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俊
圖像是生物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有著文字無法替代的直觀、形象等特點。新課程背景下的新教材更是圖文并茂,各種各樣的圖像使新教材內容顯得生動豐富、多姿多彩。那么,在生物課堂上如何巧用圖像,更好地為教學服務呢?下面筆者結合教學案例談談自己的實踐體會。
一、以圖開路,激發興趣
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焙玫恼n堂導入對一節課的教學會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初中學生自制力較差,上課注意力不太集中,一幅好的圖像會創設一個良好的教學情境,特別是一些色彩清晰逼真的圖像,會對學生的感官產生強烈的刺激,使學生的注意力集中起來。
比如,在教學《綠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這節復習課時,首先用一幅清新自然的大森林的圖片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想象:當漫步在這片美麗的森林中,會有什么感覺?為什么會產生這種感覺?由此引出本節課的課題。
再如,《預防艾滋病》這節課中,先用課件播放一幅幅瀕臨死亡的艾滋病人痛苦絕望的照片,看到這些觸目驚心的圖片,學生露出驚愕的神情,進而產生強烈的探究欲望:造成這些人不幸的罪魁禍首到底是什么?為什么它會這么可怕?
二、以圖鋪路,突出重點
生物學中很多概念相似或相近,學生容易混淆不清,而這些概念對于初中生后續學習生物學知識非常重要,準確理解這些概念,是學好生物學的基礎。教學中,教師可將相似或有聯系的幾幅圖放在一起,引導學生觀察對比,通過比較找出乍看相似而實際有所不同,或初看差別很大而實際存在共同點的地方,使學生根據親身體驗或聯想接受知識,理解概念。
比如,巧妙利用教材中光合作用示意圖,將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蒸騰作用聯系在一起,設計問題,進行類比,學生對此很感興趣,教學效果十分明顯。再如,類比三種血管圖,使學生對各自不同的生理功能、位置、特點有更清晰的認識;類比小腸、大腸長度和內壁結構特點,深刻理解小腸作為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場所具備的獨特結構特點。
教材中有些插圖的設計直接針對教材的重點,此類插圖在教學中的運用尤為重要,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在學習“生態系統”一節時,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三者的關系是一個重點,可以讓學生仔細觀察插圖中樹葉、蟲、鳥三者是什么關系。學生回答是吃與被吃的關系,這樣就很自然地理清了它們三者的關系。通過插圖,啟迪學生思路,使學生對食物鏈這一概念有了較全面、準確的認識。再如,在講解“細胞通過分裂產生新細胞”時,重點是理解細胞數量和染色體數量的變化,可以先讓學生觀察教材的兩幅插圖,由此得出細胞分裂時一個分裂成兩個,兩個新細胞的染色體形態和數目相同的結論。這樣以學生和教材特點“因圖施教”,重點也就不攻自破了。
三、以圖引路,突破難點
圖像增強了直觀性,化難為易、化繁為簡、化文為圖、化抽象為形象,從學生的理解水平出發,形象直觀,向學生傳遞了豐富的形象信息,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形象思維,促進知識的遷移。
如《尿的形成和排出》一課中,尿的形成過程是本節課的難點,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教材內容與圖片,在黑板上邊畫圖邊講解,讓知識活化起來,以加深學生印象,加深其理解和認識。先用線條勾畫出腎小球、腎小囊和腎小管,然后用箭頭表示出水、無機鹽、尿素和葡萄糖經過腎小球過濾后進入腎小囊形成原尿;再用箭頭表示原尿流經腎小管時大部分水、全部葡萄糖、部分無機鹽被重吸收的過程;最后剩下的水、無機鹽、尿素形成終尿。這樣,邊畫邊講解,腎單位結構平面化,學生一目了然。接著描述尿液的形成途徑,教師邊講邊畫,學生結合教材立體圖示,跟隨教師的畫筆一步步完成。最后呈現出的是一幅由線條組成的腎單位簡圖,學生既感到淺顯易懂,又明朗清晰,理解效果非常好。這不僅說明了生命活動的動態變化過程,揭示了知識的內在聯系,還有利于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綜合能力。同時,引導學生結合打手勢形象地記憶了腎單位圖,并組織學生兩人一組利用手勢互相考,互相問,學生興趣濃厚,達到了預想的效果。學生在頭腦中展現出尿液形成的動態過程,既加深了理解,又激發了學習興趣。在生物學中,用畫圖的方法可以幫助學生理解這些理論性強的知識的生成過程,還有助于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分析和應用。
四、以圖筑路,升華情感
教材中有一些插圖是關于大自然、人物、景觀等的內容,看這些圖時,會給人一種心曠神怡的美感,教師可以通過圖片展示世界各地的美好河山和人文景觀,從而使學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麗,激發其熱愛自然、保護環境的意識。如教學《多種多樣的生態系統》一課時,教師展示一些生態系統的圖片,創設學生身臨其境的情景,從而使學生理解不同的生態系統應如何保護,才能維持其可持續性發展;同時,優美的圖片也能給學生帶來美的感受,陶冶情操,激發其對大自然的熱愛。
總之,作為一名生物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利用好圖像,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提高學生的興趣,讓學生更容易掌握且印象深刻,在潛移默化中攻破難題,在快樂中完成學業,在學習中成長,這也是我們應盡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