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桔治
摘 要:猜想是關于數學規律的聯想和設想,是數學知識產生以及應用的不竭源泉——這是課標的理念。長期以來,教師容易忽視對小學生數學猜想能力的培養,造成了孩子在解題中謹小慎微、創造力低下、想象力貧乏的現象。那么在課程改革推動下如何對數學本身進行猜想、體現數學的無窮魅力呢?下面提出一些不成熟的看法,與大家共同探討。
關鍵詞:引發猜想;設計練習;開放思路
一、新知導入,設下懸念,誘發猜想
在教學中不難發現:當學生做出漂亮的解答后,他們的眼睛閃爍著光芒,微笑地搓著雙手,請別人來贊賞他的思路。因此數學教學中應從學生實際出發,創設有利于自主學習的問題情境,使學生能夠生動活潑地、富有個性地學習。
例如,教學“統計”這一內容時,通過聯系學生的生活,創設了一個慶祝“六一兒童節”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認真觀察畫面,而后誘發學生猜想:“你知道小朋友最愛吃的水果是什么呢?”學生的思維積極性就被調動起來,七嘴八舌地說開了,有的說香蕉,有的說西瓜,還有的說蘋果……到底是哪種水果更多的人愛吃呢?當學生迫切想知道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確時,教師就此揭示了課題,告訴孩子們只要懂得“統計”這一知識,你們就知道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確。小朋友們非常高興,帶著強烈的好奇心,感受到生活中處處存在著數學知識。
可見,在教學過程中,設置了讓學生進行猜想的問題,并引導他們進行猜想,這樣不僅能給學生帶來參與發現活動的快感,而且能萌發小學生猜想的意識,訓練其合理猜想的能力。
二、動手操作,錘煉思維,引發猜想
高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要單純地依靠模仿與記憶。動手操作、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著名教育心理學家布魯納認為:教好一個人學習某門學科,不是要把結果記下來,而是要讓他參與把知識建立起來的過程。
例如,教學“20以內退位減法”時,先引導學生看著掛圖列出數學式子,然后組織小組畫一畫、擺一擺、數一數等操作活動,以滿足他們的個性心理需求,同時也有利于從中促其猜想。如教學“15-8=?”時。
生1:計數法。
先畫出15根小棒,然后數出其中的8根,并把它劃去,剩下7根,得15-8=7。也有扳手指計算的,手指不夠用,他們自己想出妙計:赤著腳的,就手指、腳趾一起用;穿著鞋的則加上上衣的紐扣等等。
生2:做減法想加法。
利用減法是加法的逆運算 ( )+8=15
生3:先減去“零頭”法。
先減去“零頭”5,余10 10-3=7
生4:從10里減。
15-8,5-8不夠減,從10里減;10-8=2,2加上15原來個位上的5,得7。
這個過程中,手使腦得到發展,使它變得更加明智;腦使手得到發展,變成思維的鏡子。正如陶行知先生倡導的“手腦并用”,使學生正確而深刻地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
三、設計練習,開放思路,激發猜想
魯班發明鋸的過程,瓦特發明蒸汽機等等都是在觀察的基礎上進行類比、猜想,進而產生頓悟的。波利亞曾經提過:學習任何新知的最好途徑是讓學生自己發現。因此教師在設計習題時,盡量倡導學生在觀察的基礎上打破舊的框框,運用聯想、類比等方法大膽地進行猜想。
如教學“20以內退位減法”后,教師設計了一道開放性的應用題:“草地上有一些牛在吃草,走了5頭,還剩下7頭,草地上原來有幾頭牛?”對剛入學不久的小朋友,雖然有學過加減法應用題,但是這道應用題敘述的事件不同,先知道事件發生后的結果,再求事件發生前的狀況,存在一定的難度。教師首先出示情景圖,鼓勵和啟發學生從多方面猜想,編出各種不同的題目,越有思考性的題目越好;再次把所求的問題進行數學化:(1)草地上有牛;已知:(2)走了5頭;(3)還剩下7頭;問題:(4)原來有幾頭?像這樣的練習,為學生提供了思考問題的出發點和依據,又留有較大的思維空間,大部分學生都能不同程度地完成,很適合小朋友的“胃口”。
新教材練習設計的類型豐富多彩,如:“找朋友、對口令、奪紅旗、澆開數字花、接力賽、小貓釣魚、小動物找家、紅花配綠葉、小小郵遞員等等。學生情緒高、興趣濃、思維活、反應快。在“玩”中學,在“樂”中學,激活智慧,獲得知識。真正達到課標要求:把生活經驗數學化,把數學知識生活化,努力做到:人人學有用的數學,有用的數學應當為人人所學。這樣,不僅能使學生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體會數學的價值,增進對數學的理解和應用數學的信心,還能使學生學會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去分析現實社會,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問題,進而形成勇于創新、勇于探索的科學精神。
由此可見, “大膽猜測,小心求證”的過程,既不同于由一般法則推出特殊算法的演繹過程,也有別于由具體算例總結出一般法則的歸納過程,它是一種發現并填補認知空隙。新課程特別倡導用有趣的、具體的、富有挑戰性的素材引導學生投入到數學活動之中,體會到數學思想。每一節新知識中出現了說一說、想一想、試一試、猜一猜等等,這些都有助于啟發學生猜想,為他們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一個廣闊的空間、良好的平臺。
參考文獻:
曾云輝.在數學教學中引導學生進行有效“猜想”[J].讀寫算(教育教學研究),2010(15).
編輯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