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唐 鈞

唐 鈞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所研究員、社會政策研究中心秘書長
編者按:隨著我國基本實現全民醫保,人們對于醫療保障公共服務的要求逐步提高。醫療保障不僅要注重參保規模、待遇水平,更應注重服務質量。本期結合《“十三五”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規劃》中對于基本醫療公共服務的要求,特邀相關專家以“如何提升醫保公共服務質量”為主題進行討論。主要涉及社會健康化是提升醫保公共服務質量的主要目標、提升醫保服務質量應該用好法律舉措、促進西部地區醫保公共服務均等化、統籌資源配置有利于提升醫保公共服務質量、服務和管理是醫保公共服務質量的關鍵等。
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總書記提出:“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國家富強的重要標志。要完善國民健康政策,為人民群眾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務”。社會健康化是提升醫保公共服務質量的主要目標。世界衛生組織的定義:“健康不僅是不生病或不衰弱,而且還是身體的、精神的和社會的完好狀態。”該定義闡述了健康為目標的國際共識,印證了以社會健康化為目標提升醫保公共服務質量。
但值得注意的是,以社會健康化為目標,提高醫保公共服務質量需有理性發展路徑。在人類歷史上,急性傳染病曾經是第一殺手。社會的發展和科學的進步最終使人類找到了有效控制傳染病的辦法。但當全世界為此而歡欣鼓舞時,人類的疾病譜卻悄然發生變化。慢性病取代了傳染病,變成了人類健康的最大威脅。對付傳染病的經驗使醫學界相信,只要找到對癥的“神奇子彈”,就可以控制病患數量。于是,醫學研究依然按照這個思維定式來對付慢性病,而沒有去關注是否應該從一開始就預防疾病的發生。不光是醫護人員,就連社會公眾也認為醫療技術是唯一的解決之道。醫院熱衷于新藥和新醫療設備,這必然推動醫療保障費用大幅增長。
實際上人類疾病譜的轉型本身意味著,要求醫學面對“整體人”的健康問題。這是世界衛生組織提出健康定義的初衷。之后,世界衛生組織又提出了人類健康的四大基石:“合理膳食、適當運動、戒煙限酒和心理平衡”,并列出各種健康的影響因素占比:生物學因素占15%,物理環境占17%,行為和生活方式占60%,而醫療服務僅占8%。
綜上所述,既然健康不是沒有疾病,那就需要有新的價值判斷:大多數人處于健康或亞健康狀態,沒必要即時將他們和疾病相聯系,他們需要健康管理。當然,也有少數人已屬病態,他們亟需醫療服務。就以上分析來作制度安排,必須是健康管理向前,醫療服務殿后。我們期望,將健康管理融入我們的生活,并在國家支持下促進一個社會健康化的社會行動。以社會健康化為主要目標,從理性發展角度,提升醫保公共服務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