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玉梅
[摘 要]中國是人口大國,面對人口壓力,合理有效地解決農業、農村與農民問題是重中之重,農業改革是大勢所趨。近年來隨著第三產業的發展,年輕農民外出打工導致土地荒廢現象嚴重,農業產量低,市場供給與需求不平衡。對此,梳理農業供給側的歷史沿革,論述農業供給側結構性調整的必要性以及面對的問題,提出農業供給側改革的對策。
[關鍵詞]農業供給側;調整;困境;對策
[中圖分類號]F320.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283(2018)04-0065-02
Abstract: China is a large population. Facing the pressure of population, it is a top priority to solve the problems of agriculture, rural and rural areas reasonably and effectively.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ertiary industry, young farmers are going out to work, resulting in serious land waste, low agricultural output, and unbalanced market supply and demand.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the agricultural supply side, discusses the necessity of the structural adjustment of agricultural supply side, and puts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s of agricultural supply side reform.
Keywords: Agricultural Supply Side;Adjust; Trouble;Countermeasures
一、農業供給側的歷史沿革
改革開放初期,為了恢復和發展農業,國家對土地政策進行了探索性的改革,由初期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轉變為農戶家庭經營,即經營方式由集體轉變為個人,大大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據國家統計局記載,1979年國家糧食產量為33211.50萬噸,人均糧食產量為342.74公斤,與之前相比已有顯著提高。而經過改革開放四十年的發展,年末總人口由1979年的9.75億人增加到2016年的13.83億人,增加了4.07億人,然而糧食產量由2015年的62143.92萬噸降到2016年的61625.05萬噸,減少了518.87萬噸,人均糧食產量亦由2015年的453.20公斤降到2016年的446.99公斤,減少了6.21公斤。
2015年12月24日至25日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會議強調,要著力加強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農業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使農產品供給數量充足、品種和質量契合消費者需要,真正形成結構合理、保障有力的農產品有效供給。會議中首次提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并得到專家學者的首肯。農業供給側改革的核心是指通過自身的努力調整,讓農產品質量和數量符合消費者的需求,實現產地與消費地的無縫對接,即保供給、調結構、提品質和促融合。
1.保供給。據國家統計局記載,2016年我國人口總量為13.83億人,糧食總產量61625.05萬噸,人均糧食產量為445.683噸,而大豆、花生等農作物供應不足需進口解決,中國偏遠山區土地土壤劣質,不能種植大量農作物,再加上交通不便,很多群眾基本的食物補給受到很大限制。保證糧食供給是重要的責任與義務,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環節。
2.調結構。隨著第三產業和科技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農民外出打工從事服務行業,與科技接軌與社會交融,學到豐富的社會經驗和技藝,創造了更多的社會財富。眾多的農民走向城市致使農業發展緩慢,三大產業人口比例失調。
3.提品質農業產量低,農產品品種單一,科技投入較少,不能滿足群眾高需求和高生活質量指標,農業產品品質需要得到提升。
4.促融合。將農業、工業和第三產業有機結合,生產要素合理優化配置,打造中國品牌,走向世界市場,以強帶小走進市場,提高自身市場競爭力,促進三大產業相互融合,相互扶持,共同進步。
二、農業供給側結構性調整的必要性
1.農業供給側結構性調整是滿足消費者需求的重要措施。隨著時代的進步,人們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很大提高,消費者的需求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滿足消費者需求即滿足市場需求。通過農業供給側改革可以提高農民種植作物的自信,減小種植風險,提高糧食產量,滿足消費者的物質需求。與此同時,可以開設“大棚授課”實踐活動,讓更多的城市居民走進鄉村,見證農作物的種植與生產過程,了解作物的綠色健康指標與農業常識,從而滿足消費者的需求。
2.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緩解資源環境壓力的重要抓手。大量年輕農民走進城市,一些鄉村的土地荒廢,植樹造林減少,水土流失現象突出,影響了生態保護與建設。而城市中農民工人數逐年增加,就業、環境、資源、住房、醫療保險、兒童上學等問題比較集中,國家和社會壓力也很大,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可以留住年輕的農民工進行鄉村治理與開發建設,緩解城市中的諸多壓力,合理調節人口、資源、環境結構,更好地建設生態社會。
3.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增加農民收入的有力支撐。國家投入更多的現代農業科技含量的機器設備,促使農業生產現代化、國際化,這是國家義不容辭的責任,也是農業科技者的義務,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方式之一,可以增加農民收入,從而改善農民生活。
三、我國農業供給側結構性調整面對的問題
1.農戶經營規模小成為農業供給改革的羈絆。受到傳統農業的影響,每家每戶自耕自營,規模小產量少,科技投入較低,銷售渠道亦自家解決,民戶之間沒有合作的意向,在生產中遇到問題也不集中智慧集體討論解決,導致農民與農民之間,鄉村與鄉村之間的矛盾時有發生亦難解決,這成為農業供給側改革的障礙。
2.農業基礎設施薄弱成為農業供給改革的掣肘。農業技術的引用與推廣實踐需要不斷的摸索與探討,農業知識需要不斷宣傳與實踐操作,水利、銷售網點、農田建設、農機使用等基礎設施都會影響農業,基礎設施的薄弱會制約農業改革的步伐。
3.農業產業鏈條較短制約著農業供給側改革的推進。農業產業的生產、加工、運輸、銷售需要一個完整的產業鏈才能走進市場,提高競爭力。銷售方式的多樣性是鏈條中重要的一環,處理好各個環節可以更好地提高農民的種植自信。產業鏈條較短不利于產量提升、市場競爭、改革推進和農民收入增加。
4.農業科技支撐能力不強限制農業供給側改革步伐。各家各戶自耕規模小,農業科技投入少,沒有意識到科技的重要力量,不懂得科技的實踐操作等都影響著科技投入。農業科技的支撐是農業發展的關鍵環節,支撐能力不強會影響農業產量和農業改革發展。
5.農業補貼政策不完善牽制著農業供給側改革的進程。天有不測風云,面對農業產量的不景氣,微薄的農業補貼不能滿足家庭的支出,農民失去了種植農業的內生動力,抱有一絲的懈怠和失落,僅滿足于自給自足。農業補貼是農村家庭的最后一道保障,是農民心中的“定心丸”,補貼政策的不完善制約著農業改革的步伐。
四、加快我國農業供給側改革的對策
1.實施土地三權分離,發展適度規模多元化經營,為農業供給改革提供有效載體。可采取農業合作化的方式集體耕種集中管理,面對問題集中力量聚集智慧集體協商解決,適度擴大種植規模,讓更多的農民參與其中,亦可以進行家庭承包的租種方式集中生產集中銷售,探索適合本地的農業現代化道路,帶動鄉村農民致富,亦可使土地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與發揮。
2.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為農業供給側改革奠定物質基礎。農業科技者下鄉因地制宜實踐研究,大力宣傳農業科技,提高農民的種植素養,引進先進農機設備,加強農田的開發與建設,擴充多樣性銷售渠道,加強農民的職業道德建設,使農民了解更多的世界農業科技,讓中國農村美起來,農民富起來,農業強起來。
3.加快農村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為農業供給側改革提供帶動力。使一二三產業有效結合,互幫互助,使農業推動工業的發展,從而帶動第三產業的開發,三者緊密聯系,深度合作,共同推動改革的發展。
4.強化現代農業科技創新,為農業供給側改革提供新引擎。國家開發更多的優良品種,加大科技投入,引進先進的機器設備,吸引更多的農業科技人才,加大抗擊自然災害的能力,以提高農作物的產量。
5.完善農業補貼政策,為農業供給側改革提供有力支撐。針對農業補貼政策,應遵循實事求是和不斷改進的原則,國家對每個縣有具體的補貼政策,每個縣也應該制定出具體的實施方案,每個村也應有相應的對策,完善的補貼政策可以激勵鄉村更好地發展農業。
[參考文獻]
[1]李克強.2018年政府工作報告[R].新華網,2018-03-05.
[2]周志超.新時代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研究[J].經濟論壇,2018(1).
[3]張弛.讀懂“供給側結構性改革”[J].經濟導刊,2016(2).
[4]黃祖輝,傅琳琳,李海濤.我國農業供給側結構調整:歷史回顧、問題實質與改革重點[J].南京農業大學學報,2016(11).
(責任編輯:喬虹 梁宏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