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楷芝
摘要: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發掘出每個學生的閃光點,鼓勵并賞識每個學生。注重學生的自我學習,重視培養學生的自我探究、自我表達,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審美能力和創新能力。引導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個性,逐步形成獨具特色的藝術個性。在教學的過程中,要整合教學資源,讓學生在提高審美能力的過程中,提高自身的綜合素養。
關鍵詞:小學;美術教學;資源;有效整合
引言:
小學美術教學的全面綜合性教育是現代美術教育的趨向,也是現代美術教育的需要。綜合性美術教育的優勢在于能教會學生如何有系統的學習,如何將學習中看似獨立的各知識點之間有機聯系起來,促進學生對美術教育以及藝術美學的興趣、啟發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想象力、激發學生的藝術感受力。這對學生的思想品德的形成,身心健康及智力能力的發展等各方面均起著重要作用。
一、創設生活情境,打造高效課堂
生活中的很多知識與美術教學是相互融合的。杜威曾說過:“不以兒童的生活為出發點,教育就會造成浪費。”小學生只有在自己的生活中經歷了、體驗了,才能產生創造、表達的欲望,讓學生在生活中“動”起來,感受生活、融入生活,獲得美的體驗,形成自然、真實的審美情趣。藝術來源于生活,小學美術教學更不能脫離生活實際[1]。例如:在教學《七彩蝴蝶》一課時,教師先問學生:“你們都見過什么樣的蝴蝶?”同學們都爭先恐后地說開了,教師先讓學生嘗試畫一些自己喜愛的蝴蝶,然后出示范作與學生的作業進行比較,學生馬上就能發現自己作業的缺點,我讓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各種蝴蝶的外形特點,讓學生指出作業的問題出在哪里。學生通過觀察、討論與交流得出了蝴蝶的畫法要點,這比教師直接講授更能激發學生去自主探究解決問題,課堂更精彩。美術教學要面向每一個學生的個性發展,尊重每一個學生發展的特殊需要,其教學目標應具有廣泛的適用性。
二、注重創新和評價,提高他們的繪畫能力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作為小學美術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年齡和心理特點,將個人的發展需要和教學目標結合起來。評價的最終目的是激發和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師以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的學習活動,善于運用藝術的贊美對學生進行正面引導,用表揚的方式激勵學生,以增強學生對教師的信任,增強學生的學習信心。要重視學生的個性發展,對學生的美術成果給予多元化的評價。在進行主題創作時,教師要根據學生的繪畫能力選擇主題,讓他們通過對與主題相關事物的認真觀察進行創作,并在創作過程中讓學生展開充分的想象,豐富繪畫內容,畫出有新意的作品[2]。例如:在教學《奇妙的腳印》時,筆者讓學生觀察各種動物的腳印,然后進行繪畫。在觀察過程中,學生充分發揮了主動性,仔細觀察了生活中各種動物的腳印。在繪畫過程中,學生在觀察的基礎上進行了想象和創作,畫出的動物腳印既符合動物的特點,又充滿了創意。在進行自由創作時,教師不對學生的繪畫提出要求,讓他們在自由的氛圍中創作,這樣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讓他們選擇自己感興趣的素材繪畫。通過積極思考和想象,學生有效地運用了生活中積累的繪畫素材,繪畫能力得到有效提高。在自由創作環節,學生處于輕松的學習狀態,能更好地調動思維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畫出優秀的作品。
三、對學生進行引導,讓學生學會構圖
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教師在培養學生觀察能力的同時,還要加強對他們的美術理論教學,讓他們在掌握豐富的繪畫素材之后,能在繪畫中對這些素材進行合理分配,使畫出的作品不但內容豐富,而且構圖嚴謹。巧妙構圖在繪畫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小學生在繪畫過程中,如果沒有精心設計構圖,即使繪畫素材再豐富,也不能很好地反映繪畫內容,作品便不能成為優秀的美術作品。因此,在讓學生進行繪畫創作時,教師要對他們的構圖進行指導,讓學生在提筆之前先考慮物體的位置,思考怎樣構圖才能更好地表現自己的創作意圖,讓學生通過認真思考,在創作中分清要畫的主體部分,然后選擇襯托的物體,合理、有效地對這些物體進行布局[3]。在教學中,經常會有一些學生把畫紙畫得滿滿的,他們往往認為畫得越多效果越好。針對學生的這種思想,教師要通過對比的教學方式,讓他們觀察同一主題下的兩種不同的繪畫作品:一種是具有良好布局的美術作品,另一種是畫得較滿的美術作品。通過直觀對比,學生會意識到構圖對于繪畫的重要作用,從而在創作時有意識地進行合理構圖,創作出優秀的美術作品。
四、開展豐富的美術實踐活動,增強學生的學習體驗
小學生活潑好動,對新奇的事物很感興趣,能夠積極主動地進行探究學習。玩是小學生特有的實踐活動形式,在美術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這一特點設計教學內容,拓展課堂活動空間。教師在教學中應根據實際情況,在課前啟發學生按自己的興趣特點攜帶工具材料,或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工具材料,如油畫棒、木炭筆、水粉顏料、國畫顏料等,讓愛好不同、興趣各異的學生自由選擇表現工具,增強學生參與美術活動的積極性[4]。例如,在制作新年賀卡時,教師可以讓學生運用刮色、壓印等形式,學習豐富的美術知識。教師還應該引導學生走進自然、走向社會,投身于五彩繽紛的校外生活,把公園、田野等作為學習美術的大課堂,在大自然中學習美術,感受生活中多樣的色彩。這樣,學生可以大膽體驗,不斷豐富對色彩的感受,用彩筆繪出一幅幅富有童真的色彩畫。
結束語:
有效的美術教學活動是指教師遵循教學活動及美術學科教學的客觀規律,以盡可能少的時間、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盡可能多的教學效果,從而實現美術學科的教學目標,滿足社會和學生個人的教育價值需求。因此,美術教師要不斷地調整自己的教學,不斷地改革和創新自己的教學行為,才能使教學富有生機,更有實效。
參考文獻:
[1]張敏敏.新課標下小學美術教學探析[J].新課程:小學,2017(01):125-126.
[2]張鋒.小學美術教學中有效評價的策略研究[J].教書育人,2018(11):551-552.
[3]杜思佳.新課標下小學美術課堂教學方法的改進[J].小學時代:教師,2016(12):456-457.
[4]蘇端鳳.提高小學美術課堂教學的有效性[J].新教育,2017(32):789-7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