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端錦
摘 要: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學生之間相互交流是獲取知識信息的重要渠道。教師可以精心設計問題,激發學生相互交流的欲望;也可以挑起學生爭辯,促進深層次的交流;還要讓學生學會正確表達自己的想法;最后要適時給予恰當引導,提高交流的質量。
關鍵詞:交流;有效;質量
課堂上學生之間相互交流是獲取知識信息的重要渠道,但是形式上熱熱鬧鬧的交流并沒有實際效果,更使少數優等生在發表自己觀點,多數學生則無事可做僅僅是聽眾。真正有效的數學交流是全班同學在充分思考的基礎上,向其他同學表述自己對老師提出的問題的看法,達到共同學習構建知識的目的。
一、精心設計問題,激發學生相互交流的欲望
課堂上學生交流是否能深入有效地開展,關鍵看教師所設計的問題是否有挑戰性和思考性。教師不僅要設計出有挑戰性的大問題,還要設計出能讓學生的思維向縱深發展的小問題。我在教“24 時計時法”時,由于課前布置學生進行預習,所以課上圍繞本課重點提出了兩個大問題:(1) 什么是 24 時計時法?(2)24 時計時法和普通計時法之間有什么關系,它們各有什么好處?由于已經有一部分生活經驗,許多學生躍躍欲試,急于表達自己的所想;但是也有一些學生平時這方面的積累不多,但也很想知道結果。這兩個問題激發了學生的交流欲望,教師根據學生表現情況,觀其火候。再安排他們互相交流,這樣問題就在交流中輕松地迎刃而解了。
教師通過精心設計的問題去沖擊學生的大腦,引發了學生真正的思考和交流,這種交流是學生一種內在迫切的需要,學生在交流中思考、在交流中體驗,思維能力得到了發展。
二、挑起學生爭辯,促進深層次的交流
例如我在教學三年級平均數的時候,首先出示男生隊伍中一個人和女生隊伍中一個人套圈的結果統計圖,問這兩個人誰套中的多?大多數學生認為女生厲害,這時候問男生,你們服氣嗎?男生當然不服氣,說一個人不能代表一個隊的水平;接著老師來個全體總動員,出示5個男生和5個女生套圈成績統計圖,問現在怎么比,哪個隊厲害?經過討論,學生各抒己見,相當一部分學生認為女生組厲害,原因是女生一號套中的最多,肯定是女生這組厲害。也有人認為女生隊不行,因為最少的也在女生隊,這時候矛盾重重。教師讓學生進行第二輪討論,提示全體隊員都來了,該怎么比?學生進過爭辯,得出比總數合理一些;為了引發學生深層次的思考,教師再次出示男生和女生人數不等的情況(4男5女)結果統計圖。再讓學生進行比較哪個隊厲害,學生受到剛才比總數的影響,許多學生題目都沒細看,把總數相加,脫口而出女生厲害,原因很簡單,女生總數多,這時候再讓學生細看,發現人數不一樣,那怎么比呢?學生受到總數、人數這兩個因素的影響,再經過爭辯交流,發現比較每個隊平均每個人套中的次數最合理,繼而引出平均數的概念。現實中好多老師生怕節外生枝,不敢讓學生爭辯交流,覺得浪費時間,或者是草草收場。其實如果學生說得不偏離主題,就要舍得花時間讓他們爭論下去。在爭辯過程中,學生思想高度集中,不僅能認真聽明白別人說的意思,還能提高學生語言表達和思維反應能力,加深對新知識重難點的理解。
三、讓學生學會正確表達自己的想法
首先要合理分工。在小組內,誰主持,誰記錄,說的先后次序,都應該有明確規定,讓組內人人都有機會說,如果學生在表達不清時,可以讓他們自己借助手勢、圖畫或操作等表達自己的想法。
其次要讓學生養成認真傾聽的好習慣。如教學《圓的面積》時候,我出了這樣一道綜合練習題:一個圓的面積等于一個長方形的面積,已知圓的周長是12厘米,求長方形的周長。先讓學生思考,想好后小組交流。生1說:r=1256÷3.14÷2=2厘米;生2說:圓的面積3.14×2×2=12.56厘米;生3說:長方形的長=圓的周長÷2=6.28厘米,長方形的周長=(6.28+2)×2=16.56厘米。經過調查,90%的學生知道自己提的問題和解決方法,不清楚別人說什么。這就達不到交流的目的。認真傾聽,不僅目光要專注,不打斷別人說話,還要做簡單記錄。
第三要對比分析。耐心認真傾聽他人意見,做出準確判斷,并與自己的方法進行對比、分析,看看自己做得對還是不對。如果錯了,要找出錯在什么地方,是哪一步錯了,錯誤的原因是什么,如何糾正等。如果自己與他人說的都是正確的,還要看別人什么地方說得好,值得自己去學習;從方法上看,誰的更優,更為簡捷。交流是認知,更是構建新知的過程,只有通過這樣的交流才能達到預期的目標。
四、給予恰當引導,提高交流的質量
學生交流,教師要適時給予學生引導,加強彼此間溝通,保持良好情緒說下去。對于交流中出現的問題要及時幫助,排除干擾,使交流沿著教學目標繼續下去。引導,應在學生意見分歧處,相互問難以說服,應終止交流或適當點撥,強化正確觀點;引導,應在學生被某個問題卡住處,降低難度,使交流得以進行下去;引導,應在學生困乏處,點燃激情,讓探討繼續下去;引導,對于集體問題,集體指導,對于個案問題,單獨指導;引導,就是要啟迪,在方法上、思路上、精神上給予幫助。不過,引導,不是喋喋不休,要相信學生,只在關鍵點上進行點撥,貴在精,不在多。如教學“276-19”時,一個學生說:276-10=266,266-9=257,所以276-19=257。 老師提問:誰聽懂他的意思?誰能解釋一下,一位學生說出相近方法。即先用276-16,之后再用260-3,師:你的這個方法與第一個同學相似,而且還考慮到尾數相同的情況,還有與他們方法不一樣的嗎?教師的引導,不僅激發了學生積極性,還提高了交流質量,使學生在交流中得到激勵和啟示,獲得愉悅體驗。
參考文獻:
沈建國,馮金順.小學數學課程教學論[M].鄭州大學出版社, 2013-03-13.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