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小琳
(齊魯工業大學,山東 濟南 250100)
保險理財,就是指個人投資者根據自身的經濟狀況,通過投資相應的保險產品,例如財產險、壽險、養老保險、建行保險、萬能險、教育儲蓄險、意外傷害險等等保險產品,即保險類的金融工具,達到對個人(家庭)財產進行風險管理投資的目的。保險理財產品,也被稱為投資性保險,主要有投資連結型保險、萬能保險以及分紅型保險三種。
保險理財產品其產品設計的本身,在具有保障功能的同時,也能投資理財創造利益,而與銀行理財產品相比較來說,保險理財產品其投資門檻低且無募集期,一般的保險理財產品一千元起就能起購,且生效日期也很快。但保險理財產品的投資期長而且單一,從資金的流動性角度看,其流動性比較差,投資收益短期內難以看到,而且保險理財產品的額度有限,資金投向的信息披露透明度差等缺點也是直接關系投資人切身利益的。
2006年以來,隨著保監會逐漸放寬的保險資金入市限制與保險公司逐漸豐富的資金賬戶,中國的投資型保險也盡快成熟和發展起來。在“保值、穩健”的理念主導下,保險理財越來越多地成為人們理財考慮的范圍之一,不僅僅因為可以對資金進行合理地安排和規劃以使得資產得到保值與增值,更重要的是還可以防范和避免疾病或災難而帶來的財務困難,是人們才跌宕起伏的股市之外尋找到的新的財富之路。2008年的金融危機對實體經濟和資本市場的沖擊更加促使人們將投資轉向謹慎安全的理財產品上,選擇保險理財產品也更趨于理性。
每年的十月份左右保險公司都會制定下一年的“開門紅”產品的銷售任務,主推“主險分紅型年金和附加萬能賬戶”的年金保險形式,例如國壽2016年的開門紅主打產品為分紅型的鑫福年年年金組合計劃、2017年的開門紅主打產品為分紅型的鑫福贏家年金保險、2018年的開門紅主打產品也為分紅型的盛世尊享年金保險,由于這類產品收益率高、還能快速返還,近年來廣受歡迎,而保險公司每年的第一季度“開門紅”的保費收入幾乎是保險公司全年保費收入的三分之一,這也是給保險公司每年帶來大量現金流的主流產品。





而從保險公司每年的銷售數據來看,保險理財產品銷售排名也是名列前茅,例如表1太平洋保險壽險銷售排名前五的產品中,2017年有4種是分紅型保險,而2016年也有3種是分紅型保險。而保費收入情況同樣可以看出分紅型保險占比相對較高,分紅型保險在2015年是傳統型保險的3倍多,而2016年和2017年也是傳統型保險的2倍多,充分說明保險理財產品近年來的銷售收入已經超出了傳統型保險,是保險公司銷售收入的主流產品。另外從平安壽險的銷售數據來看,也是有關相同的情況:銷售排名前五的保險產品(表3)中,2017年與2016年都是有4種是分紅型保險;而保費收入(表3)方面,分紅型保險、萬能型保險都是占比相對較高的,且僅僅分紅型保險的保費收入就是傳統壽險的3倍左右,保險理財型產品已經成為保險公司保費收入的重要來源。
再者,通過分析中國人壽、中國人保、中國太保以及中國平安等大型保險公司保險理財產品銷售收入占比圖(圖1)我們可以看出,保險理財產品保費收入占比在不斷下降,這與前面所提及的保監會下發的一系列保險產品回歸保障類的政策實施的有很大程度的相關。盡管如此保險理財型產品的保費銷售收入占比仍然很高,中國太保連續5年的保費收入占比都在百分之六十以上,中國平安保險公司連續5年的保費收入占比最少也在百分之四十左右,而中國人壽的保費收入在壽險收入中的占比雖從百分之七十減少到百分之三十四,但仍然是占有很高的比例。總之,保險理財產品仍然占有保險市場很大的份額。
從上述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出,保險理財產品的前景一片大好,首年高額返還的各類保險理財產品更是層出不窮,保險理財的本質追究已經逐漸把保障與儲蓄投資顛倒,但是越來越多的以儲蓄性和投資性作為最大賣點的保險理財產品的出現,是否意味著保險產品的核心屬性在一點點的喪失?如果未來的保險理財產品基本上沒有了保障性,過多的追求儲蓄性和投資性,保險也不再是保險,不如說是基金,不如說是債券,保險的意義何在,保險理財產品存在的到底變成了什么。所謂保險的本源,是分攤意外事故的一種財務安排,是社會經濟保障制度的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社會生產生活的穩定器,而不僅僅是儲蓄與投資。因此,保險理財產品應當回歸保障本質,應當補充傳統的壽險,而不是一味地擠占傳統型保險的市場。
我國已經步入了老齡化社會,現在的老齡化問題已經在我國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得到了充分明顯的體現,這既有不利影響,但也給一些行業帶來新的發展機遇,這其中也包括保險行業,雖然我國政府在積極地解決城鄉居民的養老以及醫療保障問題,但是政府的財力有限,其覆蓋的范圍以及覆蓋的深度都有待進一步地加強,僅僅只能提供最基本的社會保障,并不能滿足人民的養老和醫療保障需求,因而人們的養老與醫療保障等需求還是需要依靠商業保險依靠市場來滿足,在2014年國務院出臺的《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保險服務業的若干意見》(新“國十條”)中就明確了商業保險在社會保障中的支柱地位。因此,保險理財產品更應當回顧保障功能,比如在年金保險方面,應當將延長年金產品的初次給付時間,并且拉長年金產品的給付期,真正地實現年金產品的長期保險規劃功能,發揮年金產品在教育金、養老金等長期資金規劃方面的功能,同時區別于銀行、證券理財產品,發揮出年金產品的生存保障功能。
保險文化是指從業人員在長期實踐過程中形成的被比爾所認可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團體意識和行為規范的綜合。保險理財產品的本質還是在于保障功能,因此應該加強保險文化建設,重塑保險行業的社會形象,積極引導客戶理性購買保險產品。再者,我國居民的風險意識并不強,對于保險行業存在很大的誤解,對于保險的認識并不全面,而對于短期高風險的保險理財產品又比較偏好,因此,要加強保險宣傳,提高居民的保險意識,使得居民了解保險理財產品的保障功能,理性購買適合自己的保險產品。
保險理財產品從本質上并沒有背離保險產品的社會保障功能,而是在客戶進行股票、基金等投資產生不利因素的保障。但是部分公司關注點集中在保險資金帶來的現金流,并將大齡的資金投資資本市場獲取利益,高回報的短期產品吸引了客戶購買,但是短期保險資金長期投資帶來了了巨大的風險而忽略了真正的保險需求,已經不是保險,而更像銀行理財產品。保險理財產品也應該是具備長期保障功能的產品,像年金產品具有長期保險規劃功能和生存保障功能,這些功能應該被正視,應該作為今后保險業設計和研究新產品的思路,把保障功能作為新產品創新的核心理念,針對不同人群研發不同類型的保險,積極引導客戶選擇適合自己的保險,滿足客戶不同的保障需求。
近幾年,保險業外勤從業人員大幅度增加,一方面是因為我國保險業的快速發展對于大量保險從業人員的需求,另一方面是因為保險從業資格從考試制度轉變為審查制度,使得保險從業的門檻變低,越來越多的勞動者加入到保險行業。這一制度既有有利影響,更有不利影響,很大程度上從業人員的專業素質無法考量,甚至有時候保險從業人員自身對于保險產品都并不了解,收益率高、還能快速返還的保險理財產品自然成為從業人員爭相售賣的產品,對于保險理財產品的介紹也比較模糊。因此,應當提高保險從業人員的素質,規范展業資料,制定產品說明規范標準的用語,加強對外勤人員的業務品質管理,禁止使用容易引起誤解的語言,確保客戶是在真正了解了產品功能的前提下來購買產品,嚴防誤導銷售。
保險行業的競爭不是片面地追求保費數額與市場占有率,而是真正做到保障核心理念,應當具有長遠的發展眼光和規劃,加強保障性產品的創新,使保險業進一步發揮保險保障和長期儲蓄的功能,真正使保險成為社會生產、生活的穩定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