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嚕,呼嚕”,隨著工人的喊聲,五六頭黑豬從樹蔭下跑了出來。領頭的黑豬皮毛光滑,在陽光下慵懶地蹭了下梨樹,可惜五月份的果子還未結好,只震落了幾片葉子。“我們散養的這群黑豬不吃飼料都吃五谷雜糧,等果子成熟就吃梨,天氣涼了還會加些板藍根、板栗呢。”天津市薊州區牧凱豐黑豬養殖基地的負責人章貴峰說。
章貴峰來到天津市薊州區鄉村創業純屬偶然。當時剛剛從部隊轉業的他去市場買菜,偶然發現市場售賣的豬肉都是白豬肉,沒有小時候常吃的黑豬肉,他決定自己養黑豬。剛開始家人聽聞他要到山里養豬都不同意,父母說:“你好不容易從村里走出去,怎么又要回村里養豬?”“老婆一聽要養豬覺得丟人,一年都沒讓我回家。”章貴峰說。
但是,章貴峰覺得生態養殖有前途,他在網絡上學習了養殖知識,看好了薊州區山區半山腰的一塊地,兩面呈45度角的斜坡,他說:“這樣的環境通風好,豬不容易生病。”剛開始村民并不愿意租給他,怕養豬影響他們的生活,章貴峰不氣餒,一戶戶拜訪,把自己的想法一五一十告訴村民,最后和村民達成15年租賃協議。
場地確定后,章貴峰趕緊引進抗病性強的山東煙臺黑豬種豬,“開始養豬時不懂黑豬是瘦肉豬,它們一餓我就喂食,結果7、8個月漲到150千克,肉質肥,破壞了口感,銷量也不好。”章貴峰四處求教,天津農學院動物科學與動物醫學學院教授郭亮表示,散養黑豬前期已經做得很好了,通風坡地便于動物運動,但是黑豬的賣點應該是瘦肉豬,所以不能喂食太多增長贅肉。章貴峰聽從專家指導把黑豬的伙食大調整,從原本不間斷喂食改為更為規律地喂食,食物改良為水果、蔬菜、谷物,甚至中藥材。改良之后,黑豬的存活率幾乎達到100%,患病率也大大降低。2016年,他與天津農學院簽署協議,讓專業學習動物科學的同學將這里作為基地,展開科學研究。牧凱豐黑豬養殖基地在郭亮的幫助下研究出豬圈里的“生態圈”。郭亮說:“因為該養殖基地的黑豬喂食沒有化學飼料,所以豬的排泄物可以直接回歸自然,但是僅僅回歸自然還不夠,我們想讓它不浪費,循環利用。”
在黑豬養殖基地不僅養殖了黑豬,同時養殖了雞、鵝,種植了梨樹和各類蔬菜。郭亮表示,豬可以在梨園里運動和吃食,豬的排泄物可以放在指定區域進行自然發酵,生成許多蛆,而這些蛆可以喂食雞,然后再讓雞的排泄物作為肥料,為蔬菜和梨樹進行施肥。整個過程沒有任何化學藥物,提升黑豬存活率的同時也成功打造了豬圈里的“生態圈”。
“剛開始養豬真不掙錢,一直賠錢,直到2015年才開始贏利。現在年銷量達到190萬元。”章貴峰開心地說。

(據中國畜牧獸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