教學中要重視課外延伸活動的設計,讓學生走進生活,走進社會,在社會的大環境下體驗課程的意義,實現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升華、提高課程教學的實效性,從而達到教學目標。下面筆者結合一些課例談品德課外延展活動的設計。
一、課前延展
合理的課前延展活動,可以有針對性地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進行學習,借此豐富學生的感知,為課堂學習打下基礎。在教學前,教師可以要求學生進行課前預習準備,一般 “預習準備”有以下幾種方式:
1.課前觀察
課前布置學生對所要研究的內容進行仔細觀察,可以讓學生對將要學習的內容有整體的感知,為課堂學習做鋪墊。例如,教學四下品社《走近殘疾人》之前,可以布置作業:“注意觀察生活中的殘疾人的生活狀況;觀察身邊能夠體現國家和社會為方便殘疾人生活而開展的活動、做法,及增設的其他一些設施,了解國家和社會對殘疾人的關愛;觀察身邊的殘疾人身殘志堅的事跡;觀察學校里出現的師生關愛殘疾人的場景。同時做好觀察記錄?!睘榱送瓿烧n前作業,學生走近了身邊的殘疾人,體會到殘疾人生活的艱辛,了解了國家和社會幫助殘疾人的舉措,親眼看到我校六年四班師生輪流照顧腦癱殘疾同學的場景,真切地感受到殘疾人頑強不屈和堅韌不拔的一面,從內心深處萌發對他們的崇敬和景仰之情。俗話說“磨刀不誤砍柴功”,由于課前用心觀察,學生獲得了較直觀的感悟,課堂上他們侃侃而談,流露出對殘疾人的同情、關愛和崇敬之情,師生配合默契,達到水到渠成的教學效果。
2.課前查閱、收集資料
課前布置學生查閱、收集與品德主題活動有關的文字、圖片、音像、數據、圖表、實物、課件等資料,可以建立學生的多維認知表象,豐富學生的感性體驗,培養學生查閱、收集、處理信息和探究學習等各方面的能力。例如:教學五年級品社上冊《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朵花》之《多彩的民族節日》前,可以布置作業:“通過讀書、看報、上網、詢問家人等形式,以小組為單位選擇一個最感興趣的節日,搜集有關少數民族節日的資料,可以是文字、視頻、實物、圖片、課件等,為課堂的匯報交流做準備?!?/p>
學生課前搜集到傣族的潑水節、彝族的火把節、回族的開齋節、藏族的洛薩節、蒙古族的那達慕大會、蒙古族的花甲宴、苗族的嘗新節等民族節日的文字、視頻、實物、圖片、課件等資料。課堂上讓學生在收集、篩選、整理的基礎上進行交流匯報,互相學習,互相補充。通過交流,擴展學生的知識面,讓學生感受到中國民族節日的豐富多彩。在匯報過程中也培養了學生傾聽、表述和合作能力,最終實現自主探究的有效性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課前調查、參觀訪問
調查和訪問可以開闊學生的視野,增加學生的感性認識,獲得與課堂教學內容相關的初步認識,幫助學生理解和體會有關的思想觀點、知識和行為要求。教學五下品社《嘗嘗苦滋味》前,可以布置作業:“通過調查、訪問,了解父母、家人、老師等身邊的人成長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及這些挫折對他們成長的影響,填寫調查表;調查名人歷經多次失敗,但經過努力最終取得成功的典型事跡(包括文字、圖片、視頻等)。”課堂上,通過大家的調查匯報,同學們了解到身邊的很多大人和許多名人在成長中都遇到了許多困難,都品嘗到了生活中的苦滋味。課堂上,學生通過課前的調查、訪問,已經充分了解了什么是生活中的苦滋味。在此基礎上,教師再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失敗和挫折,并學會從挫折和失敗中吸取教訓,積累經驗并有所收獲。這樣的課前預習方式,使學生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對突破本課的教學難點和重點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二、課后延展
學生在品德課上形成的良好行為習慣和道德品質需要課后的道德實踐活動去鞏固和發展,所以課后延展活動也是課堂的有益和必要的補充。在品德課后,根據教學具體的實際情況,可以組織學生開展撰寫調查報告、搜集補充材料、兩難問題辨析、班隊活動、道德實踐活動等。通過這些活動,可以鞏固課堂教學的效果,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開拓學生的思維。例如,教學《多彩的民族節日》后,可以設計拓展問題:“(1)請同學們課后繼續收集其他民族節日材料,并把它們做成節日小報在同學中傳閱。(2)以后我們去少數民族地區參加他們的民族活動,如果我們的習慣與他們的不一樣,你會怎么處理呢?”通過這樣的設計,引導學生課后積極去了解更多民族節日,進行手抄報制作實踐活動,引導學生認識到應該尊重各民族的文化習俗,促進各民族之間的團結。啟發學生更深刻地認識民族大團結的意義。這樣的延展設計把課堂教學延伸到家庭和社區中,讓家長成為我們的合作者,實現課堂內外、學校內外教育的有機結合。
總之,課外延展體現了開放的現代課程理念,也是實現品德教育生活化不可或缺的教育策略。只要品德教師精心組織“課前延展”活動,重視指導 “課后延展”活動,那么一定會充分發揮品德學科德育主陣地的作用,讓學生采擷到德育教學的“鮮花”與“果實”。
作者簡介:何碧玉(1976年8月),女, 漳州薌城區人,漳州市岳口小學高級教師。
編輯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