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 勇
(山東農業大學體育與藝術學院,山東 泰安 271018)
普通高校高水平籃球隊體能訓練中若干問題與對策。
1.2.1 文獻資料法 通過中國期刊網(www.cnki.net)網站,檢索和收集100余篇有關籃球體能訓練方面的文獻資料,對相關資料進行重點閱讀和分析,基本上掌握了我國在籃球體能訓練方面的研究和發展狀況,為本研究提供研究支撐。
1.2.2 訪談法 對山東農業大學、中國民航大學、中國礦業大學等12所高校的運動員、教練員及中國大學生籃球聯賽的官員和專家學者,就普通高校高水平籃球隊體能訓練的現狀進行了訪談。
2.1.1 對體能訓練缺乏整體性認識 籃球場上的一些技術動作大多數是在高速度、強對抗條件下完成的,諸如NBA比賽中令人眼花繚亂運球過人技術,強對抗下的“拉桿”扣籃,展示給人們的是速度與靈敏、力量與協調的完美結合,這需要運動員有很好地整體力量和對身體的控制力。目前,普通高校高水平籃球隊教練員對力量、速度、耐力在籃球體能訓練中的重要作用有了充分的認識,但對靈敏性、柔韌性及核心力量缺乏針對性訓練,致使體能訓練的整體性不足。靈敏性訓練可以進一步促進運動員速度素質的提高,使速度在運動員專項應用中表現得更為突出;柔韌性訓練與力量訓練相結合,可以防止肌肉僵化,增加肌肉彈性,提高肢體活動范圍,促進運動員向專項高水平發展,同時可防止運動員肌肉損傷。
2.1.2 重視超量,輕視恢復 運動訓練的生物學特征就是機體的超量恢復。超量與恢復是一對辯證統一的矛盾, 超量與恢復在運動訓練過程中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多年來的慣性思維和訓練習慣,形成了普通高校高水平籃球隊教練員重視訓練過程的超量,輕視訓練后恢復的誤區,在訓練中過分追求負荷量的積累和強度的刺激,忽視訓練后主動性、積極性恢復,并缺乏科學措施與針對性手段,往往訓練后做一些簡單的拉伸就草草了事,膳食營養、運動損傷后的體能康復訓練更無從談起。長此以往,就容易造成過度訓練,后果就是訓練質量的下降,運動員產生身體、心理的訓練疲勞,容易形成運動員競技能力的平臺期,甚至誘發運動傷病。
2.1.3 有氧抑或無氧,耐力訓練中的困惑高水平的籃球比賽,其中90%的能量是無氧供能形式提供的,包括磷酸鹽供能系統和糖酵解供能系統,因此,耐力訓練的重點是發展、提高運動員的無氧供能能力。在普通高校高水平籃球隊每周耐力訓練中,有氧訓練訓練量和強度偏大,無氧與有氧訓練構成比例不合理,訓練手段以勻速的周期性田徑場跑圈為主,枯燥乏味的周期性中低強度有氧耐力訓練,雖然能改善運動員心血管呼吸系統,但對提高運動員的磷酸鹽供能系統和糖酵解供能系統作用不大,對運動員專項速度和爆發力是一種明顯弱化,也打擊了運動員的訓練熱情。
2.1.4 體能訓練目標不明確,訓練計劃不系統 普通高校高水平籃球隊是由學生運動員組成,大部分教練員很少能在學生入學之初,對其體能訓練做一個系統的總體設計規劃,制訂出每年的體能訓練目標和檢驗制度,以及為實現目標相配套的詳細訓練計劃。在訓練計劃中,體能與技戰術的分配比例不合理,存在著兩種極端傾向:第一類傾向以技戰術訓練代替體能訓練,體能訓練所占比重過低;第二類傾向是脫離籃球運動的專項特點,以長跑和杠鈴來代替現代籃球運動的體能訓練,比重過高。
2.1.5 體能訓練手段比較單一,缺乏個體針對性 隨著中國大學生籃球聯賽的發展,學校加大了對球隊的經費投入,購置了各種訓練設備,但與職業隊配備相比還是較為簡陋,訓練手段方法比較單一。球隊沒有專職的體能教練員、科研人員和隊醫。主教練員既負責技戰術訓練,又負責體能訓練和管理全隊的日常生活,可謂是“眉毛胡子一把抓”,這種傳統的雙邊訓練模式勢必影響到體能訓練效果。籃球運動的訓練負荷安排是通過訓練計劃來實現的,對練習次數、組數及次與組間隔等應有嚴格量化標準。而部分球隊的訓練負荷是根據教練員的經驗去安排的,或大或小,帶有一定的盲目性。一個球隊僅一份訓練計劃的訓練模式,往往忽略運動員個體差異性和球員場上位置對體能的不同要求。個性化的體能訓練已成為高水平專業隊體能訓練的一大特點。普通高校高水平籃球隊在統一安排訓練任務之外,應對每一位球員進行具體診斷,并針對不同運動員的特點進行揚長避短的個性化體能訓練。
2.1.6 缺乏客觀操作性強的體能訓練質量評價體系 普通高校高水平籃球隊對體能訓練過程缺乏客觀、可靠和有效的評估方法和評價制度,一般只在學期末對運動員的體能進行終末性一次評價,缺乏體能訓練的過程性評價,這樣就難以獲取運動員在體能訓練過程中的實時進展信息,導致訓練過程缺少必要的監控,致使教練員難以有效控制訓練目標。科學的訓練應在運動員入學之初,對其進行全面的起始評價與診斷,并在此基礎上,對運動員現實狀況做出理性分析,制訂出符合實際的體能訓練總目標,并將體能訓練總目標有機地分解成小目標安排在不同的周期內。每一訓練周期結束時,通過對訓練指標的及時測量來評價目標完成情況,從而找出體能訓練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修改訓練計劃和實施方案,從而實現總體目標。
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告訴我們,認識是行動的先導,認識不深,方向不明,行動就難免敷衍了事,效果也就大打折扣。教練員應加強自身理論知識學習,深刻理解和正確把握籃球項目競技特點與運動規律,始終能夠圍繞籃球項目的競技特征把握體能訓練方向,使體能訓練工作的組織與實施始終符合籃球項目競技要求。體能訓練是一項實踐性很強的活動,需要教練員親自參與其中指導訓練,這也是普通高校高水平籃球隊教練員的短板所在,因此普通高校高水平籃球隊教練員可通過“請進來,走出去”辦法,不斷充實新知識,開闊新視野,掌握新的體能訓練手段和方法,并身體力行親身實踐,掌握體能訓練中的核心要素和細節,這樣才能使體能訓練實踐真正符合籃球的實戰要求。
要提高普通高校高水平籃球隊整體的訓練水平,必須發揮高校的科研優勢,吸納多學科人才,組建復合型教練員團隊。目的就是優化教練團隊的知識結構,拓展分析問題的角度,擴展教練員信息獲取渠道,實現訓練過程科學化控制,從而減少訓練設計、操作中的盲目性。由于高校教學工作任務繁重,有些團隊成員工作性質可以是臨時的、階段性的,主要根據專項訓練需要,主動從各種渠道搜集相關信息,在與教練員充分溝通的基礎上,以問題為導向,對訓練過程進行生理、生化、生物力學和訓練學等方面的分析,并根據自己的見解,撰寫分析報告、提出訓練調控建議,為教練員制定、變更訓練計劃提供依據。
高水平競技能力的獲得依賴于運動員“訓練-適應”長期效應的漸進積累。為了提高運動員的體能水平,必須按計劃系統地進行全年和多年體能訓練。普通高校高水平籃球隊教練員對此應有清醒的認識和長期系統規劃,按照運動訓練分期理論,結合普通高校高水平籃球隊學生運動員競技狀態形成規律,遵循循序漸進等訓練原則,制定出多年的、年度的縱向系統性訓練計劃,并以年為基本訓練周期,合理安排各階段的訓練任務、訓練內容和運動負荷。體能訓練不是年復一年簡單的重復,這樣只能使運動員體能水平駐足在某一水平上。因此,要不斷豐富訓練方法與手段,科學合理地提高訓練負荷量和強度,梯度式提高運動員的競技能力,使其在高位上低幅振蕩。普通高校高水平籃球隊有不同學生運動員組成,他們的競技能力差別很大,一個球隊僅一份訓練計劃不符合科學化訓練的要求。普通高校高水平籃球隊教練員應根據不同年級運動員的競技能力結構,劃分一般體能、專項體能,專項體能提高和保持4個階段,制訂出不同內容、不同訓練手段和方法的橫向多層次訓練計劃。橫向多層次訓練計劃在每一個周期中,各種素質要均衡發展,注重速度與靈敏,力量與柔韌,有氧與無氧、力量與速度等各種素質的雙重性,提高體能訓練的整體效益。教練員在制訂縱向系統性訓練計劃和橫向多層次訓練計劃時,要進行統籌規劃,處理好縱、橫交叉點的銜接。
超量—恢復在運動訓練過程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在NCCA、NBA等國外高水平競技籃球訓練中,營養、恢復手段不僅僅體現在訓練后或傷病出現時,而是深入到運動員體能訓練全過程。經過大運動負荷后,運動員的力量等運動素質并不會馬上得到提高與增強,而是通過訓練后的科學恢復措施,在下階段的負荷訓練中得到增長與提高;在訓練恢復期間對運動員營養的類型選擇和補充營養的時機掌握,很大程度上能決定運動員訓練水平提高的程度。
普通高校高水平籃球隊要形成體能訓練效果的定期評價制度,目的是針對訓練中存在的問題和遇到的困難能有清醒的認識,并適時加以有效干涉因子,促使體能訓練目標的順利實現。為此,需要制定體能訓練質量的評估體系。評估體系包括:運動員起始狀態的診斷、最終目標和階段目標的確定、年度和階段訓練計劃及其執行情況、訓練周期間銜接性測量并依據測量結果評價階段目標的完成情況、及時發現訓練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以提高訓練的質量和效益。
經濟基礎是競技體育發展的根本保障,高水平競技籃球的競爭依賴于大投入,杯水車薪式的行政撥款已成為普通高校高水平籃球隊提水平、上檔次的掣肘,致使營養、恢復、監控和科研沒有納入到整個訓練體系之中。因此,高校管理者應更新辦隊觀念,制定有關政策,積極吸引效益好的企業介入高校籃球,從而改善、提高高校辦隊條件與環境,高校球隊從廣告宣傳反饋與企業,使之成為具有造血功能的俱樂部。
[1]葉國雄,陳樹華.籃球運動研究必讀[M ].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98:267-268.
[2]楊世勇,李遵.體能訓練學[M ].四川科技出版社,2001:171-177.
[3]劉新增.我國籃球運動體能訓練存在的問題與解決對策[J ].體育學科,2006(5):114-116.
[4]陳小平.對我國體能類項目訓練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探析[J ].中國體育科技,2002(1):10-13.
[5]鮑勇,王元豐,楊正華.我國高校高水平運動隊發展的若干問題與發展對策[J ].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01(4):67-70.
[6]鮑勇,張勍,龐鳳東,等.CUBA男籃運動員與CBA青年男籃運動員體能的比較研究[J ].山東體育科技,2013(6):94-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