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皓東
肝病已經成為當前威脅人類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我國是肝癌高發國,發病率、病死率在逐年攀升,占癌癥死亡率第三位,而且肝癌發病日趨年輕化,應引起人們的高度重視。1.2億的乙肝患者、3000萬的慢性肝炎人群、超過1.2億人的脂肪肝“大軍”讓人觸目驚心。大家行動起來吧!和本刊一起為我們的肝臟“保駕護航”。
看到網上還有人宣傳乙肝的父嬰傳播,說有乙肝的父親給孩子喂飯,親親孩子都能讓孩子感染上乙肝時,忍不住寫了這篇文章,告訴大家:乙肝的“父嬰傳播”已經成為“過去時”!
乙型肝炎早已有了非常安全有效的疫苗,并且已經納入我國兒童的計劃免疫,所有兒童出生后24小時內都要接種乙肝疫苗,并在出生1個月和6個月完成第2針和第3針乙肝疫苗的接種。新生兒接種第1針乙肝疫苗后,乙肝表面抗體(抗HBs)的陽性率(≥10mIU/ml)為16%~40%;接種第2針后,陽性率升高到80%~95%,接種第3針后,98%~100%的孩子都產生了10 mIU/ml以上的抗體量。孩子有了抗體,無論乙肝父親病毒復制與否,都不會被感染。
乙肝病毒的傳播途徑是血液傳播,在沒有疫苗的時代確實有乙肝“父嬰傳播”,其主要途徑是生活中的微創傷。接種疫苗后,孩子有了抗體,生活中的微創傷也不會傳播乙肝病毒了。大家可以去世界衛生組織的網站看一看,“父嬰傳播”從來沒有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乙型肝炎的傳播途徑。在2012年以前的世界衛生組織網站上,乙肝的傳播途徑有4條:經血液傳播、母嬰傳播、性傳播和兒童間密切接觸傳播。而2012年以后的網站上,兒童間密切接觸傳播則被刪除。現在,無論是世界衛生組織,還是我國的乙肝管理指南,均建議乙肝媽媽喂奶。乙肝媽媽都可以喂奶了,乙肝爸爸親吻孩子、給孩子喂飯都不行嗎?
精子更不會把乙肝病毒傳播給下一代。如果精子給造成乙肝的“父嬰傳播”,那么,早在精子和卵子結合的時期胚胎就已經被感染。如果這樣,則乙肝父親的后代必無一幸免。有研究顯示,乙肝病毒有高度的嗜肝性,在精子等其他細胞內無法復制、生存,所以,精子造成“父嬰傳播”的可能性根本不存在。
2012年,浙江臺州醫科大學在《國際傳染病雜志》上發表了一項乙肝父嬰傳播的研究。他們在2008-2010年對164例單方感染乙肝病毒的父親和407對雙方都有乙肝病毒感染的夫婦進行了后代乙肝病毒感染的研究。在懷孕期間,他們對孕婦進行羊膜腔穿刺術或臍帶穿刺術,檢測胎兒有無感染乙肝病毒的證據。在產后,他們對孩子進行了長達一年的隨訪。結果顯示,沒有一例胎兒在子宮內檢測到乙肝病毒DNA陽性,能檢測到乙肝病毒標記的胎兒經過分析均來源于母親,無一例來源于父親。孩子出生后經過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聯合免疫,隨訪到1歲,98%的孩子阻斷成功,而父親單方感染乙肝病毒的后代沒有1例阻斷失敗。他們的結論是:乙肝病毒通過精子攜帶感染孩子是不可能的,特別是在已經實施乙肝疫苗常規接種的地區。
精子不會攜帶乙肝病毒,但精液則有可能攜帶病毒。精液攜帶病毒只會引起乙肝的性傳播,因為精液不會跟隨精子與卵子結合。所以,男性有乙肝,女性應當接種乙肝疫苗。女性接種乙肝疫苗并產生抗體后生育,抗體可以透過胎盤進入胎兒體內,胎兒可因此獲得乙肝的先天性免疫,孩子一出生體內就存在乙肝抗體,根本不怕乙肝父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