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仁杰
一
奉天曾經有一座依克唐阿祠,是清政府為紀念清末著名抗日將領、盛京將軍依克唐阿而建。從保存下來的為數不多的老照片上,讀出當年是何等的氣勢。
高大的牌樓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中國文化的特色建筑,又是藝術和文化的載體。根據現存的照片,可以看到依克唐阿祠門前,立有一座三間四柱三,樓不出頭的木構牌樓,高度達到8—9米,樓是歇山頂式。這種屋頂,宋朝稱九脊殿、曹殿,或廈兩頭造,清朝改稱歇山頂式,又名九脊頂,為古代中國建筑屋頂樣式之一。
這樣氣派的建筑,有一種逼人的震懾力,表現主人在這座城市的重要性。牌樓后面為一組對望的石獅子。它們具有兇猛、美麗、長壽的特點,因而有了權力和吉祥的象征意義。獅子這個獸中之王,自然也和其他動物一樣,到了中國以后逐漸被利用,根據它的兇猛性格,賦予特殊的使命。門為三間硬山頂建筑,兩側又各有一角門。并隱約可見院內有東西配殿各一座,均為硬山頂建筑,與正門類似,但正殿的規格樣式,以及殿后是否另有院落,因為歷史檔案無文字和圖片記載,歷代研究者無法尋到線索,什么情況尚不知。
民國《沈陽縣志》記載“依公祠,在外攘關外,祀清盛京將軍依誠勇公克唐阿”。根據民國五年奉天市區圖,顯示的依公祠方位,是在當時的奉天公園的北側,小西邊門外,皇寺以東?;仕碌呐f址是實勝寺,位于沈陽市和平區皇寺街,老沈陽人習慣稱其為皇寺。上個世紀初,實勝寺的山門,右邊的鐘樓內,懸掛著一口重達千斤的鑄鐵鐘。寺內的喇嘛,每天敲鐘報時,鐘聲低沉有力,悠揚遠播全城可聞,這就是盛京八景之一的皇寺鳴鐘。
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四月十七日,日本強迫清政府簽訂《馬關條約》,割讓遼東半島、臺灣和澎湖列島給予日本。四月三十日,奉天舉人春生聯合二十二人上書,迫切地要求中國的土地寸土不能劃給外人,反對割讓遼東半島給日本。五月四日,盛京將軍裕祿等人上奏清廷,反對簽訂條約,愿以奉天兵力與之血戰。八月的時候,盛京將軍裕祿被當權者調出,由依克唐阿繼任。
二
一八三三年,冬天最后的時節,寒風依然肆虐,依克唐阿出生于伊通縣的馬家屯,滿洲鑲黃旗,字堯山,祖居內蒙察哈爾,康熙年間遷居吉林伊通。這個距縣城二十里地的小村,背靠大山面臨伊通河,自然環境幽雅。青山秀水孕育依克唐阿堅毅的性格,“從小就膽大力壯,善騎射,喜圍獵”。
六歲就“牧豬于河畔”的依克唐阿,過早地體味苦難,他沒有消極下去,而是勤奮習武。依克唐阿十八歲從軍,沒有一滴淚水,頭也不回,堅定地離開家鄉。他很快地當上八旗軍中“馬甲”(騎兵),隨軍轉戰于安徽、河南一帶。依克唐阿作戰勇猛,在戰場上不英勇殺敵,屢建戰功,因此得到了上司的重視。咸豐六年(1856年),他二十三歲被提升為驍騎校,他憑借天賦和忠誠,不斷獲得榮譽和升遷。
一八六二年,補三姓鑲白旗佐領。一八六九年,被任命為墨爾根副都統。一八七六年,又升為黑龍江副都統,一八七九年,改任呼蘭副都統。一八七九年,同治皇帝賜他“法什尚阿巴圖魯”的榮譽稱號,第二年,領軍駐防吉林琿春,并任琿春首任副都統。一八八四年,兼幫辦專管吉林邊務,一八八九年,升任黑龍江將軍。
依克唐阿生在東北,長在東北,他的軍旅生涯也是在這片土地度過的。他在擔任黑龍江將軍期間,指揮軍民修筑營壘,一次次擊退沙俄的進犯。光緒初年,沙俄早已對琿春垂涎欲饞,這個地方偏僻,邊境線上的駐軍少,便派一支軍隊侵占黑頂子,而且有侵占琿春全境的野心。清朝政府在這種情況下,不能睜一只眼,閉一只眼,這是有關國土的問題,無法不做出反應。一八八〇年十一月,清政命任命依克唐阿來琿春,就是為了邊境防務,駐守防俄。他忠于職守,根據當時的情況,排查摸底,制定一套內治外防的方略:“招民實邊,墾荒興農,增駐重兵,加強防務?!闭忻癖妷ɑ娜f多坰,解決戍邊軍糧的困難。優惠的政策,使荒遠的邊疆小鎮經濟繁榮起來,成為兵強將勇的邊陲重鎮。
在這個節骨眼上,吳大澂赴琿春,兩人相見恨晚,從各個方面的看法,大的方略上相同。于是聯名上書,請求批示,光緒皇帝開明,立即奏準,琿春地方廢除封禁,設招墾局,招民墾荒。這是一條好政策,在這一年,依克唐阿擔任琿春副都統的職務。他領會朝廷的意圖,組織各軍種修筑城垣,多處增設哨所。為了更快地與外界聯系,便利于戰時運輸物資,提高警惕,時時打擊侵犯的敵人,修筑通往省城、三岔口、寧古塔的道路。十二月初,吳大澂再來琿春,他們決定建立東、西兩個炮臺,東炮臺在今炮臺村,西炮臺在今春景村,都是當時的戰略要地。
一八八二年冬初,吳大澂冒著嚴寒,踏著地上的厚雪,為了防務的安全再次來琿春。在依克唐阿的陪同下檢閱防軍。十一月二十二日,吳大澂同俄國界務官會晤,依據理力爭,迫使沙俄退還侵占的中國領土黑頂子。
《清史稿》記載依克唐阿“勇而有謀”,這不是空口夸大的非溢美之詞。他在與俄方的談判過程中,深感翻譯的重要,創辦琿春中俄書院,挑選八旗子弟入院學習俄文。對于依克唐阿來說,有一種恥辱伴他余生,那就是在甲午戰爭中的失敗。
一八九四年,中日甲午陸戰在遼東半島展開,依克唐阿奉命守衛鴨綠江左翼防線,防止日軍的北進。這年十月,日軍突然襲擊,沖破防線,前線作戰失利,他因兵敗被革職。第二年,依克唐阿駐守遼陽,和長順、宋慶五次反攻海城都以失敗告終。
九月二十九日,清政府指令吉林將軍長順“選擇精銳三四千人馳往奉省歸依調遣”,調兵的理由是兵力力量薄弱,不充實。長順是個難以揣測的深遠用心的官僚,他采取不合作的態度,遼陽知州的徐慶璋的《遼陽防守日記》記錄當時的實情:“遼地雖有依、長兩帥之兵,而長帥落落難合,別有意見。依帥勇于任戰,兵力單薄。”清政府以掌握實情,并沒有怪罪戰敗的依克唐阿,第二年的時候,他被任命為盛京將軍。
三
在擔任盛京將軍期間,依克唐阿忠實于自己的位置,為政府任勞任怨的工作,主持盛京的福陵、永陵、昭陵等陵寢的維修工程。他先后對盛京福陵隆恩殿、福陵二柱門、永陵省牲廳、昭陵貴妃園寢,還有永陵明堂前泊岸,多處地方進行維修,恢復原來的樣子。由于工程以最短的時間和最少的人力和物力,做出高效的質量,完成得好,依克唐阿受到朝廷的嘉獎。
一八九六年八月二十三日,依克唐阿在沈陽東關外、大東邊門內,大東區大東路一三八號。開工興建了盛京機器局。事情的起因,當時沈陽地區制錢短缺,光緒皇帝遠在京城,閱讀從盛京將軍依克唐阿送來的奏請,根據當時的情況,批準設立奉天機器局鑄造銀元。依克唐阿派人從天津的德國禮和洋行購進德國、美國制造的機器、鍋爐。創建開始的時候,主要以蒸汽機為動力,也有部分手工操作。
一八九八年,改建為奉天機器制造局,鑄造大小銀圓,后又改稱為奉天銀圓局。依克唐阿將軍創辦的盛京機器局,開創沈陽近代工業先例,比外國資本來沈陽辦廠早十年多,使近代產業在奉天占有一席之地,打下牢固的工業基礎,是沈陽最早的一代產業工人。
“奉天大學堂”總辦談國楫,出生于清代同治九年(1870年),沈陽人氏。他出身官宦人家,先祖隨清軍駐防廣州,后來遷回奉天定居。談國楫從小讀書,后來,談國楫參加鄉試中舉。清代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談國楫參加北京會試,考中進士。談國楫年紀不大,文采出眾、學識面廣,被光緒皇帝欽點,授予“翰林院庶吉士”。
盛京將軍依克唐阿,聽人們說奉天新科進士談國楫,有一定的名聲和威望。便與盛京兵部侍郎聯名,向清廷上奏,請求將談國楫調回奉天任職,負責養息牧(北鎮境內)墾荒事宜。談國楫回到奉天后,歷任盛京將軍督轅文案處總辦等職,政績顯著,在老百姓心里有很高的認同感。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六月,依克唐阿奉令改革考取官學教習的考試內容,廢除時文試帖,按新章改用策論。這種改革形成一種新的方向,新式教育為東北近代教育的興起,打下牢固的基礎。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九月,盛京將軍依克唐阿,以添抽鹽厘作為常年辦學經費,開辦奉天省城中學堂。這是奉天的第一所中學。
清光緒八年(1882年),太子河、渾河泛濫,盛京貧民轉徙離散,無處安身,到處流浪,奉天總兵左寶貴,和社會上志向相同,信念契合之士,設立惜字局、義學館、棲流所、施粥廠,以及育嬰堂等部門。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左寶貴在甲午戰爭中陣亡。盛京將軍依克唐阿關注奉天地區的社會事業,在任期間,把左寶貴創建的慈善機構合為一處,定名為奉天同善堂。其舊址位于沈陽市沈河區,是近代東北地區規模最大的慈善機構。
在盛京將軍依克唐阿的努力下,奉天地區的社會安穩,全面都得到了恢復和發展。他做出的政績突出,光緒二十五年二月(1899年3月),慈禧皇太后親下懿旨:“盛京將軍依克唐阿著加恩賞還花翎并法什尚阿巴圖魯勇號。[1]
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十月升任盛京將軍。在任期間,依克唐阿提出“民為國本,救民為先”,先后撥銀十萬兩救濟哀傷苦痛、流廓失所的災民。同時廣治酷吏,查辦貪官,抓兵練,辦團練,造槍炮,奏請朝廷開發遼南礦山,修筑鐵路,鑄發流通貨幣銀元,設銀行以流通貨幣等。
光緒二十四(1898)年,沙俄趁中國在甲午戰爭戰敗之機,簽訂《旅大租地條約》與《旅大租地續約》后,俄國妄圖將廟島劃進租地。依克唐阿得知后上奏“廟島斷難歸入租借,不能久作隙地致損自主權”。第二年,依克唐阿年事已高,依然帶病與俄多次交涉,簽訂《中俄勘分旅大租地專條》,俄強占廟島的陰謀沒能得逞,被徹底的粉碎。同年十二月,依克唐阿巡視奉天機器局過勞,由于過度的奔波,病情加重。光緒二十五(1899)年,三月十二日,春天尚未到來的時候,依克唐阿在盛京病逝,享年六十六歲。
民國初年,有一段時間變成美國駐奉天領事館。依公祠的存在時間不長,它的命運極其悲慘。二十世紀二十年代,便和其他祠堂一同被拆除,原址上建礦業俱樂部、公立醫院和省立第八中學。
時間是無情的,依公祠只有在文獻檔案中可以查閱,從老圖片中看到當年的氣派。只在翻開沈陽的歷史,盛京將軍依克唐阿,這個名字是不會被湮沒掉的。
注 釋
[1]《清德宗實錄》卷四百三十六,光緒二十四年十二月乙巳,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選自《海燕》2018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