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國才 楊 進 步文清
“互聯網+”對所有的行業都產生了巨大影響。在新形勢下,會計行業已經充斥了各式各樣的互聯網信息,傳統的會計工作已經無法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高等院校作為會計人才培養的中堅力量,在“互聯網+”大背景下對會計專業教學進行改革就顯得尤為重要?!盎ヂ摼W+”背景下會計人才工作崗位及其所需知識、技能與素質都會發生巨大變化,因此,高等教育應當重新定位會計人才培養目標,變革會計人才培養模式、重構會計課程體系、探索新的實踐教學途徑、改進學生評價方法、選配適當師資,培養適應“互聯網+”背景下的會計人才。
國外關于互聯網會計人才培養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一是研究教學手段,比如美國,重點研究小班教學、情景教學、過程教學和案例教學。二是研究財務共享。西方企業的財務共享實踐,成本因素是企業推行財務共享服務所考慮的首要因素,以美國、德國為代表的西方國家重點研究互聯網背景下為降低成本而實施財務共享的體系構建及其教學問題。三是研究管理會計應用及其教學問題。財務轉型的核心在于管理會計的應用,以美國、日本為代表的國家從組織架構、人員儲備、數據基礎、系統架構等方面研究管理會計的應用,并運用到日常教學過程中。
國內學者關于互聯網會計教育的研究基本始于2015年,大多是為了適應高校改革的需要而進行的。張紅琴研究了“互聯網+”對我國會計教育的挑戰;趙男男,單昭祥研究了互聯網背景下會計信息的發展;張林,丁鑫,谷豐研究了“互聯網+”時代會計的改革與發展,他們從宏觀上研究了“互聯網+”對會計行業及其教育的影響。微觀上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會計課堂教學。如樊穎對互聯網背景下高職院校會計課程進行研究;李孟玫、毛國育對“互聯網+”視角下會計情景模擬實驗教學進行探究;王露飛、徐敏剖析會計專業教學過程中可能存在的普遍性問題,并提出了改進建議。
在依托“大數據”、“云平臺”等信息技術的“互聯網+”時代,互聯網與會計行業深度融合,加之人工智能的廣泛應用,會計信息處理更全面、及時、準確,會計核算更規范、高效。企業對會計人才的需求發生了重大改變:一是由核算為主向管理為主轉變;二是由靜態信息提供向動態信息提供轉變;三是由事后監督為主向事前預測、規劃轉變;四是由單一會計主體核算處理向多主體財務共享轉變;五是由會計與單位業務松散結合向會計與單位業務一體化轉變。針對這些變化,筆者通過調研發現“互聯網+”背景下會計人才需求呈現三大主要特征:
1.會計人才能力結構呈現“復合型”特征。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無論大中型企業還是小型企業都對財務人員提出了更全面和更高的要求,需要會計人員既熟悉財務核算和財務管理,又熟練財務軟件、會計信息系統管理軟件的使用,同時需要熟練掌握云計算的理念和技術,掌握數據的挖掘、加工、整理、管理、應用等技術,掌握一定的常用計算機語言,具有一定的企業內部管理軟件開發能力,能夠構建虛擬會計信息系統,能夠在財務共享機制和“互聯網+”環境下向企業提供會計核算信息、會計管理信息和會計決策信息服務的復合型應用人才。
2.企業未來需要大量云財務人才。歷經30余年的研究與實踐,財務共享服務的理念已在大中型企業得到廣泛使用。目前,世界500強企業中,已有超過90%的企業建立或正在建立財務共享服務中心。在我國,以用友、長虹為代表的一批大型企業也先后嘗試使用財務共享服務。云計算與財務共享相互作用、有效結合,在促進企業建立集中化標準化的業務流程管理、幫助企業有效控制運營成本的同時,提高財務運作效率,提高內部控制有效性。以信息化為手段,將傳統會計工作交給計算機系統完成,解放出會計人員收集、處理企業運營數據,為企業提供大量經營管理決策信息。整個過程要求會計人員具備云處理能力、數據收集處理與分析能力、業務融合能力和分析決策能力,云會計師的需求應運而生。
3.內部管理軟件的個性化需求催生既懂軟件又懂會計的云財務人才。當前,我國的會計信息化主要是依靠幾家傳統的軟件公司開發,軟件具有普遍適用性,但個性化不足,畢竟不同的企業業務內容和業務流程差別巨大。而且軟件公司不清楚公司企業業務流程,使得財務軟件適應性大大降低。因此,企業需要既懂財務基本核算和財務管理又能開發內部應用軟件的人才。
因此,“互聯網”背景下云會計人才培養目標一般為培養掌握云計算技術和理念,能夠將財務管理流程與企業業務流程進行結合,構建虛擬會計信息系統,從而向企業提供會計核算、會計管理和會計決策服務的復合型應用人才。
1.分析云會計崗位。課程體系構建必須對接云會計人才的崗位群,分析各崗位的典型工作任務所要求的知識、技能與素養。云會計人才常見崗位群主要分為會計核算崗位群和會計管理崗位群兩大類。會計核算崗位群主要涉及出納崗位、會計核算崗位、報稅崗位。出納崗位負責辦理企業貨幣資金實際收付,負責進行貨幣資金收支的日記賬簿登記及定期核對,保管相關印章和憑證;會計核算崗位主要負責收集并整理原始憑證等會計基礎數據,將基礎數據錄入云會計核算系統,由系統生成記賬憑證,生成總賬、明細賬和日記賬等各種賬表,進而編制會計報表,生成會計分析報告,并對會計賬表、會計報表和會計分析報告進行復核;報稅崗位主要負責使用系統根據業務自動生成的報稅數據進行復核并完成稅務申報。會計管理崗位群主要涉及會計監督崗位、財務管理崗位、運營管理崗位和會計支持崗位。會計監督崗位主要負責保障企業內部控制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對整個生產營運過程進行監控,以提高生產經營效率和效果,保證企業的資產安全和完整,對企業的財務狀況和日常工作執行情況進行檢查,定期出具內部審計報告。財務管理崗位主要負責利用財務信息和非財務信息進行分析、預測、決策,包括籌資管理、營運資金管理、資產使用效率效果管理、項目財務決策、財務預算、利潤分配管理等一系列內部管理工作。運營管理崗位主要負責財務共享服務中心組織建設、制度建設、流程建設、財務制度的修訂完善、業務流程優化、財務共享服務中心人員、作業、質量、績效管理等內容。會計支持崗位主要負責財務部門內部資源調配、會計制度建設、云會計系統設計和維護等工作。
2.構建課程體系。首先,在崗位典型工作任務分析基礎上,總結歸納行動領域。其次,選取與職業緊密相關的職業情境,結合學校辦學定位,統籌兼顧對學生基礎素養、高級素養和職業素養的綜合培養要求,將行動領域轉換形成學習領域。其中,基礎素養主要涉及基本的寫作能力、計算能力、口語表達能力、基本的生活素養等;高級素養主要涉及邏輯思維能力、信息處理能力、創新能力、合作能力、團隊建設能力等;前兩類素養是指共同素養,即任何專業學生滿足可持續發展要求都必須具備的素養;職業素養是指云會計作為一個具體職業特有的素養,比如會計核算能力、財務管理能力、云計算能力、財務共享系統構建與維護能力、信息收集與處理能力、軟件開發能力、稅收業務處理能力等。最后,遵循學生認知規律,組合形成課程體系。整個課程與互聯網相結合,圍繞專業方向統一協調和合理安排課程,在原有課程體系的基礎上,避免課程內容的交叉重復,增加互聯網操作和大數據分析等相關課程,鍛煉和豐富學生的互聯網思維。課程體系要體現以下幾個主要特點:一是注重管理會計、業務管理方面的培養,增加管理會計、財務預測、財務分析等相關課程;二是注重動態信息提供能力的培養;三是注重互聯網能力的培養,增加數據收集、處理和分析類課程;四是注重創新能力、批判性思維與合作能力等關鍵能力的培養,增加相應課程。
高等院校應緊密圍繞區域經濟“產業鏈、價值鏈”,深化產教融合,按“專業對準產業、課程對準崗位、校企共同育人”的思路變革人才培養模式。與云財務和財務共享運用較成熟的企業緊密合作,充分發揮“校企雙主體”育人機制,校企雙方共同研究人才培養方案,共同討論課程體系,共建課程,互派師資,共同討論項目化與案例化教學模式、教學組織方式和教學方法,校企共同研究基于崗位職責的教學內容,共同進行數字化資源建設、考核評價機制建設、實訓實習條件建設,構建終身學習體系。
在新環境下,要更加注重實踐能力的培養,實現途徑主要是三個方面:一是在日常教學活動中多開設實踐課程。線上和線下相結合,充分利用“慕課”、“微課”、“翻轉課堂”、VR、AR、MR等手段讓學生掌握一定的實際動手操作能力。二是深化產教融合。實施現代學徒制、定單班培養等培養模式,同時建立校外實習基地,讓學生了解企業真實的會計信息系統及財務運行流程,并借助互聯網平臺,實現社會化交互學習模式,為學生提供學習機會,從而在夯實學生理論知識的同時,提高學生實踐能力。三是聘請企業財務專家擔任兼職授課教師,以彌補校內教師實踐教學能力的不足。
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湛、結構合理、充滿活力的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是教學質量保障的核心條件之一。云會計人才培養需要大量理論知識豐富、實踐能力強的“雙師型”教師。學校除了通過規范人才招聘錄用工作,加強對新進教師的培訓,鼓勵提高教學技能、加強教學質量監控督導等措施提高教師教學水平以外,還應當充分利用產教融合平臺,通過“師資互派”、“校企共同培養師資”、“教師掛職鍛煉”等渠道提高教師實踐教學能力。
傳統的學生評價方式主要以期末考試為主,輔之平時作業成績,往往表現為重理論輕實踐、重結果輕過程,而且由授課教師自己出試卷、自己評價,客觀性、公正性難以保障。云會計人才恰恰注重實踐能力培養、注重過程考核,所以學生考核可以引入第三方評價。一是理論考核部分可以實施教考分離,增強理論考核評價的客觀性、公正性;二是動手實踐的能力由企業方主導實施學生評價,由企業導師根據工作表現、業績考核結果進行評價,提高實踐能力評價的客觀公正性。
傳統會計專業重核算輕管理的人才培養弊端制約了學生的就業和發展,改革勢在必行。高等院校作為會計人才培養的基地,承擔了為社會輸送合格人才的重任,以發展的眼光辦教育,動態調整人才培養目標、重構課程體系、變革教學范式、規范學生評價方式以適應經濟發展需要才能將教育越辦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