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 鈞

劉 鈞中央財經大學保險學院教授
目前,我國醫療衛生資源配置的不平衡是造成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長途跋涉、異地轉診就醫的主要原因之一,影響了公民獲得公共醫療衛生服務的公平性和可及性,更影響醫療衛生機構提供公共服務的質量。
我國公共財政對醫療衛生投入存在著地域分布不平衡的問題,造成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從醫療衛生服務質量差的地區向醫療衛生服務質量高的地區轉移,加大了基本醫療保險管理的難度。據國家衛生部門數據顯示,我國80%的醫療衛生資源集中在大城市。其中,30%的醫療衛生資源分布在大醫院。三級醫院主要分布在城市。在這些三級醫院中,三級甲等醫院大多集中在北京、上海、廣州等大城市,造成這些地區醫院的服務壓力激增,許多大醫院門庭若市、人滿為患。相比之下,盡管我國農村已經實現了鄉鎮有衛生院、村村有診所的醫療衛生分布。但是,由于鄉村醫療衛生機構醫療設備短缺、醫務人員技術素質低等原因,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發展受到阻礙,不利于醫保公共服務質量的整體提高。
提升醫保公共服務質量需要做好以下工作:第一,國家有關管理部門應當制訂科學的醫療設備配置規劃,補充基層醫療機構臨床必需的醫療設備,逐步改變農村醫療設備短缺、落后的局面。第二,建立規范化的醫師培訓制度,提升基層醫務人員的職業素質,提高他們的醫療技術和水平,縮小城鄉居民健康水平的差距。同時,應當建立穩定的定向為農村培養全科醫師和執業醫師的計劃,為農村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人才儲備。第三,建立城鄉醫療衛生機構協同發展機制,促進農村醫療衛生水平的提高。建立三級醫院高級職稱醫生到農村工作給予獎勵的激勵機制,以幫助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診治一些疑難雜癥。同時,也可以鼓勵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醫生到三級醫院實習、工作一段時間,以幫助農村醫務人員提高素質。第四,鼓勵社會力量舉辦基層醫療機構,扶持、激勵有資質的醫師開辦診所或個體行醫,多方位提升基層醫療機構的服務質量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