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真真
摘 要:以北師大版數學一年級下冊“分扣子”為例,在教學實踐中感悟到“慢”是低年級學生數學活動經驗積累過程的主旋律,合作交流是積累活動經驗的重要方式,評價是經驗積累的升華。
關鍵詞:分扣子;數學活動經驗;合作交流;評價
在詞典中“經驗”一詞是指人們在實踐過程中,通過自己的感官直接接觸客觀事物而獲得的對事物表面現象的初步認識。數學活動經驗又是什么呢?學者單肖天、景敏認為:“數學活動經驗的內容包括數學思想方法、數學思維方法、數學活動過程的體驗?!闭n程標準也指出:“幫助學生積累數學活動經驗是數學教學的重要目標?!钡艿絺鹘y教育理念的影響,低年級學生的學習能力又存在局限性,以至于數學學習往往只停留在對數學知識的被動“接受”和解題技能的“訓練”上,學生對數學活動過程的體驗少之又少。
在“分扣子”一課中,我設計三個分類標準逐次增加的分類活動,幫助學生在活動中逐步體會如何確定分類的標準,比較不同分法的區別,對比分得的結果。學生經歷三次“分”的過程,積累分類的活動經驗。在這一過程中我也對低年級數學活動經驗的積累有如下的感悟:
一、“慢”是經驗積累的過程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活動經驗需要在‘做的過程和‘思考的過程中沉淀?!睂W生只有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過程中去抽象、概況、反思,才能進一步內化為自身的活動經驗。但低年級學生的無秩序操作活動,常打亂課堂秩序和教學節奏,令老師對這些活動產生畏懼的心理。于是就出現老師草草帶過、做做樣子等現象。數學活動經驗的積累是一個過程,而且是一個“慢”的過程,學生應當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經歷活動的過程。
在教學“分扣子”第一個活動環節時,我進行“慢”處理。我先組織學生觀察扣子,得出“形狀”和“扣眼數”兩個分類標準。學生按單一個標準分類后,再引導學生觀察比較。學生不難發現扣子還能按另一個分類標準繼續往下分。在這個過程中,我是“引導者”,引導學生經歷分類的過程,積累分類的活動經驗。巡堂中,我發現一組學生快速地分完扣子。
師:你們是怎么分的?再分一次給老師看。
生:(邊說邊分)把完全一樣的放到一起呀!
驚訝于學生的這種分法的同時,我也為自己的“慢”感到慶幸。我慢慢地引導學生經歷一步步分的過程,幫助學生在活動過程中逐步地思考、交流、積累,而不只是得到結果。
二、合作交流是經驗積累的方式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在實施‘綜合與實踐時,教師要放手讓學生參與,啟發和引導學生進入角色,組織好學生之間的合作交流?!苯虒W過程中單一的教師教、學生被動地學,不利于數學活動經驗的積累。以小組合作交流的方式調動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中,培養學生的合作交流意識,積累數學活動經驗。“分扣子”活動二中,我發現一組特別的學生。這組學生分得的結果讓我匪夷所思。
師:為什么你們分得這樣的結果?說說你們是怎么分類的?
生:分完了。(邊說邊將手頭上的4個扣子分成4堆。)
至此,我才弄明白緣由。原來這組學生搶了扣子,再拿屬于自己的扣子來分。可想而知,對于他們來說,這堂課只是一場“爭奪戰”。與人分享、與人合作對于他們來說是困難的,性格成了影響合作交流學習的一個因素。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要有意識地多組織這類的數學活動,學習之余幫助學生塑造分享、合作的性格。
三、評價是經驗積累的升華
一個個“優”“良”“合格”只能對學生學習結果進行單一的評價,傳統的教學往往忽略對學生學習過程進行評價。對數學學習的過程進行評價有利于激勵學生學習和教師教學,幫助學生對積累的活動經驗進行升華。在教學“分扣子”一課中,我設計“評一評”的環節。一年級的學生對于班級蓋章有著濃厚的興趣,借此開展給自己和他人“蓋章”的方式進行自評、互評的環節。利用“蓋章”的方式,對一堂課的學習表現進行評價。
師:你覺得自己這節課表現得怎么樣,(出示表情幻燈片)該給自己蓋上哪個章呢?為什么?
生1:我可以給自己蓋個笑臉,因為這節課我很認真地聽講。
生2:我想給自己蓋個哭臉,因為我不會對這些扣子進行分類。
師:你周圍的學習伙伴們表現得怎么樣呢?說一說吧。
生1:他可厲害了,我們組的扣子大部分都是他分出來的,給他蓋個笑臉。
生2:在活動二中,他想出了最多的方法,比我棒多了。我給他蓋笑臉。
師:老師覺得大家都很勇敢,因為你們敢于對自己進行評價,也能認真傾聽別人對你的評價。
課堂結束后,學生意猶未盡,令我不禁發問:“同學們,這堂數學課‘好玩嗎?”回答我的是熱情滿滿的“好玩”。還有一位學生拉了拉我的衣角,問道:“老師,還會有這樣的數學課嗎?”學生的無心之問,讓我明白“在做中學,在學中玩”才是一堂真正意義上的數學課。學生在活動中積累了數學經驗,提高了數學素養。
參考文獻:
單肖天,景敏.數學活動經驗及其對于數學的影響[J].課程·教材·教法,2008(5).
編輯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