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琦
近期的咖啡行業顯得格外熱鬧。
2017年底,瑞幸咖啡帶資10億元高調入場,做品牌連鎖,請來湯唯、張震做代言,號稱花3億元砸廣告。分眾電梯里小藍杯的身影隨處可見。
今年3月,連咖啡宣布完成1.58億元B+輪融資,繼續在抖音、小程序等平臺玩社交營銷玩得不亦樂乎。
消費升級概念下,本土咖啡市場得以爆發,社交營銷似乎成了主流打法。盡管并非所有的玩家都踐行著營銷打法,但事實卻是這種打法得到了主流VC機構的關注與資金的加持。
“徐小平老師要投我,你投不投?”萊杯咖啡創始人兼CEO周培杰給梅花創投的吳世春打電話說道。“投!”吳世春果斷回答。這是萊杯咖啡第二次獲得吳世春的投資,也是萊杯咖啡的Pre-A輪融資。
算上這輪,9個月內,萊杯咖啡共完成3輪融資:
2016年9月,獲得易到用車創始人周航、海爾產業金融CEO周劍振數百萬元種子輪投資;2017年3月,獲得由青山資本、險峰長青領投,梅花創投跟投的1000萬元天使輪投資;2017年6月,獲得由真格基金領投、梅花創投跟投的數千萬元Pre-A輪投資。
在創辦萊杯咖啡前,周培杰在易到用車負責新業務孵化及行業研究。2015年,伴隨O to O浪潮,一天要喝6杯咖啡的周培杰創立了萊杯咖啡,做起了自助咖啡機生意,單杯定價在10?15元。
萊杯咖啡主要聚焦學校、醫院、圖書館、交通樞紐、便利店、商務辦公樓等高需求點位進行市場投放。“目前,從日均銷售單量來看,學校、醫院、圖書館三個場景的消費量最高。”周培杰告訴創業邦(微信搜索:ichuangyebang),同時表示,“萊杯咖啡這種便利的業態,要做的事情是推動增量市場,激發一些沒有習慣喝咖啡的潛在用戶,培養他們喝咖啡的習慣。”
萊杯咖啡經歷過一段較長的戰略打磨期。2017年下半年之前,萊杯咖啡的增長模式更像是“蠻力”增長法,自己鋪點位,自己運營。直到2017年5月,萊杯咖啡設立了城市合伙人制度,以助快速形成規模效應。
在城市合伙人機制里,城市合伙人需要購買萊杯咖啡的設備,每臺機器34999元,3臺起購。萊杯咖啡會提供線上運營、設備維護等服務,城市合伙人僅需要負責選址和線下運營。
為了更好地把控咖啡質量、用戶體驗,在供應鏈上,萊杯咖啡與咖啡豆供應和烘焙品牌金米蘭達成獨家戰略合作,以確保咖啡豆品質的統一;在物料供應管理上,系統會提前一小時提醒合伙人(或者相關管理員)物料面臨短缺,以保證咖啡的供應順暢。
“無人咖啡機的經濟賬很難算。一個咖啡機最重的成本是人工和電:電費很貴;咖啡機要不斷地換料、清掃,量如果不大的話就是損失,如果量可以的話人工費就會很高。”啟明創投的投資人表示。
對于點位和合伙人,萊杯咖啡有自己的把控理論。周培杰認為“跑馬圈地”是從互聯網模式中滋生出來的野蠻生長方式,萊杯咖啡的點位鋪設需要增長,但更需要有生命力的增長。所以,在城市合伙人的選擇上,周培杰有一套自己的評判標準:
1.提供的點位運營模式要成立,也就是要有較好的流量實現盈利。
2.要具備足夠的運營能力,要有足夠的線下運營經驗,拒絕零經驗畢業生。
3.要具備在當地注冊公司的資質。
從目前的銷售情況來看,萊杯咖啡共有700臺咖啡機在運營,其中自營與城市合伙人運營比例接近1∶1,共覆蓋北京、上海、廣州等39個城市,日均銷量為45杯。
萊杯咖啡CMO連佳星給創業邦(微信搜索:ichuangyebang)算了一筆賬:“日均銷量為45杯,每月按照22天計算,月銷售為990杯,單杯售價是15元,月銷售額為14850元,一杯咖啡成本為3元,運維成本為500元每月,預期回本周期為6.3個月。選址場景越好,回本速度越快。”
雖然整個咖啡品類受到了資本的追捧,且從今年的態勢來看,自助販賣機比用“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做更被資本看好,但相比瑞幸咖啡、連咖啡這樣的本土化咖啡品牌,自助販賣機品牌市場依舊沉寂。
對此,周培杰認為社交營銷大行其道這種現狀是當下的一種錯覺,如果點位覆蓋不夠,營銷玩得再轉也是無效。
同時,他表示:“品牌的樹立是對消費者心智的占領,好的品牌能夠降低消費者的選擇成本,但自助業態市場還未到如此白熱化的狀態,市場還有很大的空間。自助咖啡機產業還處在增量爬坡期,需要等到同品類中有點位占據量超過5000個的企業產生時,才會形成一定的規模效應,品牌才會爆發,而彼時運營這場硬仗也將會更加關鍵。目前,萊杯咖啡要做的就是從供應鏈、產品層面使客戶體驗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