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 靜

劉 靜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研究員、博導
目前,我國西部農村地區醫療保障面臨醫療衛生發展水平低、醫療費用個人負擔重、地方財政投入困難大、人口結構變化等挑戰。
提升醫療保障公共服務的均等化,其核心至少有兩點:一是全面覆蓋,確保公民參加基本醫療保障制度的機會公平;二是統一待遇標準。醫療保障制度設計應當秉持的理念和原則,實際上就是制度改革的規范性目標和公平問題。首先,從公平正義的角度考量城鄉社會保障制度的二元結構,發現其與正義原則背道而馳,城市和農村選擇一體化的社會保障制度才是改革的規范性目標,即用正義原則來規范社會保障制度改革目標。其次,根據平等至上原則,享有社會保障是每一個公民的基本權利,必須無條件予以滿足,除非所有國民同時沒有滿足。最后,根據“差別原則”,補償“最少受惠者”的農民。
在城鄉二元結構背景下,農民群體在社會中處境最差,有權要求得到更多的社會資源,無論這種補償是否會導致社會總體效用的最大化。立足西部實際,目前,城鄉有別的醫療保障體系,其最大的不同在于保障水平的巨大差異,特別是公共衛生保健支出在城鄉居民醫療總支出中的占比差異巨大。因此,逐步提高農村社區醫療保障水平,無論其時間表如何制定,主導思想都應該是:在未來一段時間內,穩定城鎮公共衛生保健支出水平,加大農村公共衛生保健支出力度,平衡城鄉醫療保障水平,最終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公正和全民醫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