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秋天,我走進了一年級的教室教語文,當時的課堂是封閉的,教學內容很單一,就是識字,教學的手段也很單調。我意識到學齡初期是兒童發展的重要時期,是口頭語言向書面語言發展的關鍵期。那怎么讓孩子從封閉的捆綁中掙脫出來,我決定從自己的教學實踐中去尋求答案。
為了讓兒童學好語文,在苦苦求索中,是中國古代文論“意境說”,那蘊含著東方文化的智慧和審美意韻,讓我仿佛在迷霧中看到閃爍著光亮的燈盞。
我從“意境說”中習得的第一個理念就是劉勰在《文心雕龍》中闡明的“情以物遷,辭以情發”八個字。
于是我獨自一人從周圍世界中尋找理想的場景,即“外物”,然后帶領孩子走進風光無限的大自然。他們睜大眼睛看著這五彩斑斕的天地,發現了世界竟是如此美麗、神秘。孩子們興奮得如同小鳥從籠子中飛回了樹林里。由此,我發現了兒童學習的巨大智庫,那就是大自然這本兒童學習的天書。我從中挑選了美妙無限的場景,概括為24個字:日月星辰、春夏秋冬、花草樹木、鳥獸蟲魚、風云雨雪、山川田野。
兒童觀察后,他們一個個也快樂其中,感動其中,激動其中,智慧的源泉汩汩地在孩子們心中流淌。兒童便不容自遏地去想、去說。我順著兒童的語言發展,開發了“觀察情境說話、寫話”“觀察情境作文”“想象性作文”等嶄新的作文樣式,使小學生的作文提早起步,提高起點,開拓了兒童情境作文的新天地,在此過程中,我做到三個結合:觀察與語言訓練結合;觀察與發展思維結合;觀察與引發想象結合,獲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讓我尋求到解決教育現實問題的第一個答案:兒童學習作必須從封閉走向開放,將課堂學習和大自然鏈接,與生活相通,兒童學習語言的第一課必須在真實的情境中進行。1980年春天,新華社記者來采訪,現場測試,證實我們二年級的學生寫得比三年級的好,后來這些內容被《人民日報》刊登,還加了編者按。


我回顧探究兒童習作成功的原因,那就是“美”。我借助孩子們喜歡圖畫、音樂、戲劇為我所用,這些藝術手段與語言描述相結合,讓藝術走進課堂,讓課堂美起來,再現課文情境,把兒童帶到作者筆下的那個情境中去,孩子們仿佛身臨其境,語文課上得有情有趣,也似乎體驗到“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親”。概括了六個途徑。
1.圖畫再現情境;
2.音樂渲染情境;
3.表演體會情境;
4.實物演示情境;
5.生活展示情境;
6.語言描繪情境。
我尋求到解決教育現實問題的第二個答案:創設美的情境,讓兒童在情境中快樂地學閱讀。
中國著名教學論專家王策三教授指出:情境教學是一個“情”字貫穿活動過程,這就彌補了教學認識論的一大缺陷。這種突破性的評價,讓我對實驗充滿了信心。
1983年,五年制與六年制學生同時參加市里的統考,考試成績全市第一,而且遙遙領先。數據統計,班上43個人考入省重點中學的就有33個,100%合格率。我們班93.5%的學生作文考出了優和良的成績。我們的優秀率是城區小學平均比例的12倍之多,閱讀優秀率是區的4.58倍。我們的學生遙遙領先,負擔卻不重,學生的成績有力地證明了情境教學的優越性。
后來,我想到能不能讓兒童也像學好語文那樣,負擔不重、快樂學好其他學科。我習慣反思,覺得反思會產生頓悟。我回顧五年小學語文教學探索的全過程,概括了情境教學促進兒童發展“五要素”。我反復推論,覺得情境教學同樣適合兒童多學科的學習,由此開始了對情境教育運用于其他學科的探索。
▲情境德育
道德教育形成一種影響力,道德情感導引道德行為,道德教育成為兒童主動參與的活動。
1.以美激愛
2.以愛導行
3.以行養習
▲探究兒童怎么學數學
為了兒童的學習,作為數學的“門外漢”,我深感數學是“難攻克的堡壘”。我走進數學課堂,深入到數學老師中去備課。但是現實的數學教學卻是遠離孩子的,怎樣讓兒童親近數學?花了近五年時間,提出了兒童情境數學的三點主張,提出數學教學中現實問題的答案。
第一,讓數學與生活結合,引導學生在生活中發現數學;
第二,創設探究的情境,借助情境,引導兒童進行抽象思維活動,把形象思維與邏輯思維結合起來;
第三,模擬情境重演,再現人類發明數學公式的那個情境,獲得數學的審美感受和文化熏陶。
這樣,情境數學讓兒童在身邊發現數學,使原來頗為遙遠而陌生、敬而遠之以至畏懼的數學變得親近,似曾相識,可以理解,可以捉摸,可以在生活中運用。由此培養起學生對數學的喜愛。
情境數學的研究也使教師們的教學水平、科研水平獲得了顯著發展。我們學校數學教師在此后至今的13年里,在江蘇省數學教學比賽中連續蟬聯“冠軍”。13屆省冠軍,加上幾次全國比賽,一共獲得16個冠軍。
為了讓更多的兒童獲益,情境教學在更多的小學運用、開發情境課程,經過八年實踐研究,于1996年構建了開放的、多元的網絡結構的情境課程。
核心領域:學科情境課程;
綜合領域:主題性大單元情境課程;
銜接領域:過渡性情境課程;
源泉領域:野外情境課程。
課程的推開,全校教師實施得風生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