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 焰
語言是社會的鏡像,時代的印記(趙曰超 秦啟文 梁芷銘,2013)。語言與社會存在著緊密的聯系,語言,尤其是它的詞匯結構,反映了一個社會的物質和社會環境。所以語言的發展與變化受到社會發展變化的影響,反過來又對社會的發展產生一定的推動力。當今中國經濟的繁榮發展,促進了網絡的大發展,對語言的演變產生著非常深刻的影響,其作用力源于如今十分活躍的網民。而新出現的網絡詞匯,對漢語詞語的沖擊力是不容小覷的。娛樂業、游戲業等產業的發展,使得“粉絲”團體大增,因此出現了各類的真愛粉、黑粉,使得“粉”的語義網絡得到了延伸,本文擬從認知語言學視角來分析“粉”的語義網絡的演變。
自上個世紀以來,認知語言學快速發展,探索人類認知方式,并提出了概念隱喻和概念轉喻等相關核心理論。傳統的語言學將隱喻和轉喻看做是語言形式上的修辭,是語言裝飾的手段,而認知語言學和心理學的研究表明,隱喻和轉喻是人們對抽象概念認識和表達的強有力工具,不僅是語言的,更重要的是認知的(趙艷芳 2001:96)。在認知過程中,概念隱喻和概念轉喻作為認知手段絕不是離散的。相反,二者聯系緊密,共同作用,尤其為詞匯的歷時變化提供了重要的認知機制。
認知語言學認為,隱喻從根本上來說是概念性的,是一種思維方式,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其本質是用一種事物來理解和體驗另一種事物(Lakoff & Johnson 1980:5)。隱喻通過源域向目標域的部分投射,將源域的部分結構、內部關系、特性等映射到目標域上,因此通常用于從具體的概念(如空間、物體、容器)去理解抽象的概念(如時間、情感)。
認知語言學主張的經驗現實主義的哲學觀認為,認知是人對客觀世界的感知與經驗的結果,是人與外部世界相互作用的產物(趙艷芳 2010:6)。人類對世界進行體驗感知,范疇化、概念化后用語言進行形式表征。概念隱喻的產生來源于經驗基礎的促動,是人類的身體經驗和物理經驗決定的(藍純 2005:119),因此反映了人類對世界的體驗和認知。
長期以來,轉喻也被視為一種修辭格,是人們用某一事物來指代鄰近事物的語言修辭手段,而認知語言學認為這是人類的一種認知手段和工具,對構建概念系統有著深遠的影響。概念轉喻(Conceptual Metonymy)是一個概念實體或載體為同一ICM(Ideal Cognitive Model)內的另一概念實體或目標提供心理可及的認知過程。不同于隱喻,轉喻映射發生在同一認知域中,不涉及跨域或跨認知域矩陣映射,轉喻的功能是突顯。概念轉喻有部分轉喻整體(PART FOR WHOLE)、整體轉喻部分(WHOLE FOR PART)、材料轉喻物品(MATERIAL FOR OBJECT)等多種形式(Ungerer & Schmid,2006:116)。
在認知語法中,有學者提出詞類的轉化本質上就是概念轉喻(王冬梅2010)。轉喻是通過參照點建立與目標體的心理聯系,名詞轉指動詞就是以“事物”為參照點來確定目標體“關系”的認知過程。動作和與動作相關的事物處于同一個事件的認知域中,關系密切,因此可以用事物轉指動作,也可以用動作轉指事物。事物轉指動作就是名詞動化,動作轉指事物就是動詞名化。
《說文解字》中對“粉”的描述為:“粉,傅面者也。從米,分聲?!逼浔玖x為涂抹在臉上的東西,指特制的供化妝用的細末,如在香粉、涂脂抹粉等詞中,均指古代的化妝品。
根據化妝用品的細末狀,“粉”的語義得到擴大,成為描述事物外形特征的一大分類,粉狀與顆粒狀、塊狀、條狀等共同構成完整的外形分類系統。在“粉”的認知域中,通過凸顯化妝細末的形狀,以部分轉喻整體,一個范疇成員轉喻整個范疇(A MEMBER OF A CATEGORY FOR THE CATEGORY)(Evans 2006: 316)產生新義,得到“形狀為細末”義,指稱各類細末,如面粉、藕粉、花粉、鐵粉等。
“粉”在食物領域的指稱非常廣泛。早在先秦時期,中國就用石磨盤加工糧食,使食物成粉。(胡志祥,1990)如此看來,當時的糧食被加工成呈細粉狀而進行烹飪,因此“粉”特指面粉,后通過材料轉喻物品的認知手段,“粉”用來指用淀粉制成的食品,多為細長條狀。直至今天,我們也還保存著這樣的飲食文化。
當然,“粉”也曾有語義貶降(詞從表中性意義或褒義轉為表貶義)的一面,如白粉(又名海洛因)、K粉是粉狀物體的毒品,其吸食者為粉仔,他們之間互稱粉友。
將“粉”的細末狀從視覺域映射到味覺域,形容吃起來有粉狀的感受,很細膩,如粉蘋果,這是概念隱喻的結果。
而語法轉喻作用于“粉”的詞類轉化,動詞“粉”如于謙《石灰吟》中的千古名句“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即粉碎之意,使物體變成細末狀,粉身碎骨描述出將石灰石燒成石灰粉的生動景象。
“粉”的另外一個形狀義的延伸在于粉刷、粉飾中,“粉”從原材料變成了一種方式狀語,即用涂料抹刷。在化妝時,經常將粉涂抹于臉上,因此轉喻機制突顯出該過程,使得“粉”的語義得以延伸。
根據化妝用品的顏色,概念轉喻凸顯顏色這個元素,因此“粉”被用來描述白色的、帶白粉的,如粉紅指白色和紅色的顏色,粉蝶指白色翅的一種蝴蝶。
而由于化妝用品的使用群體主要為女性,概念隱喻的認知機制作用下,使得人們將“粉”用來指稱女性群體,突顯女性的白皮膚、好氣色。中國古代就有用“粉色”喻指容顏美好的女子的文化傳統,如南朝梁·房篆《金石樂》中的詩句“玉顏光粉色”、李白《邯鄲南亭觀妓》中的詩句“粉色艷日彩”都是用“粉色”借指美女。而現代漢語的例子也比比皆是,從事文秘、打字、教育和護理等工作的職業婦女稱為粉領,也叫“粉紅領”(楊文全 王平,2008)。
“粉”的本義及延伸主要是在隱喻和轉喻的機制下對本義突顯的形狀和顏色進行認知建構,其語義網絡如下。

網絡新詞“粉”是從英語單詞fans音譯而來,據Online Etymology Dictionary[1]記載,“fan”來自拉丁文fanatic并為其縮略形式,首次在1889年美國一場棒球比賽中使用,指“baseball enthusiasts(棒球熱好者)”;另一說法為可能受“fancy”一詞影響,該術語是指某一愛好或運動(尤其是拳擊)的跟隨者?!冬F代漢語詞典》從第6版開始收錄該詞,作為“粉絲”的第二個義項,意思是“迷戀崇拜某個名人的人”,但并不是舊詞新義。
而比較來自英語的音譯詞,“粉絲”別樹一幟?!吧嘲l”是sofa的音譯,“雷達”是Radar的音譯,在“粉絲”這個音譯中,fans是fan的復數形式,復數形式單位的標記-s作為音譯詞的一個音節被譯了出來,這是罕見的,而這主要由于是受漢語音節的構式壓制?!半p音構式”是現代漢語構詞中使用頻率最高、具有原型性效應的詞法構式,在構詞法中具有絕對先用權(pre-emption)(劉玉梅,2010),如音譯詞中受“雙音構式”壓制的詞有bar酒吧。劉玉梅(2010)對“吧”族詞的研究中說,從理論上講,“吧”對應于bar這個具體構式,但具有絕對先用權的“雙音構式”壓制新表達式使其具有雙音節特征,因而需要某個音節填充雙音節音步中的空槽(slot),以滿足音韻和諧的需求。因此,在fan的音譯中,因為需要某個音節來滿足雙音節構式,所以將其復數形式作為一個音節,是符合漢語的“雙音構式”。對于這個翻譯,臺灣作家余光中先生曾在《粉絲與知音》一文中也曾贊賞,fans譯成“粉絲”很貼切,因為“絲”體現了群體性。同樣是仰慕,“知音”只能是少數,而“粉絲”必須是多數。
“粉絲之為族群,有縫必鉆,無孔不入,四方漂浮,一時嘯聚,聞風而至,風過而沉。”(摘自余光中《粉絲與知音》)這樣的現象自古就有,今天隨著娛樂產業的發展而尤為盛行,一個明星的“身價”也由其粉絲數來體現,因而粉絲這一群體日益擴大,單一的一個“粉絲”已經難以滿足追星一族了,所以不斷對粉絲進行次范疇化,“粉”漸漸從“粉絲”構式中脫離出來并綴化,形成X粉的構式。
按照粉絲喜好對象的不同有:果粉(美國蘋果公司電子產品的愛好者)、米粉(小米產品的愛好者)等。根據粉絲自身的不同有:親媽粉(無限支持偶像的大媽型粉絲)、后媽粉(吐槽但擁護偶像的追隨者)等。按照對某一偶像的喜好程度有:不顧一切喜歡的腦殘粉,特別喜歡的(死)忠粉、鐵粉、真愛粉,一般程度的路人粉,不喜歡或者是討厭的黑粉等。按其喜好程度構成一個連續統,不存在清晰的界限。且因為喜好程度是動態的,“粉”的身份并非一成不變,如果某一追星者偶然看到了某一明星令人心動的一面,便可由“路人粉”甚至是“黑粉”變為“忠粉”,這就是我們常見的“路轉粉”或“黑轉粉”。當然也存在反過來的情形,即“粉轉黑”或“粉轉路”。
在上述“粉”的新義構詞中,同樣體現了隱喻和轉喻的認知機制。如鐵粉(鐵桿粉絲),“鐵桿”堅硬且不易變形,所以鐵粉是不容易變心,忠心跟隨的粉絲。從“鐵桿域”映射到“粉絲域”,將“鐵桿”的結構特點映射到“粉絲”身上,是概念隱喻的結果。再如米粉,因為喜歡小米的產品,在這一“喜歡”的認知域中,將喜歡的對象轉喻為喜愛者本身并對其次范疇化,是概念轉喻的結果。
新義下的“粉”也存在詞類的轉化,即從名詞轉化為動詞,其語義為成為某個人的粉絲。
(1)談到小米的粉絲經濟模式,董明珠也發出質疑:“粉絲營銷么?今天粉你,也許明天就不粉了。要拼粉絲,格力也不怕,每年5000萬用戶”。(人民網2015-01-07)
(2)《我想和你唱》再合作 費玉清華晨宇“互粉”(中國日報網2017-06-06)
“粉”的新義及延伸主要是在隱喻和轉喻的機制下對音譯詞fans進行的認知建構,其語義網絡如下。

通過認知語言學哲學基礎,借助概念轉喻和概念隱喻,本文主要探討了“粉”的語義網絡構建?!胺邸钡恼Z義網絡分為兩大組成部分,本義的語義網絡和新義的語義網絡。本義的語義網絡主要從本義突顯的形狀和顏色進行延伸,而新義的語義網絡主要從音譯詞fans進行延伸。兩大部分共同構成了“粉”的呈輻射狀的語義網絡。
注 釋
[1]Online Etymology Dictionary:http://www.etymonline.com/index.phpterm=fan&allowed_in_frame=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