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靜 謝智菲
廣州白云心理醫院精神心理科主任醫師沈家宏表示,不少家長喜歡文文靜靜,干干凈凈,聽話的乖孩子。于是生活中還真產生了一大批的乖孩子,他們為了得到父母的表揚,或者是害怕父母給予的懲罰,學會討好父母,將自己真實地感受和情緒都隱藏起來,盡量讓自己看上去很乖的樣子。
小時候越“乖”,長大后問題越多
德國心理學家海查曾對200名2-5歲的兒童進行了追蹤調查。其中,100名有強烈的反抗傾向,另100名則沒這種傾向。待這些孩子到了青年期,前者有84%的人意志堅強,有主見,有獨立分析、判斷事物和做出決定的能力,而后者僅有26%的人意志堅強,其余的人遇事不能做決定,不能獨立承擔責任。“乖孩子”真正成為社會精英、業界尖子的不多,他們大多在一般勞動崗位上工作。而那些更加獨立,自由的孩子,長大之后心智發展更加地成熟。
“調皮搗蛋”的孩子,心智發展會更成熟
為什么“搗蛋鬼”往往會自己創業或者成為公司的高管或者老板?為此,沈家宏解釋了以下三點原因:
太聽話,孩子失去創造力。頑皮、好動是兒童的天性,也是創造力發展的幼芽。然而,父母總希望孩子循規蹈矩,百依百順,稍一調皮就不能容忍,往往管得過死,限制過多,把孩子的創造性給扼殺了。
太聽話,孩子缺乏獨立性。大部分“乖孩子”只懂得聽話、順從,有問題提不出來,或不敢提出來,你說東他往東,說西他就向西,就算心里不滿意也會聽從、服從別人的想法。這樣的孩子凡事依賴家長,毫無獨立性,對所有問題缺少個人見解,不論是在學習上還是踏入社會后,往往表現出適應性差,死板、不喜歡動腦子的弱點。
太聽話,孩子膽小怕事。只強調“聽話”,造成了孩子過度依賴父母的心理,使孩子不能發展自強、自立、自主的人格,導致與人交往能力差,對邪惡勢力無力抗爭,甚至會因長期壓抑而引起性格扭曲。
與年齡不相稱的懂事,都與“不快樂”相伴
沈家宏指出,成熟懂事固然是一件好事,但很多父母卻總是忘了,那些孩子除了懂事,卻還有他們的“委屈”和“不快樂”。因此,那些與年齡不相稱的成熟懂事,往往都是“委屈”和“不快樂”經歷相依相伴。
那些懂事的孩子,總會被大人夸好。為了得到這種“好”,他們一步步讓出自己利益,壓抑情緒,默默承受內心的委屈和無助。好的父母,如同一個好的老師,要讓自己漸漸成為孩子可有可無的人物。孩子就該有童年的樣子,想哭就哭,想笑就笑,喜歡就大膽去爭取,不喜歡就大膽去回絕。給孩子一點“不聽話”的空間,他們將來才有機會聽自己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