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瑞堅
“自主交互式課堂”是指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以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展練提升為主要方法和形式的課堂教學模式。“自主交互式課堂”教學模式的實質是改變教師單向的傳統課堂,通過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和展練提升,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掌握方法、提升能力,使學生的主體地位在課堂中得到落實。那么,如何在閱讀教學中實施“自主交互”教學模式呢?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進行:
一、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走進文本”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多重對話,是思想碰撞和心靈交流的動態過程。”但是,我們教材所選的文本,很多與學生有一定的距離,讓學生主動與在時空上都有距離的作者、作品對話,這確實有一定的難度。所以就要老師通過預設一些有效問題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從而走進文本,讓他們與文本進行充分的對話,對文本進行整體感知,并帶著自主學習的成果和自主學習過程中產生的疑問去聽課,促使學生變“被動”為“主動”學習。
如學習《伯牙絕弦》一文時,老師結合文言文的特點首先引導學生“結合注釋”“查找工具書”等方法理解課題的意思,然后與學生交流收集到的伯牙資料并提出問題:“伯牙是春秋時期楚國有名的宮廷樂師,必定會非常珍惜自己的琴,又怎么會把琴弦挑斷呢?”
這樣,一個巧妙的設問就很自然地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望和學習興趣,促使他們主動學習,從而把學生引進了文本。
二、指導學生“合作探究,品味文本”
問題解決的過程就是解讀文本的過程,也是反復研讀文本、品味語言、感受情感的過程。教師要根據學生自主學習的學情抓住核心問題進行組織課堂教學,指導學生合作探究,品味文本,解決疑問。讓學生潛心會文,把印象深刻的句子通過“細嚼慢咽”,慢慢地、細細地體會蘊含在文本深處的情感,然后在小組內交流,相互補充,達成共識,進而深入理解文本。
如學習《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課,老師通過回顧學習第一個故事的學習方法(讀書找疑—相互質疑—合作解疑),然后通過學法遷移,讓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結對討論、小組合作探究的辦法去學習后面的三個故事,解決疑難。例如“四周黑洞洞的,還不容易碰壁嗎?”這句話學生們是難以理解的,但學生們通過查閱收集到的資料進行合作探究、相互補充,最終不僅理解了句子的意思,還體會到了句子不僅僅體現了魯迅先生的風趣幽默,同時也體現了他對當時黑暗社會的憎恨。
再如學習《陶罐和鐵罐》一課,老師提出問題:“你們從哪里看出陶罐的謙虛和鐵罐的傲慢?”讓小組選擇學習對話,進行互動學習后,大家都認為從陶罐和鐵罐的話語和神態中體會到陶罐的謙虛和鐵罐的傲慢,還有學生發現了鐵罐的話語后面都使用了感嘆號,認為從這個感嘆號也體會到鐵罐的傲慢。
互動學習大大激發了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使他們進一步領悟文本的真正內涵,使學生變“學會”為“會學”。這樣既增強了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又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和合作精神。
三、引領學生“展練提升,走出文本”
語文教學的最高價值在認識文本,洞悉文本,穿透文本,走出文本。展示是自主交互課堂很重要的一個環節,它是在學生充分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基礎上進行的,它為學生展示才華與智慧提供了舞臺,也是引領學生走出文本的有效途徑。
這個環節我主要抓住語文閱讀教學中以讀為本的原則,通過展示,學生在讀中理解、讀中感悟,深入體會文章的內涵,從而走出文本。
如學習《陶罐和鐵罐》一課,首先,老師通過指導學生感情朗讀、分角色讀、引讀等不同方式接觸文本語言,在朗讀感悟的全過程中,老師始終讓學生緊緊圍繞著 “傲慢”“謙虛”等重點詞進行情感體驗,讓學生通過“讀”感受到鐵罐的“傲慢無禮”和陶罐的“謙虛”,進而明白要正確對待自己和他人的道理。
其次,通過拓展練習,深化文章主旨,引領學生走出文本。
學習《陶罐和鐵罐》一課中,老師設計了以下的練習,先讓學生獨立寫句子,再組內交互對話,然后小組展示,全班交互:
“這時,廚房里的其他用具都聽到鐵罐這樣地奚落陶罐,都覺得鐵罐不對,并發表了自己的意見:
鐵鍋大哥第一個站起來說……
筷子也站起來說……
盤子小妹有點著急了,它說道……
站一旁的小叉子也跟著說……
角落里的胡椒粉也要說兩句……
身旁的油瓶搶過來說……”
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我們必須對文本的內容進行拓展,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在與文本對話的過程中深刻感受到文本所要表達的思想內涵。
總之,在語文閱讀教學中,語文教師只要根據文本內容引導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等形式去深入理解,這樣才能有效地提高課堂效率,不斷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編輯 馬曉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