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越來越熱,又到了吃小龍蝦的季節。小龍蝦原名叫做克氏原螯蝦,是人們喜聞樂見的一種美食。小龍蝦本是一種入侵生物,被國人們發現了它可以作為美食后,現在只能靠養殖才得以繁衍。今天就談談一位北大碩士回鄉養龍蝦,年銷5000萬的故事。

“一開始我就想著弄個500畝田就行了,也沒想到今天這樣的局面。”以中專生的身份自考進入北大法律系,當過律師,做過媒體,參與過公益扶貧,放棄營業額上千萬咨詢公司CEO的職位回鄉養龍蝦。段德峰也是沒想到原來500畝的田地,不止獲得了阿里巴巴聯合創始人金媛影800萬的種子輪融資,如今馬上就要敲定A輪融資,預計金額為2 500萬。
在小河農業正式成立之前,他看了很多地方,想了很久,也想過在云南、四川做,但是最后考慮到做農業公司,首先要生存下來。段德峰的祖籍是盱眙,這里物流比較好,在全國也有很好的銷售網絡,小龍蝦雖然在當時還沒有這么火,但是他看到了這個市場機會可能要爆發了,于是做了選擇。
2016年,把小河農場真正做成了一個2000畝的農場。
2017年,做供應鏈公司,收購合作農民的龍蝦銷往全國各地。
2018年,收購熟食品加工廠,做龍蝦深加工,至此形成了一個提供龍蝦一二三產服務的鏈條。
這樣簡簡單單口述出來的三年三步,段德峰不知用了多大的勁,才掰開小龍蝦堅硬的鉗子。
生產管理鉗——“他們下雨了要回家打麻將。”
“當時所有事情都是自己研究學習的,沒有正兒八經的人能幫我,都是一邊摸索一邊干,自學、看文獻,當然我也派人去湖北看了下。”當時湖北的稻蝦綜合種養是發展得比較好的,而盱眙還是一片空白。
更多的難題來自于管理方面。2000畝的基地,如果沒有規模化的管理,就是一灘爛泥。但是農民傳統的工作習慣、生活方式,很難調整到一個職業人的狀態。“他可能中午要喝杯酒,下午天下雨了要回去打麻將。”在慢慢走上正軌后,段德峰換新人,調整制度,讓公司內部使用釘釘來進行管理。而他自己,也每天下田15個小時。
對于農業企業的管理,他有自己的看法:“我覺得其實不是農業都會做失敗,其實和管理有很大的關系。如果作為一個農業公司能像一些正常的商業公司去管理的話,我覺得百分之五十是能賺錢的,可能不會帶來很大的暴利,但實際上它還是比較穩健的一個生意。”
集散中心鉗——“傳統交易模式害了好多農業企業。”
在一開始的銷售過程中,由于量小,不可能對外銷售,第一年小河農場只能和本地的小蝦販合作。可能每天都只要兩百斤,根本沒有辦法消化。“然后我們就只能積壓著,拼命地去找銷售。當時我才意識到,原來整個小龍蝦的供應鏈是如此的低端,落后。”正是這一點,直接促使了段德峰開始做集散中心。
“我們花了很多精力重復這個供應鏈條。”以前小龍蝦的交易里都是現金,一手交錢一手交貨,但是段德峰認為不行,他的供應鏈,必須要實現轉賬交易。很多農民連銀行卡都沒有,他就給同事下死命令,設立獎懲措施。50%的人達到要求,就額外獎勵500元,90%的人達到要求,獎勵1 000元。于是大家主動上門幫助農戶辦卡,教會他們轉賬收款,一些年紀很大的農民不愿意,他們還拿出部分獎金來激勵老人家。最終,他們重新塑造了跟農民合作交易的行為習慣。
同樣被改變的,還有收貨模式。段德峰在自己的集散中心掛上了牌價,大、中、小三種蝦的價錢是定死的,農民拿蝦過來,分完類再稱重算價格。習慣了傳統模式的農民們不接受,于是他們僵持在互不讓步的局面。
“不愿意沒關系,我就按照1 000的價格算給他,讓他坐著等一會兒。我們馬上稱重算價格,最后算出來是1 050,好,我們補他50。”正是這樣,讓農民親身體會到,這件事是對雙方都有利的,賣蝦不應該是賭博,按照實力來賺錢,每天該賺該賠清清楚楚。每個人在農村創業都會遇到傳統的思維、生產生活方式的挑戰,這種模式對很多公司都是很致命的。
食品加工鉗——自己消化才是硬道理。
供應鏈公司做起之后,壓貨成了大問題。在最高峰時,他們建立了7個集散中心,合作的餐廳共452家,大小電商25家,覆蓋城市50余個。運行一年后,因為壓貨,除了盱眙縣城的集散中心在賺錢之外,其它的都在虧錢,最多一天虧了10萬。如今,他們只留下盱眙一個集散中心。
段德峰發現,自己要具備消化大量小龍蝦的能力。所以他在合作過的食品加工廠中選擇了口味最好的一家,進行收購。盡管加工廠真正運作的時間一年只有3~4個月,但是卻有80萬斤的訂單。
“現在最大障礙可能就是我們客戶太多供不上貨,沒有那么多的產能。”
稻蝦綜合種養的模式,早在50年前路易斯安那就有了。按照這個模式種養,水全部循環使用,對環境沒有負面作用,可以到達幾乎0排放的目標,對土壤和水的恢復都非常好。
稻蝦綜合種養主要分稻蝦連作和稻蝦共作兩種種養模式。稻蝦連作種養模式1年收獲1季稻1季蝦,一般產小龍蝦70~100千克/667平方米、水稻500~600千克/667平方米,收益1000元/667㎡以上,高的可達3000元/667平方米以上;稻蝦共作種養模式1年收獲1季稻2季蝦,一般產小龍蝦100~120千克/667平方米、水稻350~500千克/667平方米,收益2000元/667平方米左右,高的可達4000元/667平方米以上。與傳統的稻麥兩熟經濟效益相比,增收1000元/畝以上。
小龍蝦養殖期間,田間雜草及二化螟、大螟等在稻樁內越冬的害蟲,或被水淹死或被小龍蝦取食,雜草發生量和越冬害蟲基數大量減少。水稻種植期一般不用除草劑,害蟲防治選用安全性好的農藥或生物農藥,如康寬、井岡霉素等,防治1~2次,比常規稻田用藥次數減少50%左右。
種了三年后,去年11月份小河農場的稻米在SGS檢測,302項都達到了歐盟的標準。
“特別大的問題可能還是剛開始的時候,2000畝的地,特別大,沒做過,那種心理可能我現在沒有辦法回憶或者描述出來,現在對我來說是風輕云淡,都過去了,很輕松。”盡管說著輕松,他還是描述了那種戰戰兢兢的心情。
如今的公司,一切都在井井有條前進著。基地有從事了7年水產養殖的專業技術總監,供應鏈有銷售經驗非常豐富的經理維持,食品加工也有原來的創始人繼續負責著,段德峰現在主要做的就是人才的引進和重要大客戶的協調。但他最重要的角色,就是小河農業的發動機。

養殖的時候發現銷售的問題,就成立了供應鏈公司,供應鏈公司成立以后又發現沒辦法消化那么多蝦,就成立食品加工廠,現在有了食品公司,又發現了新的機會,比如做調料、做口味的研發、蝦苗的研發。
把它從頭到腳做成一個閉環,讓它更有競爭力,更有內在的動力,往前生長。老段笑稱,明年我再和他聊天,說不定又有了很大的變化。對此我深信不疑。
“我們的定位,是要做小龍蝦領域的富士康。”段德峰希望小河農業能成為小龍蝦最大的供應商,供給餐廳、電商、微商,更多給B端提供服務,建設好后臺的支持。今年他們將成立一個龍蝦的美食研究所,專門開發新的口味。
另外在農民這一端,作為綜合試驗站,他們承擔了服務農民幫助農民提高養殖技術。“今年也在今日頭條開了號,有7000多個養殖戶關注我們,接下去會建立一個大的技術服務團隊,為更多農民提供免費的和部分收費的技術服務。”段德峰打算建立小龍蝦最重要的一個平臺,前面連接農民,后面連接餐廳、電商平臺,最后連接到消費者。

(據搜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