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正容
【摘 要】理論創新是中國共產黨的優良傳統,也是中國共產黨的政治優勢之一。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來一直注重理論建設與理論創新,始終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結合時代條件和實踐狀況,不斷深化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形成了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兩大理論成果,與時俱進的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共產黨90多年理論創新的歷程呈現出鮮明的特點: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是理論創新的根本原則;堅持理論與實踐的統一是理論創新的根本遵循;堅持為人民謀利益是理論創新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關鍵詞】中國共產黨;理論創新;特點
一、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是理論創新的根本原則
中國共產黨始終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把馬克思主義作為行動指南。毛澤東同志是一名堅定的馬克思主義擁護者、踐行者、發展者。他運用馬克思列寧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成功解決了中國革命的一系列重大問題,領導中國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建立起新中國,實現了馬克思主義的第一次飛躍。20世紀90年代國際共產主義事業遭受嚴重挫折,人們對馬克思主義,對社會主義產生動搖。鄧小平同志對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做出科學論斷,澄清了長期存在的對社會主義的模糊認識,明確回答了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社會主義的本質等基本問題,準確界定我國初級階段的國情,我國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同時提出了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此外,他還主張實行改革開放,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第三代領導集體進一步深化對馬克思主義信仰,深刻指出:“馬克思主義是我們認識和改造世界的強大思想武器,是指導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行動指南。”[1] 馬克思主義是我們立黨立國的根本指導思想,胡錦濤同志指出:“堅持和鞏固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是黨和人民團結一致、始終沿著正確方向前進的根本思想保證”。[2]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強調深刻認識馬克思主義的時代意義和現實意義,鍥而不舍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使馬克思主義放射出更加燦爛的真理光芒。全面倡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倡全民堅定理想與信念,樹立為共產主義事業奮斗終身意識,自覺投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之中。
二、堅持理論與實踐的統一是理論創新的根本遵循
堅持理論與實踐的統一,就是將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同中國實踐相結合。1930年毛澤東同志在《反對本本主義》一文中指出:“馬克思主義的‘本本是要學習的,但是必須同我國的實際情況相結合。我們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糾正脫離實際情況的本本主義”[3]。我們要始終堅持實事求是這一基本原則,將馬克思主義原理與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以鄧小平為核心的第二代領導集體繼承這一基本原則,始終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鄧小平同志總結過去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和教訓,徹底否定“兩個凡是”方針,重新確立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他強調一切要從中國的實際出發,提出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生產力,系統回答了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等基本問題。他主張走自己的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對內改革,建立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對外開放,建立經濟特區,擴大對外開放程度,加強與外國的合作,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發展中國經濟。再者,他指出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不存在根本矛盾,計劃和市場只是手段,不能作為區分社會性質的條件。此外,他全面分析中國經濟發展情況,科學制定中國經濟發展的戰略目標。中國的經濟發展要分三步走,80年代末90年代初解決溫飽問題,90年代末新世紀初到達小康水平,21世紀50年代達到只能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做到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的結合,實現了馬克思主義的第二次飛躍。時代是思想之母,實踐是理論之源。習近平同志在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取得的重大成就的基礎上,提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從理論上系統回答了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么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新的時代條件和實踐條件的基礎上,提出十四個基本方略和“八個”明確,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提供了奮斗的方向和根本遵循。
三、堅持為人民謀利益是理論創新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中國共產黨始終將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一切從人民的利益出發,把增進民生福祉作為發展的根本目的,謀民生之利,解民生之憂,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毛澤東同志指出:“一切從人民的利益出發,而不是從個人或小集團的利益出發。”“每句話,每個行動,每項政策,都要適合人民的利益。”[4]中國共產黨的宗旨就是為人民服務,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第一代領導集體不畏艱難、不辭辛勞始終致力于完成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國家富強、人民幸福兩大歷史任務,始終注意處理好與人民的關系問題,不論在土地革命時期、抗日戰爭時期、解放戰爭時期,還是過渡時期、社會主義建設初期,始終解決好與人民密切相關的土地問題,始終傾聽人民的呼聲,做人民樂意做的事,最終取得人民群眾的擁護。以鄧小平為核心的第二代領導集體始終堅持從人民的利益出發,提出很多具有創造性主張。鄧小平強調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除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實現共同富裕。在改革中必須遵循兩大根本原則,一是以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為主體,一是共同富裕。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傾聽人民呼聲,順應人民愿望,進行改革,大力發展生產力,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第三代領導集體創造性提出“三個代表”思想,它明確指出中國共產黨始終代表要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緊緊依靠人民群眾,始終把體現人民群眾的意志和利益作為我們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堅持執政為民。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強調社會公平、正義、社會和諧是社會主義制度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本質屬性,我們要維護和實現社會公平。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繼承和發展堅持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的思想,提出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實施精準扶貧戰略,讓貧困地區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讓貧困地區的人民同樣擁有出彩的機會;完善公共服務體系,做到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養、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為此,黨和國家加強社會保障制度,建立養老制度和城鄉醫療保障制度,實施健康中國戰略,優先發展教育事業,推動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
【參考文獻】
[1]江澤民.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八十周年大會上的講話[J]. 求是(13):3-17.
[2]胡錦濤.紀念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3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J].求是,2008(24):3-16.
[3]毛澤東.毛澤東著作選讀(上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51.
[4]毛澤東. 毛澤東選集(第4卷) [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 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