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將迎來小暑和大暑兩個節氣,此時,天氣炎熱,水溫大幅度升高,各養殖品種也進入快速生長期,隨著投飼量加大,殘餌和排泄物增多,易導致養殖水體中有機質及氨氮、亞硝酸鹽等有毒有害物質超標,造成水質惡化,水體中病原菌增加,養殖水生動物病害頻發。各地需重點關注以下疾病。
1.病情預測
(1)老三病:俗稱“老三病”的細菌性腸炎病、爛鰓病、赤皮病仍是這一時期各地淡水養殖魚類的常見病,隨著水溫的不斷升高,“老三病”也進入了流行高峰期,且易多病并發,防治難度較大,需要重點防控。
(2)細菌性敗血癥:作為暴發性流行病具有危害重、流行廣、周期長、死亡率高等特點,主要危害鯽、魴、鰱、鳙和鯉等淡水養殖魚類,各淡水魚主要養殖地區需重點防控。
(3)草魚出血病:是影響我國淡水養殖生產最重要的魚病之一,主要危害草魚魚種和1足齡青魚,發病水溫20℃~30℃,25℃~28℃最易發病。草魚、青魚需重點防控。
(4)錦鯉皰疹病毒病:是由皰疹病毒引起的一種發病快、感染率和死亡率高的傳染性疾病。該病毒僅感染鯉和錦鯉,不論魚苗、幼魚、還是成魚,都會感染,死亡率高達80%~100%。水溫25℃左右易暴發。
(5)白斑綜合征:水溫在 18℃~30℃時易暴發,主要危害對象為南美白對蝦、中國對蝦、日本對蝦等,沿海對蝦主養區需重點防控;另外湖北、江蘇、安徽、江西等地的克氏原螯蝦(小龍蝦)主養區也需要重點防控。
(6)錨頭鳋病:對淡水魚類各齡魚都可危害,尤以種魚危害最大,水溫12℃~33℃期間繁殖、暴發,全國各地均可流行,其中以廣東、廣西和福建最為嚴重。
(7)車輪蟲病:是由大量、多種車輪蟲寄生于魚體的皮膚或鰓部引起的疾病,引發該病的病原大約有十幾種,主要是顯著車輪蟲、粗棘杜氏車輪蟲等,是我國養魚生產中比較流行和危害較大的一種寄生蟲病,全國各地的養魚區均有發生,連續陰雨天氣尤其容易引起暴發。
另外,7月份淡水養殖魚類還需注意防控鯉浮腫病、羅非魚鏈球菌病、鮰類腸敗血癥等的危害,海水養殖魚類注意防控刺激隱核蟲病等的危害,蝦類養殖需注意防控弧菌病、桃拉綜合征等的危害,蟹類養殖注意防控蛻殼不遂癥等的危害,鱉類養殖注意防控鱉穿孔病和鱉潰爛病等的危害。
2.防控措施
7月份是全年氣溫、水溫較高時期,也是雷雨多發季節,極易出現暴雨、強對流等極端天氣。沿海地區進入臺風高發階段,要注意加強養殖生產管理。
(1)做好水質調控工作。水溫升高,水生動物代謝旺盛,要及時清理殘餌糞便;保持較高水位,以防水溫過高;定期換水、消毒,及時增氧,保證水質清新;合理調節池塘水色,保持優質水體。
(2)做好臺風、暴雨等突發性天氣的應急準備工作。及早加固養殖設施,臺風暴雨期間要謹防水體缺氧,做好減少水生動物應激反應的準備工作。
(3)強化投飼管理,保證飼料新鮮。在確定好日投餌量后,根據天氣、水溫、水質、魚類吃食等情況合理安排投喂量,盡量減少殘餌產生,魚病治療期間適當控制投餌量。
(據全國水產技術推廣總站)
預計7月份遼寧省氣溫和水溫低于往年,病害較往年減少。但仍是全年氣溫、水溫較高時期,水產養殖動物進入生長旺盛期,隨著投餌量的增加,導致殘餌、代謝物增多,氨氮、亞硝酸鹽等有毒有害物質嚴重超標,加之降雨等突變天氣,都是引起養殖水域環境變化的主要原因。環境因子的劇烈變化成為各種疾病發生的誘因,是水生動物疾病爆發、流行的高峰期。
1.病情預測
(1)鯉魚、錦鯉:易發生鯉魚浮腫病病、細菌性敗血病。重點關注省內沈陽、遼陽、營口、丹東、盤錦、鞍山主養區。
(2)鯉魚、鯽魚魚種或成魚:易發生鰓部或腸道黏孢子蟲病,該病歷年頻發。重點關注沈陽、遼陽、營口主養區。
(3)鰱魚:成魚易發生爛腮病、打印病和錨頭蚤等疾病。重點關注省內主養區和大水面養殖區。
(4)草魚:易發生爛鰓、腸炎、赤皮等疾病。重點關注沈陽、遼陽主養區。
(5)河蟹:易發生黑鰓病、纖毛蟲病和水腫病。重點關注盤錦河蟹稻田、葦田養殖區。
(6)大菱鲆:大菱鲆易發生紅嘴病、腸炎病、腹水病。重點關注葫蘆島、營口和大連工廠化養殖區。
(7)虹鱒魚:易發生小瓜蟲、三代蟲等寄生蟲疾病,注意腸炎病、爛鰓病、爛鰭等細菌性疾病。關注本溪、丹東、葫蘆島養殖區。
(8)鱘魚:易發生爛鰭、腸炎等細菌性疾病。重點關注本溪、葫蘆島養殖區。
(9)對蝦:易發生白斑綜合征、急性肝胰腺壞死征等病毒性疾病和腸炎等細菌性疾病。重點關注沿海各市的中國對蝦養殖區和營口、盤錦、鞍山南美白對蝦精養區。
(10)海參:易發生腐皮病綜合癥,海參養殖池內易發生草害。關注沿海養殖區域。
(11)海蜇:易發生“氣泡病”、頂網、長脖、萎縮、上吊等病。關注丹東海蜇養殖區。
(12)泥鰍:易發生腸炎病、車輪蟲病。重點關注盤錦泥鰍魚高密度精養區。
(13)蝦夷扇貝:易發生由海域污染所帶來的疾病。重點關注大連黃海北部養殖區。
(14)鮑魚:易發生氣泡病。關注大連養殖區。
(15)灘涂貝類:易發生敵害生物侵害。重點關注大連、丹東養殖區。
2.預防措施
7月份是病害多發期,關鍵原因是養殖水質污染嚴重而引發。生產過程中,要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防重于治”的原則。預防各類細菌性疾病的最好辦法是定期加注新水、用水質改良劑調節水質;定期使用底質改良劑,改良底質;定期使用殺菌劑,控制有害病菌的濃度;延長增氧時間,為養殖魚、蝦、蟹等營造良好的環境,減少病害發生。一旦發病,要及時確診,并在水產執業獸醫的指導下,進行藥物治療。
密切關注天氣變化。高溫季節水體耗氧量增大,水質易變,雷陣雨來臨時氣壓較低,因此,要加強巡塘,合理使用增氧機,預防浮頭;觀察水色、水質變化以及水生動物的活動、攝食情況,查看有無發病等異常情況;注意持續降雨造成的水質變化,盡量減少因鹽度、PH值的變化產生應激反應而造成的損失。
(1)淡水魚類疾病防控:一是定期做好池塘的消毒和水質調節工作。可用生石灰、漂白粉等全池潑灑進行消毒,同時定期添加新水;二是每天要及時開啟增氧機。如遇到悶熱天氣,應適當延長開機增氧時間;三是合理投喂優質的餌料。
(2)對蝦疾病的防控:養殖池塘應在高溫期到來之前蓄滿水,盡量少換水,以避免有害微生物和病毒的進入。定期對養蝦池塘水體進行消毒(漂白粉或二溴海因)。養殖過程中要注意各種理化因子的變化,保持水質的相對穩定。
(3)大菱鲆疾病的防控:主要是定期對養殖池進行消毒,投喂新鮮餌料,加大流水量。維持良好的水質不僅是養殖動物生存的需要,同時也是使養殖動物處在最適條件下生長和抵抗病原生物感染的需要,一定要做到科學管水。
(4)虹鱒魚、鱘魚疾病的防控:一是定期對魚池和生產工具進行消毒;二是投喂優質餌料,不喂過期和劣質餌料;三是定期清理養殖池底。
(5)河蟹疾病防控:黑鰓病的預防一是注意水質的變化,定期加注新水;二是及時清除餌料臺的(食場)殘餌,定期用生石灰對餌料臺(食場)進行消毒;三是定期用生石灰對養殖池進行消毒 (預防濃度10毫克每升)。河蟹水腫病主要是由于河蟹腹部受傷后細菌感染造成,預防一是在養殖過程中,特別是在河蟹蛻殼避免驚擾,防止河蟹受傷;二是保持水質清新,多投喂鮮、活動物性餌料和新鮮菜葉,增加抵抗力。
(6)海參疾病防控:要密切關注養殖池的水質變化,同時注意降雨造成的鹽度變化,注意排淡。大雨過后使用增氧設備進行增氧,同時攪動池水使鹽度上下一致。7月水溫升高,要提前加深池塘水位,保持底層水溫低溫、穩定,保持水質相對穩定,減少病害發生,同時還可防止海參過早進入夏眠期,以延長海參生長期。養殖池內一旦發生草害,要及時清除。
(7)海蜇疾病防控:7月份,二茬養殖海蜇處于生長旺季,需餌量大,易造成海蜇餌料生物缺乏。要做好餌料生物的培養和代用餌料的投喂,保持充足餌料供給。采取換水、潑灑微生物制劑、水質改良劑改善養殖環境,控制水體透明度35~50厘米,可以預防海蜇平頭、長脖、萎縮等疾病的發生。
(8)泥鰍疾病防控:一是注意養殖模式、放養密度;二是在養殖過程中保持水質清潔;三是投喂新鮮、不變質的餌料。
(據遼寧省水產技術推廣總站)
湖北省7月份天氣炎熱,既是魚類的快速生長期,也是養殖病害的高發階段。魚類的攝食量增大,養殖水體中糞便、殘餌的數量增多,由于水溫較高,水質極易惡化,容易暴發魚病。
一、病情預測
1.草魚、鰱、鳙、鯽、鳊等常規魚類易發生爛鰓病、腸炎病和細菌性敗血癥,草魚易得草魚出血病,主要關注區域為湖北全省水產養殖區。
2.草魚、鰱、鯽易發生車輪蟲和指環蟲病,主要關注區域為湖北全省水產養殖區。
3.黃鱔易得出血、腸炎病,主要關注區域為湖北省內仙桃、公安、洪湖等主養區。
4.小龍蝦易得白斑綜合征,重點關注省內小龍蝦及稻蝦養殖區。
5.中華鱉易得腮腺炎、癤瘡病,主要關注區域為湖北省內京山、公安等主養區。
二、防治措施
1.預防措施
(1)加強巡塘,密切注意魚的動態。
(2)注意調節水質,適時換水或加注新水。
(3)每個月用生石灰全池潑灑一次。
(4)投料嚴格做好“四定”。
(5)適時開增氧機增氧,改善水質。
(6)小龍蝦已到上市季節,積極開展捕撈,捕大留小,稀疏小龍蝦的養殖密度。
2.防治方法
(1)對草魚等常規魚類的細菌性爛鰓病、腸炎病、赤皮病、細菌性敗血癥,治療外用:二氧化氯0.3毫克/升全池潑灑,每日一次,連用3次;內服:氟苯尼考或甲砜霉素,一次量,每1千克體重15~20毫克,拌飼投喂,1天1次,連用3~5天。草魚出血病治療:大黃200克、黃芩200克、黃柏200克、板藍根200克、食鹽170克,粉碎后和適量飼料拌勻制成水中穩定性好的顆粒飼料,1天1次,連用7~10天;也可采用注射疫苗進行預防。
(2)草魚等常規魚類車輪蟲病防治措施:用硫酸銅和硫酸亞鐵合劑(5:2)0.7毫克/升全池潑灑。草魚等常規魚類指環蟲病的治療:用90%晶體敵百蟲0.2~0.5毫克/升全池遍灑,效果較好。
(3)黃鱔出血病治療方法:氟苯尼考,一次量,每1千克體重魚拌飼15~20毫克投喂,1天1次,連用3~5天。黃鱔腸炎病治療:甲砜霉素粉,每1千克飼料7克拌飼投喂,流行季節1天1次,連用3天。
(4)小龍蝦白斑綜合征的治療方法:聚維酮碘或四烷基季銨鹽絡合碘0.3~3.5毫克/升全池潑灑;二氧化氯0.2~0.5毫克/升全池潑灑,每半月預防一次。癥狀嚴重時:用0.2%維生素C+1%的大蒜+2%雙黃連,加水溶解后用噴霧器噴在飼料上投喂;如發現有蝦發病,應及時將病蝦隔離,控制病情進一步擴散。
(5)中華鱉腮腺炎病預防方法是:隔離發病中華鱉,或將病鱉挑出后深埋。治療可用10%聚維酮碘溶液0.3毫克/升全池潑灑,1天1次,連用3天。中華鱉癤瘡病的治療:復方新諾明,一次量每1千克體重200毫克,拌飼投喂,1天1次,連用5~7天,同時用0.4毫克/升二氧化氯全池潑灑,2~3天1次,連用2次。

(據湖北省水生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