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
[摘 要]近年來,我國經濟發展出現一系列結構性矛盾,嚴重阻礙了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面對經濟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我國進行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我國物流業想要保持健康發展,就必須積極響應國家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政策,加快創新步伐。本文分析了我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背景和特征,總結了物流業發展狀況與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背景下我國物流業發展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物流業;供需平衡
[中圖分類號]F259.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283(2018)04-0067-03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a series of structural contradictions have emerged in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which has seriously hindere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y.In the face of the problems encountered in the proces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China has carried out the structural reform of the supply side.In order to maintain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Chinaslogistics industry,we must actively respond to the supply side structural reform policy and speed up the pace of innovation.This paper first analyzes the background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upply side structural reform,and then 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status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Chinas logistics industry.Finally,it puts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ers and sugges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logistics industr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supply side reform.
Keywords: Supply Side Structural Reform; Logistics Industry; Balance Between Supply and Demand
就宏觀市場而言,物流業健康有序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市場供需平衡;就微觀企業主體而言,長期以來物流企業較高的稅費、融資、行政和經營成本使其發展受到制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能夠加快淘汰經濟效益低的物流企業,促進物流企業創新發展。面對競爭越來越激烈的市場,我國物流業想要保持健康發展,就必須積極響應國家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政策,加快創新步伐,提高服務質量和服務效率,減少內部成本,改革落后的發展機制,為轉型升級做好充分準備。本文針對我國物流企業發展的現狀進行分析,指出物流業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并提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背景下我國物流業健康發展的對策建議。
一、我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背景與特點
(一)我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背景
自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以來,經濟發展出現諸多結構性矛盾,如生產成本不斷上升、供給能力不足、產業結構不合理等。首先,生產成本不斷提高。在勞動力成本方面,隨著我國人口生育率的持續走低以及老齡化的加重,勞動力市場供給緊縮,推動勞動力成本不斷上升,企業的人工成本顯著提升。在自然環境成本方面,由于部分地區的粗放型發展模式,忽略了環境保護,導致自然環境被破壞,自然資源日趨緊缺,環境成本提高。其次,供給環節薄弱。隨著我國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更加重視消費品的質量和安全,而國內消費品質量與安全沒有明顯提高,消費品有效供給不足問題日益突出。在國內難以買到優質的中高端商品,消費者便轉向境外市場消費。我國居民的服務消費水平顯著提高,但國內服務業發展普遍較為滯后,無法滿足消費者的需求。第三,產業結構不合理。產能過剩是我國產業結構不合理的最重要表現之一,據統計,我國鋼鐵產能利用率不足已接近三分之二,出現嚴峻的產能過剩問題,一些新興產業也出現過快速發展導致的產能過剩情況。
(二)我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特點
首先,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更具中長期視野。需求側主要是指投資、消費和出口等方面,強調的是生產要素投入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其短期經濟效應明顯。而供給側則從經濟的供給角度來看,主要是通過優化產業結構、要素供給和制度變革,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因而更具中長期視野。其次,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西方“供給學派”提出的觀點并不相同。“供給學派”強調經濟的供給方面,主張政府減少稅費收入,解除各種管制政策,以提高人們投資的積極性。我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經濟處于緊縮狀況時提出的,而美國的供給革命的前提是經濟過度繁榮、出現通脹。我國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單單是從稅率和稅收出發,而是更注重政府的宏觀調控,注重供給和需求平衡,通過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等具體措施,把改善供給結構作為重點,而美國的供給革命更偏重于通過市場化的準入來實現經濟向好[1]。
二、我國物流業的發展現狀
生產企業對物流服務的需求呈現多樣化趨勢,但總體還是以貨物運輸、倉庫存儲為主。我國物流供給主要是企業物流和第三方物流企業。物流供給市場正如物流市場需求狀況一樣,物流供給的功能結構較單一,第三方物流企業雖然發展較快,但其盈利能力仍不高。
(一)第三方物流市場前景廣闊
第三方物流是指生產企業通過簽訂合同,將物流活動委派給專業物流公司的一種物流管理模式。第三方物流是伴隨著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而出現的,然而我國大部分第三方物流處在幼稚期,各方面發展還很不成熟。實踐證明,企業物流外包比自身承擔物流管理的成本要低很多,處理訂單的效率也會大幅度提升。因此,第三方物流成為多數企業物流外包的首選,從國內企業的數量來估計,我國的第三方物流市場輻射范圍一定會十分寬廣。
(二)物流企業加速成長
近年來,我國物流企業加速成長,主要表現為:一是兼并重組加速,如中郵速遞和中郵物流。二是優質物流企業不斷涌現。隨著市場競爭日益激烈,國內多數企業都在積極探索降低物流成本的路徑,與此同時,由于國內優勢企業的不斷發展壯大,制造和商業企業對專業化物流服務需求增加,夯實了物流業的市場后盾。
(三)物流基礎設施建設步伐顯著加快
現代物流業已經被納入我國十大振興產業規劃,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也多次提及和強調了物流業,國家越來越重視物流業的發展,物流業產業地位顯著提升。由此推進了我國物流基礎設施建設,近年來我國新建鐵路投產里程、高速鐵路運營里程和高速公路通車里程都大幅增加。
三、我國物流業存在的主要問題
目前,我國大多數物流企業的運輸和倉儲服務還處于傳統的陳舊模式,經營管理水平和信息技術應用水平低,導致了專業化程度不高。
(一)物流成本較高
我國大多數物流企業在倉庫儲藏和貨物運輸方面的自動化水平、專業化操作程度還較低,物流庫存和運輸成本一直居高不下。據統計,我國物流企業超過一半的貨物采購、運輸活動都是由人工來完成的,存在物流周轉周期過長、庫存量加大、庫存成本高等問題。此外,我國交通運輸城鄉建設不平衡,物流行業的現代運輸和配送網絡技術系統運用不夠普遍,空載現象較為嚴重,運輸成本過高。我國物流行業的管理水平也較為落后,大部分物流企業管理者的素質還不高,物流企業規模難以擴大,無法實現規模效應[2]。物流經營模式依然偏于傳統,對貨物配送、流通的信息處理加工缺乏足夠的重視,依然是搬運、裝卸和倉儲為主。同時,物流企業的電子水平低,信息加工和處理的手段落后,導致管理成本過高。
(二)運輸能力存在結構性矛盾
我國運輸裝備落后,管理技術手段不夠先進,缺乏科學的運輸規劃,導致物流運輸效率低。另外,倉儲布局不合理,倉儲設備和技術發展不平衡,也拉低了物流業的經濟效率。隨著經濟發展、產業結構調整升級,貨運量大的笨重物品的運送需求量將不斷減少,物流產業的運輸設施閑置現象將難以避免。
(三)第三方物流企業不成熟
我國第三方物流企業同與之相關的倉儲業、運輸業之間的協作程度低,缺少科學規劃的經營網絡,出現有點無網的現象。由于缺乏發達信息技術,物流供給方與需求方信息嚴重不對稱。供應方不能夠及時了解需求方的需求變化,也不能和客戶建立起有效的合作,導致與客戶交流匱乏,難以形成親密的合作伙伴關系。物流設施落后、自動化水平不高,也是第三方物流企業不成熟的主要表現[3]。
(四)企業主體結構性矛盾
我國大多數物流企業規模小、經營分散、競爭力不強,市場集中度比較低。物流企業缺乏整體規劃,企業內部各部門多是各自為政,監督環節薄弱,企業規模化經營受到極大影響,行業集約化發展也遇到重重阻力。由于缺乏物流方面專業的管理人才,物流企業管理不夠科學、部門分工不明確、協作程度低,難以形成規范化管理[4]。
四、我國物流業健康發展的政策建議
(一)提高行政審批效率
長期以來,我國物流行業的行政審批手續繁瑣、效率低下,嚴重制約著物流企業的健康發展。各級政府曾出臺過一些政策法規整頓這種現象,并取得了一定效果,但從長遠來看,這些政策沒有解決問題的根源,物流業健康發展仍受阻[5]。因此,我國需要規范和完善行政審批管理制度,為物流業健康發展創造更為寬松的發展環境。
(二)加大財政幫扶力度
交通運輸業作為實體經濟發展的重要載體,體現了物流業發展的重要性。物流業應堅持“市場主導、國家引導”的原則,全面提高交通運輸業與物流業之間的融合,構建集約高效的物流服務。但該政策推行力度不夠,范圍僅限于試點地區,沒有進行良好的區域對接,物流企業成本下降不明顯。因此,需要國家繼續加大財政支持力度,切實減少物流企業經營成本。
(三)打造智慧物流
智慧物流的發展是國家整體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支撐,是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業成本的重要途徑[6]。因此,應將“大數據”技術、云計算和“互聯網+”等高科技手段逐步滲透到物流業發展中,努力優化供應鏈管理,不斷強化現代化信息技術的使用,努力結合智慧物流與制造業發展,引導物流企業向智能化和一體化方向轉型。
[參考文獻]
[1]馮志峰.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理論邏輯與實踐路徑[J].經濟問題,2016(2):12-17.
[2]陳方健.推進我國物流業供給側改革的幾點思考[J].物流技術,2017(6):20-23.
[3]張成考.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背景下物流企業的應對之策[J].淮海工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17(2):84-88.
[4]謝泗薪,帥世耀.供給側改革下物流企業戰略發展路徑與策略創新[J].中國流通經濟,2017(2):31-38.
[5]惲綿.供給側改革下第三方供應鏈物流企業發展趨勢[J].中國物流與采購,2016(11):60-61.
[6]史錦梅.我國物流企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應對之策[J].中國流通經濟,2016(8):22-27.
(責任編輯:喬虹 劉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