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湛江實驗站通過試驗,探索出“稻鱉魚鴨”復合共生高效生產模式,并取得良好的經濟、生態效益。
所謂“稻鱉魚鴨”復合共生高效生產模式,就是將原有單一的稻田種養模式結合起來充分利用稻田生態空間,將土地和水資源利用率提高至極限。稻田養鴨養魚,古已有之,是我國南方傳統的生態農業類型。之所以再嘗試加入養鱉,是因為廣東、海南兩地人多地少,很難實現大面積種植,增收不明顯,而當地人又喜食甲魚(鱉),市場需求較大。
在該模式下,水稻為鱉、魚、鴨提供活動及休息場所,根系能凈化水質;鱉、魚、鴨皆可捕食農田害蟲,水稻全程不用打農藥,糞便可作為有機肥;魚吃鱉、鴨殘餌及糞便保證稻田環境質量;魚、鴨吃稻田雜草,有效抑制雜草生長。
經測算,一畝稻田養殖20多只鴨子,40多尾草魚或鳙魚,最主要的是養殖150到200只中華鱉。每年二三月份放魚,一個月后魚苗大點了再放鱉苗和鴨苗,等到水稻抽穗后便把鴨子趕走,次年一月份過年前就可以賣甲魚。
“沒想到種一塊地能掙四份錢。”廣東省湛江市麻章區志滿村村民占春芳說,熱科院推廣的“稻鱉魚鴨”復合共生讓她嘗到了科學種田的甜頭,一畝水稻田的產值增長了近10倍。
雖然養鱉成本較高,但收益也高。占春芳原本擔心鱉長得慢,沒想到年底平均每只能長到1.8斤,500克能夠賣到60多元。占春芳笑著說,“再加上賣水稻、鴨子和魚的收入,做好了一畝地能掙一萬多元。原先單賣水稻,一畝地最多1500元,現在翻了近10倍。”
對于安全問題,占春芳完全不擔心,一是當地民風淳樸,很少有偷盜現象;二是甲魚都鉆在泥里,不好抓,沒抓過的人很容易被咬傷手指。另外,只要在水田四周深埋一圈石棉瓦甲魚就跑不出去。
跟挖塘養鱉相比,稻鱉共生最大的好處就是不需用藥凈化水質,只要定期撒石灰粉。南方土壤偏酸,石灰粉殺菌之外,正好平衡土壤酸堿度。甲魚白天自己找食,晚上補喂一餐魚粉餌料即可。
湛江實驗站還探索出再生稻和以草治草等自然免耕栽培技術,這樣可以最大程度減少勞動力。早稻收割前便把補種的晚稻種子和三葉草、紫云英等草種直接補撒到地里。這兩種草生長很快,水稻收完就能長滿一地,其他雜草就沒法長了。三葉草和紫云英最怕淹,等晚稻苗長出后一灌水就死了,節本增效明顯。每畝地一年可節省翻地、插秧、除草等人工成本500元。

目前,熱科院湛江試驗站通過與農業公司和農民專業合作社合作加大示范推廣力度,已在當地示范推廣了近千畝,成為當地產業扶貧的主要項目之一。
(據中國農業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