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春燕
在現行教材中,寓言故事這種文體的所占比例越來越大,涵蓋了低、中、高三個年段。寓言故事,以其生動的故事情節、幽默的語言、簡單的道理深深地吸引著孩子,不管是國外的《伊索寓言》,還是國內的《寓言故事》,都深受各個年段學生的喜愛。在日常教學中,不少教師把寓言故事當做一般記敘文看待,在其人物形象、道理的揭示上做足了功夫,卻忽視了寓言故事的重要教學價值—“語用”。
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語言文字的運用”出現了15次之多,這足以表明“語用”的重要性。“語用”內涵指向三個方面:其一,語用指向學生口頭和書面表達中聽說讀寫能力的綜合運用;其二,語用表現于學生能把握漢語言文字的特點,在學習生活中能正確、規范、有創意地運用語言文字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其三,語用決定了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語文課程的基本屬性,它致力于實踐中達到培養學生語文素養的目的。寓言故事與其他文學作品的表現形式有著本質的區別,它的語言特征決定了它在培養學生“語用”方面有獨特的價值。
一、寓言故事“語用”的關鍵能力:講述故事
朱光潛曾經說道:“一般人的藝術趣味大半是傳統的、因襲的,他們對于藝術作品的反應,通常都沿著習慣養成的抵抗力最小的途徑走。”因此,學生的口述審美趣味就應該在低年段重點培養。這一階段的學生正處于從幼兒園的幼稚語過渡到“規范性用語”,而寓言故事以其語言的生動性、趣味性,給低年段的學生進行言語訓練提供了良好的素材。
然而,在教學過程中,我們發現學生在閱讀寓言故事時,他們的審美趣味并不關注故事的言語形式及表達方式,而是關注于情節的趣味性。在低年段的學生看來,閱讀寓言故事就像看動畫片一般,他們對于故事的審美往往停留在自己對故事中人物的善惡、情感的美好與厭惡層面。如果沒有經過有意識的引導和訓練,低年段的學生很難從“講述”的角度去提高自身的“語用”能力。如一位教師在執教蘇教版二年級的寓言故事《狼和小羊》時,第一次執教通過提問“這個故事主要講了什么”引導學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為狼為了吃小羊,不斷找碴兒。緊接著讓學生查找“狼為了吃小羊,找了幾次碴兒”來了解故事的發展,然后通過提問“狼每次都是如何找碴的”引導學生學習狼每次找碴的內容,體會狼的兇惡,最后提出“你能講講這個故事嗎”要求學生講述故事。結果發現,一節課下來,學生能夠了解故事的主要人物與故事情節,但要求完整地講述并且講好故事,學生講得總是很不順當,積極性也明顯下降。
聯系語文課程標準中第一學段的教學目標,其中就指出:“閱讀淺近的童話、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關心自然和生命,對感興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樂于與人交流。”“聽故事,看音像作品,能復述大意和自己感興趣的情節。”由此可見,培養學生講故事的興趣和能力是低學段的核心目標,但是如何引導學生講好故事呢?執教的老師第二次上《狼和小羊》一課時,就先讓學生聽一段《狼和小羊》的故事音頻,激發學生學習的趣味,引導學生談談電腦老師講的這個故事如何,故事中的狼怎么樣,小羊怎么樣,通過電腦老師的故事講述,指出今天的任務就是“學著電腦老師的樣子,講好這個故事”。執教者的教學目標直指“講述這一寓言故事”,然后圍繞這一教學目標,組織學生品讀狼和小羊之間的對話,多種形式訓練狼和小羊的人物對話,為講好這一寓言故事服務。一節課下來,學生不僅能夠較為完整地講述故事,還能加入自己的動作、神態,演繹狼和小羊的角色,而且在“講述”的實踐過程中,達到了理解、積累、運用詞語的真正目的,落實了“語用”,為提高語文素養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二、寓言故事“語用”的實施路徑:情節補白
寓言故事往往不只是表面文字所敘述的那般僅供娛樂,寓言故事之所以在小學語文教材中占著重要的位置,是因為它能通過講故事的方式給學生帶來更加深刻的思考,讓學生通過生動、有趣的故事情節,去思考、挖掘故事背后蘊含的深刻內涵和道理。對于低年段的學生而言,豐富的想象力是他們的優勢,生動、有趣的故事情節是他們這個年齡段閱讀的取向。因此,在寓言故事的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教學的內容,抓住情節的空白點,引導學生依文理設計故事、續編故事,擴寬學生的閱讀思維,訓練學生的創造性表達能力,內化學生對寓言蘊含的深刻道理的理解。
在課文《狼和小羊》的結尾處就存在著一個情節的空白點:“狼不想再爭辯了,大聲喊道:‘你這個小壞蛋!罵我的不是你就是你爸爸,反正都一樣!說著,就往小羊身上撲去……”結尾的省略號就令無數讀者為之遐想,狼和小羊的結局到底如何呢?一位教師在教學《狼和小羊》的結局時,就設計了這樣一個環節:
師:狼說著,就往小羊身上撲去,你覺得結果會是什么樣的?
生:小羊靈機一動,一個轉身,狼不小心掉到了河里,淹死了!
生:小羊在遇到危險時,會用它的羊角頂敵人,狼受傷了。
生:這時,一個獵人剛好路過,拿出獵槍,“砰”地一聲,打死了大灰狼。
師:同學們有顆懲惡揚善的心,為何都覺得狼不應該有好下場?
生:狼總是想吃小羊,小羊是無辜的。
生:因為狼實在太可惡了,總是三番兩次找借口。
師:是啊,我們的作者伊索也是這么想的,他給我們帶來了一句話:“存心要干兇惡殘酷的壞事情,那是很容易找到借口的。”
在上述案例中,執教者就巧妙地抓住了寓言故事中的空白點,引導學生續編故事的結局,當學生“群情激憤”、要“懲惡揚善”時,又一步步地引導學生體會伊索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這一過程,不僅在言語實踐中鍛煉了學生的想象力和表達能力,更是在寓言故事的人文內涵上做了正確的價值觀引導,提高了學生的思想內涵,發展了學生的“語用”能力。
三、寓言故事“語用”的拓展方式:群文比較
但凡文質兼美的文本都具有一個共同特點,那就是準確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情、達意、載道。由于“群文”屬于具有某種關聯的“同一類”文本,或者說群文內部具有某種“類屬”關系,所以它首先給學生帶來“同中有異”的語言多樣性。較之單篇課文的閱讀,它能使學生對“同類”事物獲得更寬的閱讀視野,通過對多文本語言的感受和理解,進一步豐富對這類事物的認識,從而擴大自己的思想視野和情感感受的范圍和深度。
如學習《狼和小羊》這一有關動物的寓言故事后,教師可以建議學生閱讀其他與動物有關的寓言故事,如《龜兔賽跑》《狐貍和烏鴉》《狐貍和山羊》等。一位教師在教學完《狼和小羊》后,就鼓勵學生閱讀《伊索寓言》中的《披著羊皮的狼》和《狼與牧羊人》。這幾則寓言故事中都有狼的身影,且狼的主要目的都是為了能吃到小羊,但結局是不同的,有的得逞了,有的功虧一簣,揭示出了狼的貪婪、狡猾、兇惡的本性。一位教師在執教過程中,先是提問:“在這三個故事中,狼為了吃小羊都想了什么辦法?”“結果如何?”然后根據學生的回答,繪制思維導圖,以可視化的方式呈現了學生的比較閱讀過程,成功地調動了學生的閱讀積極性。
在群文比較閱讀的過程中,學生是把兩種或兩種以上的語文因素加以比照、分析、歸納,辨別出被比較因素的共同點和差異點,從而達到加深理解的目的。學習完《狼和小羊》這篇課文后,教師選擇的《披著羊皮的狼》和《狼和牧羊人》是低年段學生比較感興趣的文章,將這三篇文章進行比較,在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內,是這個年段的學生跳一跳能夠夠得著的。且從思維的角度看,傳統的單篇課文為主的閱讀教學主要是在培養學生的聚合思維,那么,群文比較閱讀則是求同探異,既有聚合思維的一面,又有發散思維的一面。可以說,群文比較閱讀不僅豐富了學生的言語積累,發散了學生的思維,還潛移默化地教會了學生一種全新的閱讀方式,提升了學生的“語用”能力,引領學生向發展語文核心素養的更深處漫溯。
在寓言故事的教學過程中,運用講述故事、情節補白、群文比較的教學策略,能夠在語文課堂中實實在在地培養學生聽、說、讀、寫、思的言語實踐能力,提升了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為學生正確理解和熟練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