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夠獲得“汪曾祺散文獎”,我很高興。但是,由于今年我在喜馬拉雅講中國文化史的課程,無法到高郵參加盛會,只得請我的助理金克林先生前往,代我表達感激之情。
早在二十多年前,我與汪曾祺先生一起被大連市聘為文化顧問,與他有過一個星期的交往。當時兩人住在棒棰島的一個老賓館里,天天參加多種儀式和會議,還一起旅游,非常愉快。我在一本書里寫過,在歡迎儀式上他曾當場輕聲糾正兩位年輕領導過于華麗的歡迎詞,而且提出了最通俗易懂的修改方案,年輕領導立即笑著說:“這已經在顧問了?!蔽医又谘葜v中借著這兩種語言方式的不同,論述了散文的寫法。
儀式之后,我們兩人相視一笑,非常開心。當時怎么也沒有想到,這么多年過去之后,我們還有一段與散文有關的緣分。我想,他在九天之上,又在笑了。
感謝高郵,為中國散文做了一件有意義的事。
同時我要特別感謝《美文》雜志,這是中國當代散文的一個溫暖港灣。在資訊海嘯的年代,我們這些散文的小船,最愿意到這個港灣停泊。遠遠近近的親朋好友,也能在這個港灣里找到我們。這個港灣的掌門人叫穆濤,他的名字已經表明,他有本事讓萬頃波濤安靜下來。他背后還有一尊大菩薩,那就是我的好朋友賈平凹。港灣和海面都需要由菩薩保佑,所以我總是定期到西安向他敬禮。今天他來了嗎?如果來了,那我就失敬了,下次彌補吧。
謝謝大家!
母親、女兒去世后,輾轉反側,散文找我,我寫散文——用膽汁澆灌苦參。有的散文能夠流傳,我很感謝期刊雜志,特別是《北京文學》和《美文》。
我給自己立了規矩:一、沒有獨特的發現,沒有觸動你的靈魂,不要動筆;二、沒有新的或更深的感受,不要動筆;三、情節是天使,細節是魔鬼!沒有一個類似阿Q畫圈圈、吳冠中磨毀印章那樣典型的藝術細節,不要動筆;四、力求精短,去辭費,不減肥、不出手。
然而,筆無藏鋒,抽象大于形象,含金量稀薄,文采韻味不足?!罢Z言無味,像個癟三?!?/p>
什么是味?某年看中央臺電視訪談,平凹說(大意,或有夸張):作家有味才愛,兩情相悅,氣味相投,味道好極了,當然不只是性感。
散文,就是你要描摹的情人或者愛人。
余秋雨手稿
散文要有味,干巴巴的幾條規矩不行,抒情須聲容并茂,詠物則心與境合,胸中吟詩句,手中握畫筆,“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聽見了、摸著了,七情六欲五光十色酸甜苦辣十三香,畫面、音響、動作甚至于氣場在詩中融為一體,津津有味。
也就是老話說的“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難怪人稱老舍是用文字繪畫的丹青妙手,稱孫犁是現代文學語言大師。
難怪自稱“死后散文勝過繪畫”的吳冠中是畫家,難怪散文家汪曾祺、賈平凹、周冀南、劉成章、李宗奇、張潔、馮秋子……現在都變成畫家。
尊敬的評獎委員會:
謝謝你們把這個獎頒發給我,我很愿意接受這個榮譽,因為汪曾祺是影響過我的作家,并且曾與他有過一些交往。我自己曾出版過一本研究他的書《革命時代的士大夫——汪曾祺閑錄》,表達過對先生的敬意。現在,再次與先生的名字結緣,對我來說仿佛一次神奇的重逢。凝視他的文字的時候,方知道我們與他的遙遙的距離。在一個有著輝煌文學傳統的國度里,我們都受過前輩優秀詩文的沐浴,是他們的終生的學生,銜接那些美妙的遺存,是一種幸福。雖然自己不能做到此點,但努力下去,我們才不會被前人落得更遠。
再次感謝大家。
首先,請允許我向賈平凹先生致敬。
各位在場的嘉賓大家好!在以往的日子里和參加汪曾祺散文獎“我的老師”主題征文活動的過程中,我或者拜讀了你們的作品,或者感受到了你們高尚的人格,或者看見了你們優雅的微笑,這一切讓我有所思、有所晤,所以你們就是我的老師,也向你們致敬。
在1990年的冬天,我在魯迅文學院見到了汪曾祺先生。記得那是他給我們做完講座之后,把我們幾位同學留下來聊天。他和藹詼諧,談笑風生,是一個令人敬仰的大師,也是個可親可愛的好老頭。印象最深的是,他又一次強調了他在課堂上講到的觀點,即“沒有語言不好的好文章,也不可能出現文章好,語言不好的事情”,我當時的理解是語言即是文章,語言和內容是不可切割的有機體,猶如一個人的笑容和呼吸就是生命本身。這句話,我至今不敢忘記,寫作的時候經?;匚哆@句話。
古今中外,以“我的老師”為主題的文學作品光彩紛呈,那是因為在歷史和現實中,每一個進步著的人,都離不開優秀老師一點一滴的教育,老師就是人類成長的燈塔。時代不同,地域不同,但是那些寫老師的經典之作,總是寫出了各自時代的風骨,寫出了不同文化的底蘊。而今,當我寫作《血液的源頭是水——致我們敬愛的老師》一文的時候,不知不覺地,我的思考又在回憶中得以升華,從這個意義講——人類永恒,老師永恒,文學永恒。
范小青(左)艾平(右)
汪朗(左)寧宗一(右)
因了這次征文,才又認真回憶起我青少年癡迷繪畫以及悉心求教鉆研的歲月,梳理那些發光發亮的光陰和故事,仿佛進入時空隧道,那些逝去的美好時光原來都還在:人在,物在,感動在,萬物之美都在……
正如我曾填的“清平樂”所寫的情懷,依然伴隨我如今每目的生活——
艱辛歲月,鑄我功名切。
冷眼南窗觀世界,燈火誰家不滅?
春花秋月冬宵,惜陰怎敢逍遙。
感嘆紅塵萬丈,唯癡畫室悄悄。
我想,文學的意義就是照亮我們的內心、我們的追求吧。文章就是那一小束光,采擷它,就如采擷光明,使我們滿手滿心都晶瑩剔誘……
這次我有幸來高郵參加《汪曾祺散文獎》頒獎典禮,真是感慨萬千!我六十多年的教書生涯,今天卻遇到了“我的老師”這個可以讓我抒寫回憶、感恩老師、師母的主題散文,這對我來說真是一次絕好的機會。因為我可以通過銘刻在心的記憶,抒寫我心靈深處對“師恩永恒”這個顛撲不破的真理的重新認知。天地君親師,師為上,是因為老師之于我們的恩澤,除傳道、授業、解惑以外,更重要的是他們崇高的人格精神和知識人的風骨!我的授業恩師,如李何林、朱維之、華粹深、王達津、邢公畹、朱一玄、許政揚諸先生,他們貫穿一生生命與心靈史的正是永恒的賦予,而從不要求一點一星的回報。今天,我寧愿“舍近而求遠”,問道于靈界,問道于我永遠感恩的老師,就是他們的思想、學識、智慧、仁愛是點燃我的心靈良知之燈。他們那些無言的思想,那人去人格在的精神,至今給我在這復雜社會指明了堅守的道路和方向。他們的寶貴靈魂使我對自身命運有了明晰的認知。因此,點燃心靈之燈,在最深層意義上說,他們的人格風骨就是為了凈化我的心靈,讓我保持作為一名平凡的教師應有的道義擔當,保持自己的獨立之精神與風骨,并且在此基礎上堅守作為一個教師的職業倫理!
說到師恩永恒,對我來說,我同樣忘記不了我的眾多師母對我的恩澤。用恩澤如海之詞形容絕非夸張。今只舉幾個小例子來說明。八十年代初我們幾個人去北京看望李何林先生,忘記了什么事,何林師狠狠地批評了我,我畢恭畢敬地聽先生的“訓斥”。沒想到,師母王振華先生在旁邊竟然看不下去了,大聲對何林師說:“何林,你別像訓兒子那樣訓小寧!|”可林師頭一擺,大聲說了一句:“學生和兒子有什么區別!”先生的一句話不僅解除了這尷尬場面,對我來說猶如撲面而來的暖風。恩師和師毋的有趣對話,一下子就把我融進到了他們的生命中去了。另一個例子發生在我和邢公畹先生和師母陳老師中間的一則小“笑話”!六十年代我已經晉升講師了,“沒大沒小”的毛病始終沒改。一次在邢先生家聊天,我竟然趁機在師母面前給邢先生告起“狀”來了!我對師母說:“我大一時,邢先生教我們詩歌寫作,我寫了一首充滿革命激情的詩,邢先生評議時竟認為那不是詩,充滿了標語口號,從此我再不敢寫詩了,也不喜歡讀詩了。”我還自嘲地對師母說:“邢先生把一個天才的詩人扼殺在搖籃中了!”師母極為認真地聽后,對著邢師和我說:“老邢說話總是不留余地!”邢師坐在哪兒只是笑而不語!本來就是一次笑談,師母卻在后面補了一句:“小寧不受這次打擊,還真許是個寫詩的材料呢!”哈哈哈,本來就是一次開玩笑的小事,一經師母的認真呵護和表態,竟像一出小小的家庭喜??!再有就是華粹深先生對我年輕時教戲曲課不愛看戲曲演出的多次批評,這本來就是老師對學生教導的常態??墒怯幸淮卧谌A師家,華師又提起帶我去看京劇《玉堂春》時我睡著了的事。華師母黃湘畹先生正做飯,出來就說:“粹深,你考考小寧戲曲是什么特點?”我在旁答曰:“場上之曲”。華師母立即為我爭分說:“別再數落小寧了,他記住了!”說完,就喊我和華師,搬椅子吃飯,吃飯!這就是我大半輩子的幸福,有那么多老師教導,又有那么多師母呵護。今天恰好是5月13日,是母親節,我要真誠地說,老師是父親,師母是母親。是你們把我帶大的,這句話是我父親一直對我說的,我永不會忘懷。難忘師恩,師恩永恒!
高亞平
劉真
感謝頒獎典禮給我發言的機會,感恩我所有的老師,是你們才讓我登上了這個領獎臺!
謝謝,謝謝!
榮獲第二屆汪曾祺散文獎,且與余秋雨、閻綱等大家同榜,意外之余,激動莫名。文學上我不是第一次獲大獎,但這一次不同,它是我近年來攀越的一次高峰,途中有著獨一無二的風景。正如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葉子一樣,這一次的感受是如此獨特。人生無定無常,一切都是最好的遇見,任何生命的高峰體驗都是命運最美妙的安排。感謝主辦方提供了個好角度、好題目,讓我的經歷與主題有著那么多奇妙的契合點,讓我本已蒙塵的記憶和遲滯的靈感竟源源不斷地從筆底流出。
我讀的是師范大學,當了10年教師,20年后又回到了教育工作崗位上。30年前,我們把畢業紀念冊叫做《太陽門》,寓意我們從培養教師的神圣殿堂出師。我偶爾翻翻紀念冊,很自然地回想起當時的一些情形,特別懷念那種也許現在再也找不回來的水乳交融的師生關系,雖然有著時代印記,卻更逼近教育的內核,更抵達立德樹人的本真。
教育是民族最偉大的生存法則和生活原則,又是社會傳播真善美、鏟除假惡丑的最佳手段。教師重要,就在于教師就是教化傳燈、賡續文明的接力者、引路人,教師從事的是塑造靈魂、提拎人格的工作。所以,教育工作于教師而言,必定是一種責任、一種理想、一種情懷。責任意味著奉獻,理想指導著思想,情懷滋養著幸福,這些,都讓教師的生命有了無限的高度與寬度,讓教師的人生多了一份不足與外人道的愉悅感。我寫的六名恩師,因為責任、理想、情懷,因為深厚的知識素養、精湛的教育藝術、博大的仁愛之心、崇高的家國情懷,幾十年過去了,還讓學生們肅然起敬,津津樂道。
有一種驕傲,緣于氣質上的矜持;有一種自豪,緣于骨子里的高潔,那就是教師身上應有的獨有氣息!《美文》等主辦方為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溯與望,為構建尊師重教的濃郁社會氛圍鼓與呼,彌足珍貴,可圈可點。愿全社會更多有識之士行動起來,與廣大教育工作者一道,孜孜矻矻,勤勉努力,讓一茬又一茬的學生更充分感受到成長的快樂和成功的喜悅,享受青春和生命,像莊稼一樣在日月朗照、澍雨滋潤、星光耀熠下生根、發芽、拔節、開花、結果。
尊敬的各位評委、各位領導、各位來賓,大家上午好!
能獲得第二屆汪曾祺散文獎,我非常激動,也非常高興。因為,汪曾祺先生是我最喜歡最敬重的作家之一。
三十多年前,當我還是一個學生的時候,我第一次接觸到了汪曾祺先生的作品《大淖紀事》《受戒》《歲寒三友》等,作品中所描寫的奇異的風光、淳樸的風俗,以及優美的人事,一下子吸引住了我。在此后的數十年歲月里,我斷斷續續地閱讀了我所能搜求、購買到的汪先生的所有作品,他的很多小說、散文、戲劇、詩歌、文論,我都是一讀再讀。從先生的作品中,我認識了高郵,認識了昆明,認識了壩上,認識了蒲黃榆……但認識最多最深的,還是高郵。高郵的過去現在,高郵的人事物事,高郵的景物風物,讓我難忘。而先生對故土的一腔癡情,一片摯愛,也讓我感動。但還不僅止于此,汪先生的作品還影響了我的寫作,影響了我的人生。我從先生的作品中,學會了如何讀書,如何觀察,如何做文;學會了平和處世,溫暖待人,藝術生活,做一個寬厚、善良的人。我也時刻牢記著先生關于生活態度和創作態度所說過的兩副聯語,“萬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頓覺眼前生意滿,須知世上苦人多”。雖然我沒有見過汪先生,但我想,我今生注定是離不開先生。離不開他的作品了。
感謝主辦方,感謝評委把這個獎授予我。我更要感謝高郵這片土地,為我們培養出了汪曾祺先生這樣具有古典情懷、浪漫情懷和人文情懷的偉大作家!謝謝!
汪曾祺散文,代表著令人仰望的高度。
參加汪曾祺散文獎征文比賽,實乃借此表達個人對這個高度的敬意。
感謝評委在授獎辭中給予我的文字的肯定:“真切簡潔,時時帶有一種謙卑而自信的姿態”——這更是素未謀面的汪曾祺先生通過文字傳遞給我的人生態度。感謝汪老的文字,讓我找到了和這個世界安然相處的方式,盡管世界并不如我們想象中的美好。
感謝主辦單位,感謝《美文》雜志,感謝汪曾祺學校的教職員工,讓我有機會一睹古城高郵的風貌;感謝負責組織接待工作的朋友;感謝百花文藝出版社的編審甘以雯老師,對我的稿件作出點評和指導。
這個獎杯拿在手里格外沉重,因為一同獲獎的有好幾位名聞遐邇的文壇大腕,對我是壓力,也是鼓勵。由于長年在海外生活,所以更加珍惜每一次中文寫作的機會。時下有一句描述海外移民的生活狀態的流行語:好山好水好寂寞。其實對我來講,只要是有中文和中餐的地方,就不會太寂寞。中文和中餐,都是偉大的發明,都有齒頰留香、滋養身心的妙用。賈平凹先生在作品中寫道:人生成也罷,敗也罷,得也罷,失也罷,要緊的是心靈的清泉上不能沒有月輝。而美麗的中文,就是照耀我心靈的那一抹月輝。中文寫作是我一生的堅持,即使求不得,也斷不能舍離。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