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凜佳
問題是思維的起點和動力,它是數學的心臟。問題具有鮮明的指向性,是課堂中學生開展學習活動的指揮棒。好的數學問題更是學生學習的助推器,是引領學生有效開展學習活動的導火線。因此,圍繞以問題為中心開展教學活動是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質量的落腳點。那么我們如何在小學數學課堂上精心設計出好的“數學問題情境”,引導學生提出“好問題”、教會學生分析和解決“好問題”,課后并留下“好問題”呢?
一、創設“數學問題情境”是學生經歷學習過程的前提
“問題驅動”是數學教學中一種重要的策略,在日常的教學行為中,我們要有意識地去創設“數學問題情境”,使學生在情境的作用下意識到問題的存在并能提出數學問題,最終在問題的驅動下主動學習研究,這是學生經歷學習過程的前提。例如教學北師大版六年級“比的認識”時,我先出示本人的原照片,然后通過一些處理得到另外幾張不同的照片。在這樣的生活情境下提出問題:“照片相像的奧秘是什么?”,從而引發學生去思考其中蘊含的數學問題。在練習過程中以老式電視機(長寬的比是4∶3,標清信號4∶3)和現代電視機(長寬的比是16∶9,高清信號16∶9)為情境提出問題“電視里的人怎么變胖了?”等一系列生動有趣又充滿數學味的問題,引導學生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引發學生的討論和探究,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同時,在創設“數學問題情境”時,我們一定要把握幾點要求:一是情境要緊扣“四基”,即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動經驗,否則便是嘩眾取寵、華而不實;二是情境要單一,不能太多太雜,最好是設計成情境串,能聯通各個教學環節;三是情境要新穎、有趣,能激發學生的好奇心理及求知欲望;四是情境要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讓學生能感受到數學來源于生活并服務于生活。
二、提出問題是學生經歷學習過程的起點
教學中,我們不但要精心設計好“數學問題情境”,更需要引導學生在此情境的基礎上提出一些“好問題”。愛因斯坦也說過: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難。提出一個“好問題”更是難上加難,但難不能成為我們逃避的理由,因為這也是《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所提出的要培養學生的“兩能”(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之一,同時如果學生能夠自己提出“好問題”,說明學生經過獨立思考后,已經對已有知識進行了內化,并且有了獲取更高層次知識的驅動力。
因此,我們要多創造機會給學生提出數學問題,在備課、上課、組織教學方式等一系列教學行為中有意識地為學生提出數學問題提供時間和空間;其次,在組織教學的過程中要善于鼓勵和引導,讓學生敢于并會提出“好問題”。如教學北師大版小學三年級《分數的初步認識》一課時,在分別出示4個蘋果平均分給2個小朋友和2個蘋果平均分給2個小朋友,每人得到多少個蘋果這兩個問題后,我再出示只有1個蘋果的情況,并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有的學生可能會這樣提問“1個蘋果分給2個小朋友,每人分到多少個?”這時就需要我們老師加以引導學生加上“平均”兩個字,才是一個好的數學問題。我想,如果我們在課堂上長期堅持不懈地以提出“好問題”為中心,必定能夠培養出具有獨立思考能力和批判精神的學生,這也是當前教育的發展方向。
三、分析、解決問題是學生經歷學習過程的關鍵
學生自己提出“好問題”后,課堂上根據問題的難易程度引導學生通過獨立、小組或集體等方式來分析解決問題是小學數學課堂的關鍵?!读x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也明確指出分析、解決問題能力是小學數學教育的重要目標,這也正說明解決問題能力在數學教育中有著重要地位。因此,我一直致力于學生分析、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主要通過以下三個步驟:(1)提取關鍵信息。引導學生能從眾多的信息中區分出重要信息和無關緊要信息。(2)明確目標任務。引導學生對所獲得的關鍵數學信息進行再加工,在條件信息和目標任務之間建立聯系,從而實現對問題的深刻理解和把握。(3)尋找問題的突破口。引導學生根據問題種類,采用數形結合、類比、轉化等策略,把抽象的數學問題直觀化、形象化,從而解決問題。
四、留下問題是學生經歷學習過程的延續
真正美好的東西在經歷過之后,還能讓人念念不忘。同樣,一節好的數學課應該是要有余味的。正如數學特級教師吳正憲所說的“每當我走上講臺,我就在想,今天這節課我生命中的40分鐘將和孩子生命中的40分鐘共同度過,共同消失。我們的生命融合在一起,消失在一起,我要用我的真誠感染學生,我也感受到學生的真誠……”在這樣的有思想、有生命感染的40分鐘精彩課堂結束后,我想如果能和學生一起提出并留下一個“好問題”,讓學生課后也能保持濃厚的興趣,主動獲取課外知識,往更深層次的知識去探索的話,這該是多么完美的事情?。?/p>
總之,一節真實有效的數學課,必須緊緊圍繞“問題”來展開教學,讓學生滿懷興趣進入問題情境,提出好的數學問題,并組織學生來分析、解決數學問題,課后師生共同留下拓展性問題,這樣的數學課才是有效的。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