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張大千(1899~1983年),大家都知曉他是我國當代著名的國畫大師。其實,他不僅是位畫壇巨擘,還是名書法大家。由于畫名所掩,大千先生拙厚古樸、挺秀清健的書法藝術往往被人們忽視。
師從書法名家
張大千的書法在年少時便受到家兄張文修的啟蒙,弱冠之年自日本歸滬,師從清末民初的著名書家李瑞清和曾農髯二人,潛心學習書畫,為他以后的藝術道路奠定了扎實的基礎。
上世紀30年代以后,張大千的書法開始醞釀變化,在李和曾的基礎上,轉學多師,參以宋代大家黃山谷的筆勢,追求拆杈和屋漏痕之妙,愈發跳蕩靈動,清雋奇肆,形成了自家的風格。
拙厚古樸的“大千體”
張大千的書法以行書見長,同時,篆隸書也都擅長,章草風格也十分雅致。他的書法多得魏碑的凝重雄強之氣,卻又無板滯之弊,熔南北碑帖于一爐,集各家所長,將自己豪放磊落的性格凸現在書道之中,形成內斂、古拙、多變、出新、筆力遒勁而秀逸的自家風格,被后人稱為“大千體”。
書藝與山水畫意境相融合
作為李瑞清的入室弟子,張大千的書藝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融合了山水畫的意境,達到了藝術上的精深境地。仔細鑒賞張大千的墨跡,看上去筆筆有力,但這種力并不是一味求其表面上的張揚外露和劍拔弩張,而是使力與感情相融合的,藏于筆墨之中的錐沙印泥之妙,可以說是達到了“骨力”與“內美”的和諧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