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蕾
【摘 要】城鎮化一直是研究的熱點課題, 區域層面上的城鎮體系理論和實證探索也在不斷深化,空間分析方法和數字計量模型已成為重要的定量分析方法,新現象、新領域和新勢力成為研究中重要方面。從“科學問題”入手,特別是要關注“五化”背景下城市發展的空間性和區域性問題,有益于新國家地理學的理論創新。
【關鍵詞】城市地理學;城鎮化;中國;學科進展
一、引言
中國已進入城市時代,作為人居最集中的城市,其產生了深遠的社會經濟效應[1]。城市地理學獨立時間并不久遠,20世紀50年代,其研究范式才逐漸凸顯出來[2]。70年代后期,國內發展政策的轉向經濟中心建設,將城市置于區域社會經濟發展的關鍵地位,城市地理的研究才開始煥發生機[3]。80年代后,各大高校在城市地理學的基本理論和實踐領域有所拓展。21世紀后,中國城鎮化無論是總體規模還是發展速度均前所未有的,為中國乃至世界城市地理學的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4]。
二、中國城市地理學的最新研究進展
21世紀以來,城市地理學研究從理論到實證再回歸理論的循環,空間范圍不同尺度變換,基本遵循從大到小的范式,具體研究表現為:
(一)城鎮化研究是熱點課題
中國城鎮化研究起始于1980年, 研究的核心范疇始終圍繞城市功能和城鎮化這一熱點領域。國內學者開展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城鎮化研究。吳友仁探討了中國社會主義的城鎮化問題,由此揭開了國內城鎮化研究的序幕[5]。20世紀90年代后,城鎮化的研究研究內容包括鄉村城鎮化、城鎮化動力機制、郊區化等方面。2000年后的城鎮化研究則主要圍繞城市結構變化和城市管制問題展開,具體包括城鎮化格局、城鎮化過程以及動力機制研究研究等[6]。
(二)城鎮體系的相關研究不斷深入
20 世紀80年代開始結合城鎮體系規劃的編制實踐,形成了經典的3大結構:等級規模結構、職能結構和空間結構的分析范式;90年代,城市經濟區劃分、中心城市及不同層次城鎮體系、全球化下的城市體系研究和新技術方法的應用等成為熱點;2000年后,更多學者將注意力集中到了城市群、都市連綿區等研究單元,研究形成了城市體系規劃內容和工作的范式。
(三)總體研究與經濟建設互相協調
城市本身是一個“面”,其內部存在各要素的演變和組合問題[7]。從區域角度來看,城市也是一個“點”。縱觀近幾年國內城市地理學的相關研究成果,國內關于“點”的研究比重相對減少,而“面”的研究的比重相對增加;理論研究的比重相對減少,而實證研究的比重逐步上升,但總體研究與國家經濟建設相協調,研究的區域重點在東部沿海。
(四)定量分析成為主要的研究方法
根據所研究的內容,有針對性地的收集數據和相關資料,由此研究方法總體上呈現出了由定性分析向定量分析,并輔以定性和質性的分析轉變。隨計算機硬件設施的成熟、數據分析方法的普及,既包括上世紀八十年代即開始運用于實踐的相關分析、主成分分析、聚類分析、重力模型等簡單的計量,也有如分形、生態足跡、神經網絡及GIS/RS技術、城市建模等新的技術方法[8]。
(五)新現象、新領域和新勢力不斷涌現
近些年邀請國際學者,舉辦諸如“中日城鎮化專題研究”等學術論壇,立足國際視角,拓展研究領域的重要途徑,形成“學術共同體”,為關注城市及區域發展中的新現象、新領域提供了有力的支撐,促進國內城市地理學研究力量。此外,在國內經濟發展向好的背景下,推進新興城市地理學的研究基地,也有利于擴大學界的研究陣容和影響范圍[9]。
三、國內外研究進展比較
西方城市地理學的研究起源于二戰后英美的流域治理、區域規劃和社會管治等方面的實際需求,形成以定量分析為主的中心地研究、生態因子研究和空間行為研究,及后期多種定性研究。總體研究有明顯的文化轉向,且發展背景差異引起國內外在相同領域內的研究側重點有所不同。國內城市地理學的研究就與國家建設相結合,從理論到實踐,再到理論生產的良性循環。
國外領域包括城市形態與結構、全球及低碳城市等方面的研究,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互聯網、交通網絡的快速發展,全球化使城市作為經濟的主要中心和節點,經濟轉型、空間重組、網絡重構、功能提升成為發展的重要特征。國內研究領域集中于城市網絡、城市群、都市區、城市社會地理、城市歷史、文化及生態和環境等方面,80~90年代相關學者開展大量的跨區域、市、縣等不同空間尺度規劃實踐,總結和提升了城鎮體系的內涵與理論體系。與國外相比,在城鎮化和城市體系方面的研究已形成匹配中國國情的理論體系。
自1980年以來,定量分析越來越成為國內外相關研究中所采用的主要方法,主要包括統計分析、數學建模、空間分析和社會網絡分析等4類。
四、學科發展的趨勢及展望
(1)關注區域文化和生態保護已成為學科發展中重要趨勢。關注現實問題產生的機理機制一直是城市地理學學科發展的關鍵,近10余年,城市文化、城市環境等問題不斷出現,學科對于“文化”和“環境”的轉向初露端倪。國外城市地理學重視城市社會問題的研究,表現出明顯的社會化趨勢,許多城市地理學家,成了城市社會學家。
(2)重視不同空間尺度和視角的轉換,認知路徑呈現多元化。研究城市空間過程、現象及空間結構,傳統城市仍是重要的研究尺度,全球化與區域化的融合發展,既從更宏觀角度進行研究。立足國際視角,認知路徑呈現多元化趨勢。
(3)從“科學問題”入手,有益于新國家地理學的理論創新。重視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相結合,物質與非物質空間融合,特別是在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市場化和全球化背景下,關注城市發展的空間性和區域性問題,能為國家和地方的需求提供有效的智力服務。
【參考文獻】
[1] 方創琳,陳田,劉盛和.走進新時代的中國城市地理學:建所70周年城市地理與城市發展研究成果及展望[J].地理科學進展, 2011, 30(4):397-408.
[2] Brian J L Berry. Comparison Urbanization: Different Roads in Twentieth Century. Beijing: The Commercial Press,2008.
[3] 劉云剛.中國城市地理學研究的統計分析[J].地理科學進展,2011,30(6):681-690.
[4] 于濤方,呂拉昌,劉云剛,等.中國城市地理學研究進展與展望[J].地理科學進展,2011,30(12): 1488-1497.
[8] 王華,陳曉茜,祁信舒.試論數字城市地理空間框架在城市規劃中的應用[J].地理空間信息,2010,02:1-4.
[9] 呂拉昌,黃茹,韓麗,藤麗.新經濟背景下的城市地理學研究的新趨勢[J].經濟地理,2010,08:1288-1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