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雪清 程紹萍 陳永川
摘要:隨著地質災害的頻發,人們的生命、財產安全受到了極大影響。為了合理應對此類事件的發生,有必要將遙感技術合理應用于地質災害監測及治理工作中。使得有關部門人員可以更好地掌握地質災害的實際動向,對促進災害控制水平的提升、更好地保護人們的生命、財產安全具有積極意義。
關鍵詞:遙感技術;地質災害;監測;環境治理;應用
中圖分類號:X8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72X(2018)05-0159-01
DOI:10.16647/j.cnki.cn15-1369/X.2018.05.094
Abstract: with the gradual increase of the number of geological disasters, the safety of peoples lives and property has been greatly affected.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apply remote sensing technology to geological disaster monitoring and management, so that the relevant departments and personnel can better grasp the actual trend of geological disasters, promote the improvement of the level of disaster control and better protect peoples life and property safety. This paper will briefly introduce and analyze the application of remote sensing technology in geological hazard monitoring and control.
Key words: Remote sensing technology; Geological hazard; Monitoring;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Application
隨著計算機和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日益更新,使得以電磁波理論為基礎的遙感技術在各有關領域內的推廣應用范圍愈加廣泛。此外,基于遙感影像分辨率的提升,因遙感測繪具有節約、便捷等特點,使得該技術逐漸被廣泛推廣,尤其是在地質災害監測以及治理工作中,該技術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
1 原理分析
從遙感技術在地質災害監測及治理工作應用狀況分析而言,遙感技術的實效性價值較高。同時,對遙感技術實施的有效研究及分析來看,促使該技術水平不斷提升,對促進我國地質災害監測、治理工作的質量和效率具有積極意義。遙感技術,以電磁輻射原理為依據,通過多種電子學、光學等探測設施,采集相對距離較遠的目標所發出的電磁波信號,通過將所接收到的信號進行整理、加工的方式,將其以圖像的形式呈現于人們眼前,進而對相應區域環境內的地質及物體等進行有效的監測、鑒別,是一種綜合性質的方法。通常情況下,物質之間具有一定的差異性,從結構等方面來看,相應的反射電磁波也有所差異,遙感技術便是通過利用上述區別繪制不同圖像的方式,滿足人們對各類不同信息的實際需求[1]。
2 具體應用
2.1 土地荒漠化調查及監測
土地對于人類生存來講,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但因資源浪費、過度開采等頻發,使得土地荒漠化情況越來越嚴重。有關資料表明,我國的土地荒漠化面積已達2622000km2,呈逐年擴大的趨勢,年均經濟損失可達541億元。故對其實施具有較高實效性的監測及治理工作十分必要,有關政府亦有必要將其納入重點研究項目之一[2]。
遙感技術具有效率較高、準確度較強、信息量較大等特點。較以往所應用的監測技術,遙感技術的實效性更高,效果更加明顯。以粵北巖溶石山區域為例,在對其進行具體的石漠化調查以及研究時,合理應用遙感技術,取得了較為可觀的成效。其中,通過應用RVI方法,以裸巖與相應區域總面積的比值以及植被構成作為基礎,按照石漠化程度對相應地域進行分類,應用Spoot衛星數據,實施巖溶區遙感解譯操作,得知相應區域的實際面積為6591.09km2,石漠化總面積是1110.86km2。
近30年,此區域內的石漠化呈現逐年遞減趨勢。1974-1988年間,為該區域的土地緩慢逆轉期;1988-2004年,為該區域的土地加速逆轉期。由此可見,此區域內的土地石漠化情況的嚴重與否,是以其林地化速度快慢為基礎的。因此,通過利用雷達等設備以及有關技術,實施具體的地質遙感解譯操作,有助于更好明確多種地質災害隱患及信息且通過合理的對信息進行采集以及整合,有助于促進相應的監測、治理工作的質量以及效率提升。此外,利用清晰度較高的遙感影像技術,監測及掌握所研究區域受到的各種人類行為因素所造成的影響,有利于創設出更完善的地質災害調差以及研究計劃,對促進地質災害調查工作更好開展以及實施具有積極意義。
2.2 地質災害監測
現如今,隨著遙感技術與滑坡研究領域的應用范圍不斷增加,使得其所具有的實效性價值也在日益增加。其中,在滑坡研究領域中,主要應用遙感技術的環節有兩個,即滑坡的動態監測以及區域調查。就滑坡調查研究環節而言,其應用遙感技術的目的,主要是為了通過合理應用目視解譯的方式,對相應區域內的滑坡以及其發育環境實施有效的遙感解譯調查操作等。地質災害的發生,可對人類的生存環境以及生命安全起到十分惡劣的影響,同時對于相應地區的資源以及環境等具有較為嚴重的破壞性。我國是全球受地質災害影響較大的國家之一,且所發生的地質災害具有種類復雜、次數較多、破壞性較大等特點。因此,實施有效的地質災害監測以及風險評估操作,對促進地質災害預防以及治理工作質量的提升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同時,也應重視以相應區域的實際地理環境為基礎,采取多種實效性較高的災害撲救以及降低災害發生頻率的措施,并應對其中較為嚴重以及頻率較高的災害發生區域實施重點監測,有助于降低大型災害發生的可能性。由此可見,遙感技術所具有的意義十分重大。
以西藏某區域為例,由于該地區發生過較為嚴重的山體滑坡事故,使得鄰近湖泊的面積急劇擴大。相關工作人員通過利用衛星遙感技術等,對該湖泊的實時變化狀況實施了監測,并于短時間內明晰以及掌握了其面積、水量等信息,同時,對該湖泊的洪水潰決時間實施了預測。基于所實施的現場調查結果與上述研究結果一致性較高,可以見得,通過合理應用遙感技術,可以有效提升地質災害監測質量。
泥石流作為一種可對周圍環境以及人們生命安全造成嚴重威脅的自然災害,具有分布范圍較廣等特點,較常于多數地質環境較為復雜的區域中發生。同時,可對泥石流產生直接影響的因素種類也較多,且多具有區域性特點。其中,可將上述因素具體歸納為兩點,即動力以及物源因素。因此,可應用衛星遙感圖像技術對可能發生泥石流的區域進行預測,并以泥石流發生區域與可能發生泥石流的地區所具有共通性為基礎,利用形象思維能力,推測泥石流可能發生區域的遙感圖像特點,再通過對其進行充分考量以及分析的方式,對相應區域內可能發生泥石流的區域進行預測。
3 地質災害治理
地質災害本身所具有的性質較為復雜,因此,不論是地質災害個體,或是由多種地質災害共同組成的災害種群,在所顯現出來的遙感圖像中,其色調以及結構等,通常會與周邊的背景具有較大的差異性。所以,就多數較為普遍的地質災害個體,其規模以及形態等,均可以從相應的遙感圖像中直接獲取,進而通過采取有效的地質災害遙感解譯方式,對相應地區中所發生地質災害的具體區域及可能發生地質災害的區域實施全方位的調查和研究,有利于更好明晰相應區域發生地質災害的原因,災害的具體分布情況以及規模等。最后可通過將上述調查結果作為具體依據的方式,對災害多發區進行具體劃分,并通過有效的對其發生頻率以及時間進行預測的方式,促進地質災害防治效果的日益提升[3]。
據有關研究表明,合理應用全球定位系統以及航天遙感技術等對地質災害實施實效性較高的監測以及治理操作,是時代發展以及科學技術水平提升的必然趨勢走向,且對于某特定區域以及特定時間內的遙感影像實施高質量的判斷以及解譯操作,有助于更好明晰當地區域內不同地質災害的影響因素等,有利于提升地質災害預測準確性。
4 結論
遙感技術水平不斷提升,致使其在地質災害監測及治理工作中所具有的實效性逐漸增大,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但與此同時,想要有效地推廣遙感技術,依舊存在較多的困難,所以需對遙感技術進行不斷的探索、研究、創新,從而探尋出多種有效的方案,有利于減少地質災害所帶來的各種損失[4]。
參考文獻
[1]丁輝,張茂省,王佳運.遙感技術在地質遺跡調查評價中的應用——以陜西華縣蓮花寺滑坡為例[J].地球學報,2018:34(07):1-7.
[2]張亮.國際攝影測量與遙感學會“遙感:技術、發展、應用”國際學術會議通知[J].地理信息世界,2017,24(06):36.
[3]劉德長,田豐,邱駿挺.柳園-方山口地區航空高光譜遙感固體礦產探測及找礦效果[J].地質學報,2017,91(12):2781-2795.
[4]彭文標,易慶林,盧書強,梁會軍.地質災害應急監測指揮系統及其應用[J].人民長江,2011,(21):12-13.
收稿日期:2018-03-29
作者簡介:盧雪清(1985-),女,碩士研究生,中級工程師,研究方向為巖土工程勘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