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文江
(上海海洋大學海洋科學學院,中國 上海 201306)
隨著大學擴招,我國高等教育實現了大眾化,但高等教育的質量卻不容樂觀?;A教育與高等教育的嚴重脫節給培養合格人才帶來了極大障礙。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 (2010-2020年)》在人才培養方面提出,“樹立系統培養觀念,推進小學、中學、大學有機銜接”。因此,如何加強大學與高中教育之間的銜接,是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
transition意為“銜接”、“轉銜”或者“過渡”。從生涯發展的角度而言,“銜接”可能發生在角色、任務與生活形態的轉換各個階段。從心理學角度來說,轉銜是個體生活、角色形態等的一種轉型或改變,生命的成長與發展就是克服并解決生命過程中每個階段所遇到的困難而成功轉銜至下一個階段的過程。離開已經適應三年的高中教育,開始全新的大學生活,期間的轉銜令人期待,同時意味著挑戰和困難,需要無縫銜接。
從“千軍萬馬過獨木橋”中勝出,不少大學生認為升入大學就大功告成,徹底放松,沒有了學習動力和方向,對學習產生索然無味的厭倦感;沒有了老師和家長的監管,他們對學習生活感到迷茫困惑;面對新環境和新同學,曾經專心于高考的他們難以適應,甚至出現心理問題和人際交往問題。對于進入象牙塔的“天之驕子”而言,高中到大學銜接影響著他們持續應對和適應學校和成人生活的能力。有效的銜接有助于預防或減少大學生活中出現的問題,有助于學生適應大學的教育服務,獲得最佳的學習機會,促進其生涯發展。
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在這個系統工程中,高中教育和大學教育是密切關聯、先后有序的兩個重要組成部分[1]。上個世紀80年代,我國知名教育家余立同志就指出,大學生中反映出來的諸多問題,是大學與中學這兩個節點銜接不夠、互相埋怨的結果,并提出銜接教育研究[]。大學生是民族的希望、祖國的未來。高中教育的佼佼者如何進一步成長為棟梁之才,需要加強大學與高中教育的銜接,共同實現培養合格人才的目標。
大學是人才培養最重要的階段,需要學生不僅有扎實的基礎知識,更要有可持續發展的能力。作為基礎教育的重要階段,高中是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培養的重要時期。沒有良好的高中教育,大學教育不可能獲得良好發展。高等教育改革需要用全新的視角審視當前的教育機制,既要關注高中和大學兩種教育的階段性,也要關注教育的連續性,加強與高中教育的銜接,努力提高人才培養水平。
大學與高中教育銜接是促進學生生涯發展、培養合格人才和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然而,長久以來我國大學與高中教育之間銜接很少,相關研究不足,存在的問題較多。
雖然大學和高中教育性質不同,但均為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培養人才為目標,應該相互合作。然而,長期以來,大學和高中基本上都是各自為政、彼此缺乏溝通和聯系。高考是高中和大學教育的唯一連接點。迫于強大的升學壓力,高中只是專注于高考升學率的追求,關心的只是大學的招生工作,而對大學的教育理念、課程與教學、學術專業等漠不關心。另一方面,我國目前的大學尚處僧多粥少的賣方,不愁生源,很少主動與高中進行交流。而且,“一考定終身”導致高校對高考分數之外的學生道德素養、學習專長、學習能力等無從所知。這樣一來,大學與高中互不了解。
教師是課程與教學的實施者,是學生思想和行為的影響者。教師的職責不僅要教書,還要育人,引導學生為后續的發展做好準備,促進學生的全面和可持續發展。然而,現實情況下,高中教師一切以本學科的高考為中心,應試壓力大,大學教師側重科研,教師的銜接意識不強。即使教師意識到或發現了相關銜接問題,有時也僅僅停留在意識層面,沒有完全將其有計劃、有目的地融入到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中[3]。
由于缺乏必要的溝通與合作,高中課程與大學課程的設置相互獨立,課程體系之間的聯系不夠緊密貫通,存在課程內容重復,知識銜接過渡不合理等明顯的不銜接問題,造成不少時間與人力資源的浪費[4]。高中和大學的課程與教學為學生繼續成長發展提供的準備很少,缺乏從高中到大學的專門銜接課程。
個體的發展是階段性和連續性的統一。高中和大學教育各有其獨特的結構,具有階段性特征,但同時個體得到發展也是一個連續性的過程。所以,大學和高中之間應該相互銜接,使高中學生平穩地、富有成效地實現這兩個教育階段的跨越。
大學和高中教育培養目標存在差異,兩者既要保持相對獨立性,又要加強溝通和銜接,建立相互合作、定期交流機制。大學應主動走進高中,一方面宣傳學校的教育管理、課程與教學,指導高中在教育教學上做好與大學的銜接。另一方面了解高中的課程設置與教學內容,關注高中教學,以不斷調整和完善大學的課程與教學。通過“校園開放”等形式,組織高中生參觀校園,提前了解學校的專業設置與學習要求,做好大學入學的心理準備。中學也要密切關注大學教學的動向,避免與大學的教學脫節。邀請大學生代表為高中生開展講座,介紹高考備考以及大學學習經驗,幫助高中生做好高中到大學的準備。激發學生的學習自覺為大學學習打好知識基礎和技能基礎,以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
教師是促進高中和大學教育銜接的重要力量。教師不僅要關注本階段的教學,還要了解前后階段的教育概況,關注學生的繼續發展。因此,首先需要強化教師的銜接教育意識,強調教師在教育銜接中的重要價值,引導教師審視教育銜接問題。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承擔者,輔導員在新生入學初,要細心觀察,未雨綢繆,及時把握每位學生從高中到大學銜接中可能出現的不適應,并進行追蹤式指導。其次要建立配套的教師培訓機制,幫助教師應對教育銜接問題帶來的專業挑戰,成為教育銜接的自主踐行者。
銜接課程是各國促進大學與中學教育銜接的重要載體。美國的先修課程(Advanced Placement Program)、英國的普通教育高級水平證書課程 (Advanced Level General Certificate of Education)以及日本的“科目修習生”學習大學課程的做法等都積累了較為成熟的經驗[5]。研究顯示[6],美國高中課程與大學整合計劃的實施不僅到了學生、家長、教師及教育管理人員的普遍歡迎,取得了很好的實踐效益,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教學內容重復問題,所取得的經濟效益也十分明顯。
近年來,我國一些大學也效仿美國,進行了大學先修課程的嘗試,但效果不盡人意。借鑒有益的國際經驗,需要開發并實施適合中國國情的銜接課程,實現大學課程與高中課程的緊密聯系與合作,協調高中與大學的教學內容,幫助學生實現高中和大學階段之間的順利過渡。
人才培養是一項系統工程。大學與高中教育是階段性和連續性的統一,應該打破相互獨立、不相往來的局面,加強交流與合作,實現無縫銜接,幫助學生實現高中到大學的順利過渡,促進學生全面、持續的發展。
[1]慕向斌.基礎教育與高等教育的有效銜接分析[J].教育與職業,2014(1):22.
[2]余立.教育銜接若干問題研究[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03:1.
[3]丁娟.大學與高中教育銜接中教師的角色定位與效用發揮———中外比較的視角[J].現代教育科學,2014(5):63.
[4]馮莉莉,黃青.中學課程與大學課程的銜接探析———基于美國先修課程的設置研究 [J].湖北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14(1):120.
[5]陸偉鋒,袁小梅.國外中等教育與高等教育的銜接模式及其啟示[J].南昌工程學院學報,2014(4):85-86
[6]胡慶芳.美國高中課程與大學整合和貫通的實現機制述評[J].教學與管理,2003(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