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丹陽市新區幼兒園 楊 霞 張 薇 錢嬋瑤
在主題活動“豐收的季節”中,孩子們在“品嘗豐收會”上帶來了各種秋季特有的食品,如大栗、核桃、瓜子、花生、松子、碧根果、開心果等等,面對各種各樣的帶殼堅果,他們對怎樣剝殼產生了好奇。
曦曦說:“我用牙齒把核桃的殼給咬開來的。”
暢暢說:“我想找個榔頭,這個核桃殼太硬了,我打不開!”
嘟嘟拿著扁桃仁說:“它的殼多像愛心啊,所以它很容易打開!”
……


基于孩子們對各種堅果殼的好奇心,我們進行課程審議,發現“殼”蘊藏著許多的學習契機,能滿足幼兒進行觀察、探究,并通過自己的試驗檢驗猜想,于是生成了主題活動“殼殼總動員”。

整個活動從尋找“殼”進入,經歷了殼物大收集,殼物分類,怎樣剝殼,與殼做游戲等環節,幼兒在與殼的互動中,發現殼的特性,積累了一定的經驗。整個過程中教師始終追隨幼兒發現的腳步,通過觀察幼兒的發現來提供相關的材料,滿足幼兒反復操作的愿望。
1.尋殼
在哪里能找到殼類食品或殼類農作物呢?這些帶殼食品或農作物你們認識嗎?帶著問題,孩子們開始了尋殼之旅。

看,開心果也是殼類食品哦!

我來敲敲看這個碧根果,硬不硬?

這是白果,聞起來有臭臭的味道。

這是核桃殼,有點像我們的大腦。


松子殼小小的但很硬!扁桃仁的殼摸起來毛毛的,有一條一條的花紋!

其實它們是同一種水果哦,干的叫桂圓,新鮮的叫龍眼!

黃豆殼一開始是綠色的、軟軟的,幾天后就變成黃色的、張著嘴巴了!

爸爸帶我去田野里找帶殼的農作物,它叫水稻,就是我們吃的米。
杜威說過:“兒童有調查和探究的本能,好奇、好問、好探是兒童與生俱來的特點,也是使他們的認識活動得以維持和獲得成功的首要前提。”
2.識殼
孩子對殼的了解到底有多少?他們對殼的興趣點在哪里?從現有的殼能生成什么活動呢?
(1)介紹調查表
教師:“誰來介紹一下你的調查表,你找到了哪些殼?它是什么樣的?有什么用處?”

軒軒:“我從市場買到了瓜子,它是葵花的果實,瓜子的殼像個小水滴,摸上去滑滑的。”
蕓蕓:“我從板栗樹上找到了板栗,板栗的殼很神奇,有兩層:外面的殼是毛毛的,像個小刺猬,里面的殼是光滑的,它們能很好地保護里面的果肉。”
航航:“我在水果店找到的山竹殼,它可以清熱解毒、利濕止瀉。”
萱萱:“我覺得核桃看上去皺皺巴巴的,有點丑,摸上去毛毛的。不過我媽媽說如果拉肚子,可以用核桃殼煮水喝。”
瑋瑋:“大栗的殼非常硬,剝開來后,里面還有一層毛毛的皮,它可用于治療慢性支氣管炎,咳嗽痰多,百日咳,淋巴結炎,腮腺炎。”
可可:“榴蓮的殼還長刺,像小刺猬的刺一樣,從樹上掉下來不會壞,保護自己。”
潔潔:“花生殼能制作醬油,核桃殼煮水,可以治療口腔潰瘍和咽炎。”
霖霖:“我爺爺給了我幾個核桃,他喜歡把核桃放在手里轉圈,說這樣可以鍛煉身體。”
……
(2)殼的分類

孩子們先將所有的殼進行歸類整理,然后自由分組按不同特征分類,最后推選代表上臺介紹自己的分法。

我們組是按照殼的大小分的,上邊是大一點的殼,下邊是小一點的殼。

我們組是按照殼的顏色分的,分成白的殼、黑的殼、棕色的殼。

我們是按照殼的光滑度來分的,花生、核桃、扁核桃,都是毛毛的,碧根果、瓜子、開心果,都是滑滑的。

我們是按形狀來分的,核桃、榛子是圓形的,碧根果、開心果、瓜子松子是長長。
作為教師,要不斷激發幼兒去思考,在能引起孩子的關注點上,豐富原有的經驗,及時反思自己想知道的問題,并從問題的答案中找到探究的落腳點。
3.剝殼
(1)幼兒交流自己的剝殼經驗

杏仁的殼很脆,只要找準縫,就能剝開。

南瓜子的殼很薄,剝的時候要小心從它頭上尖尖的部分開始剝。

花生殼只要沿著中間的縫,一剝就開了。

山核桃的殼真硬了,很難剝開,要沿著開口的地方使勁掰。
(2)核桃、栗子、夏威夷果的殼太硬了,徒手剝不開,我來想辦法
①教室里尋找工具進行嘗試


②介紹剝殼工具

③大家一起來剝殼

我用老虎鉗一夾,碧根果殼就開了。

有了鑰匙片,打開夏威夷果殼方便多了。

我有開殼的寶貝,一夾,果肉就露出來了。

我用錘子一敲,核桃殼就裂開了。
幼兒使用不同的工具嘗試剝殼,幼兒通過反復嘗試和已有經驗,逐漸掌握了不同工具的使用方法。
④填寫我們的剝殼記錄

在分享剝殼記錄時,發現大家的記錄太零散:同一種殼可以用不同的工具來開,同一種工具也能打開不同種類的殼,那怎樣歸類和整理才能讓別人一看就明白呢?于是大家又商討重新設計了記錄表,爭取把各種
剝殼情況都詳細地進行記錄。

4.玩殼
(1)殼貼畫
殼活動進行中,每個孩子都成了殼的收集者。那這些收集來的殼可以做什么呢?瞧,孩子們進行了創意殼貼畫。

(2)殼旋轉
區域游戲時間,科學區,媗媗用乒乓球在玩“月亮船”,當“月亮船”在泥工板上旋轉起來時,她很開心。一會兒,她想嘗試用其他材料來玩“月亮船”。
媗媗:“老師,這個開心果殼可以在泥工板上旋轉嗎?”
老師:“你來猜一猜,覺得可以嗎?”
媗媗:“我覺得沒問題。”
老師:“那動手試試,看看你猜想的對不對?”
媗媗拿起一個大一些的開心果殼放在泥工板上轉了轉,發現不行,她又拿了一個薄一點的小一點的殼試了試,這次成功了,她告訴我實驗的結果,并記錄了下來,和伙伴一起分享。

幼兒對新的材料有好奇心,在材料提供上尊重和支持幼兒自發地對材料產生興趣,能使幼兒探索處于積極主動的狀態。

(3)殼的沉浮
區域游戲時間,小桐從材料超市拿了很多黃豆和夏威夷果殼,他今天的計劃就是要用夏威夷果殼來裝黃豆,玩一玩沉浮實驗。他用大小不同的果殼來嘗試,發現雖然都是夏威夷殼,但殼的大小不同,能裝的黃豆就不同,最棒的一次記錄是他裝了15顆小黃豆才沉下去。

小桐的實驗吸引了仝樺,仝樺也來試一試,她也得出和小桐一樣的答案,原來殼的沉浮跟殼里裝的黃豆的數量有關,真是太有趣了。
幼兒主要是通過與材料的交互作用而得到發展,教師投放的不同種類不同大小的殼,引發了幼兒關于沉浮的探究,獲得了最直接的感性經驗。
在整個活動中,幼兒通過說、看、摸、敲、剝等形式與殼互動,探索各類堅果殼的外部形狀、顏色、內部構造、紋理、質地、作用等。在剝殼環節,孩子們發現有些堅果殼光靠手是剝不動的,教師沒有立刻干預指導,而是給予幼兒充分的思考空間,幼兒萌發了尋找開殼工具的想法,在自主反復探索中調整原有經驗、體驗成功打開殼的樂趣。從而這也讓老師感悟到,教師的支持更多應該體現在對幼兒探索活動的觀察、分析與推進上,而不是直接給予解決問題的方法。教師不僅需要指導幼兒的探究,讓科學探究的點深入生活,環環相扣,更需要作為一個學習者參與到他們的活動中,不斷思考,不斷學習,追隨幼兒探究的腳步,不斷提升自身整合利用生活教育資源的能力。
“投石問路”話題預告
討論情景(2018年第10期):
基于低結構材料在區域中的重要意義,我們有意識地投放紙盒、冰棒棍、瓶蓋、吸管等材料,但在實踐中卻發現幼兒只對五顏六色的玩具感興趣,而低結構材料備受“冷落”。無奈之際,老師們開始采用“強制”和“控制”的方法,讓幼兒在區域活動中只能選擇低結構材料進行游戲。我們知道這樣做不妥當,但如果不用這樣的方式,如何引導小班幼兒對低結構材料產生興趣?懇請大家支招!
歡迎讀者就此問題發表有針對性的看法,可以是具體的解決措施,也可以是針對這個情景的理性分析,以1000字以內為宜。歡迎幼教同仁對本欄目提出建議,更歡迎提供有價值的情景。
稿件可發至xdyjbianjibu@vip.163.com,主題欄請注明“投石問路”,截稿日期:2018年8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