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17 年4 月30 日,我國滬深兩市共有3 049 家上市公司如期公布了其2016 年年度報告,其中,滬市1 181 家,深市1 868 家。本報告重點關注和研究了上市公司總體財務情況、部分具體會計準則的實施以及金融風險防范等方面。
在審計意見方面,3 049 家上市公司中,被出具“標準無保留意見”的有2 945 家,占比96.59%;被出具非標準無保留意見的有104 家,占比3.41%。其中:“保留意見”20 家,占比0.66%;“無法表示意見”10 家,占比0.33%;“帶強調事項段的無保留意見”74 家,占比2.42%,其中包括3 家鋼鐵行業企業(撫順特鋼、安泰集團、八一鋼鐵)以及1家煤炭行業企業(*ST 大有)。上市公司被出具非標準無保留意見的原因匯總見表1-1。
1.整體分析。2016 年,滬深兩市3 049 家上市公司實現營業收入、營業利潤和凈利潤分別為32.35 萬億元、3.58萬億元和2.96 萬億元。其中:金融行業企業共65 家(占比2.13%),實現營業收入、營業利潤和凈利潤分別為5.76 萬億元、1.95 萬億元和1.56 萬億元,占全部上市公司比例分別為17.79%、54.60%和52.68%;非金融行業企業共2 984 家(占比97.87%),實現營業收入、營業利潤和凈利潤分別為26.59萬億元、1.62 萬億元和1.40 萬億元,占全部上市公司比例分別為82.21%、45.40%和47.32%。經營成果的具體信息見表1-2。
2.變動分析。非金融行業中,鋼鐵行業和煤炭行業的經營情況均有所好轉。鋼鐵行業方面,和上年相比,鋼鐵行業32 家企業的收入總額略有上升,營業利潤和凈利潤總額均實現扭虧為盈,但是,行業內部個別企業的虧損情況仍然較為嚴重,拉低了行業整體水平,例如*ST 重鋼和華菱鋼鐵2016 年的凈虧損分別為46.86 億元和15.53 億元。煤炭行業方面,和上年相比,煤炭行業28 家企業的收入總額增加約10%,收入占比基本持平,營業利潤和凈利潤比上年均大幅提升,但是,安源煤業和*ST 大有虧損嚴重,凈虧損分別為21.43 億元和20.67 億元。具體情況見表1-3。
從動態來看,非金融行業的增長率均呈現顯著上升趨勢,各項增長率的變動值均為正。這表明,大多數非金融行業的增長趨勢顯著提升。其中,鋼鐵行業和煤炭行業的增長趨勢非常明顯,除銷售收入增長率以外的各項增長率變動值指標均高于400%,其中鋼鐵行業的凈利潤增長率變動值甚至超過800%,這主要是由于鋼鐵行業和煤炭行業的多家公司在2015 年的各項增長率指標以負值居多,且負值水平較高。具體情況見表1-4。

表1-1 上市公司被出具非標準無保留意見的原因匯總表(單位:家)

表1-2 2016年利潤表匯總 (金額單位:億元)

表1-3 鋼鐵和煤炭行業主要業績指標分析
相比之下,金融行業各項增長率的中位數均為負數,變動值的中位數也為負數,且負值較大,表明從數量上看,金融行業內50%的上市公司的增長率及其變動情況好于該指標,但其余50%的上市公司的情況甚至更差,說明這些公司在2016 年的業績出現了下滑,增長速度顯著放緩。
3.虧損情況分析。從行業來看,2016 年上市公司虧損比較嚴重的行業主要包括教育業、住宿和餐飲業、綜合業、采礦業等,行業內虧損企業數量達到兩成以上;從地區分布來看,2016 年西北地區的上市公司虧損最為嚴重,區域內虧損企業數量接近兩成,而華東地區虧損情況較輕,虧損公司比例在各地區中最低。
4.政府補助分析。與2015年相比,2016年政府補助的力度更大,覆蓋公司范圍更廣。在3 049 家上市公司中,2 943家公司計入當年非經常性損益的政府補助金額為1 247.97億元,比上年增加2.62%;平均每家公司為4 240.47 萬元,比上年增加2.41%。具體情況見表1-5。
政府補助在不同行業之間也存在顯著差異。金融行業計入當年非經常性損益的政府補助金額和增長幅度均遠高于非金融行業公司:金融行業補助多為企業收到的各類扶持基金,總額比上年增加了94.74%,平均每家公司為1.16億元,比上年增加了98.80%;非金融行業計入非經常性損益的政府補助總額和平均值,比上年分別增加0.40%和0.16%,平均每家公司為4 117.87 萬元。
在非金融行業內部,鋼鐵和煤炭行業上市公司均有計入非經常性損益的政府補助,但補助水平較上年均有大幅度下降;采礦業計入非經常性損益的政府補助總額和均值分別為139.14 億元和1.88 億元,在非金融行業排名中占據首位,此外,汽車制造、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以及鐵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運輸設備制造業的上市公司計入非經常性損益的政府補助的均值都較高。表1-6 列示了非金融行業中計入非經常性損益的政府補助最多的前五大行業。
1.整體分析。2016 年,滬深兩市3 049 上市公司資產、負債和股東權益合計分別為201.87 萬億元、170.87 萬億元和31.00 萬億元。其中:金融行業企業共65 家(占比2.13%),資產、負債和股東權益合計分別為154.56 萬億元、142.30萬億元和12.26 萬億元,占全部上市公司的比例為76.56%、83.28%和39.55%;非金融行業公司2 984 家(占比97.87%),資產、負債和股東權益合計分別為47.31 萬億元、28.57 萬億元和18.74 萬億元,占全部上市公司的比例為23.44%、16.72%和60.45%。具體分析見表1-7。

表1-4 經營成果變動分析表

表1-5 計入非經常性損益的政府補助情況分析表
2. 變動分析。從總額變動來看,鋼鐵和煤炭行業的資產、負債以及所有者權益總額均比上年增加,同時,資產負債率略有下降。具體情況見表1-8。
2016 年上市公司的財務狀況變動(中位數)分析見表1-9。從非金融行業整體來看,在總資產方面,增長速度較為平穩,中位數為11.25%,資產增長率變動值的中位數為0.89%,增速略有提升,表明超過半數企業的資產增長率高于上年,呈現上升趨勢;在債務增長率方面,中位數為10.61%,變動值的中位數也為0.10%,表明非金融行業負債水平仍然在增加,并且增速略有提升;在資產負債率方面,中位數為39.48%,變動值的中位數為-0.32%,表明超過50%的非金融行業企業的資產負債率呈現輕微下降趨勢;在權益變動方面,增長率中位數為8.28%,變動值的中位數為0.41%,總體呈現增長趨勢;在固定資產擴張率方面,中位數為2.66%,變動值的中位數為-1.04%,表明固定資產有小幅擴張,但趨勢有所放緩。

表1-6 非金融行業政府補助行業分析表

表1-7 2016年匯總資產負債情況摘要 (金額單位:億元)

表1-8 鋼鐵和煤炭行業主要財務狀況指標分析
在非金融行業內部,鋼鐵行業和煤炭行業是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點領域,年報分析顯示,鋼鐵行業的資產增長率與權益增長率均為正,資產負債率為68.97%,比非金融行業總體水平高出較多,但其資產負債率變動值的中位數為-0.41%,呈現輕微的下降趨勢,鋼鐵行業固定資產擴張率為-0.73%,其變動值中位數為-4.38%,表明鋼鐵產業產能停止擴張,并且有所下降。煤炭行業在2016 年的資產增長率中位數為2.18%,變動值的中位數為-2.71%,表明煤炭行業的資產規模有所提升,但提升的速度下降;權益增長率中位數為3.03%,變動值中位數為4.58%;債務增長率中位數為2.46%,變動值中位數為-13.26%,表明煤炭行業負債水平雖然略有提升,但是增速在下降;資產負債率為58.79%,變動值為-0.74%,這表明大部分煤炭行業企業的負債率呈現輕微下降趨勢;煤炭行業固定資產擴張率為-0.53%,變動值為-0.96%,表明固定資產停止擴張且略有下降。
金融行業總資產增長率為10.16%,略低于非金融行業,從動態來看,金融行業總資產增長率變動值的中位數為-8.30%,這是因為在金融行業的65 家公司中,有47 家公司總資產增長率變動值為負數,表明金融行業資產的增速大幅度下降。
1.整體分析。2016 年,滬深兩市3 049 家上市公司現金流量合計6 012.81 億元。其中:金融行業公司共65 家(占比2.13%),現金流量合計為-4 031.82 億元、占比-67.05%;非金融行業公司 2 984 家(占比97.87%),現金流量合計為10 044.63 億元、占比167.05%。具體分析見表1-10:

表1-9 2016年財務狀況變動表(中位數)

表1-10 2016年匯總現金流量情況摘要 (金額單位:億元)

表1-11 2016年企業現金流量分析表(中位數)
2.變動分析。表1-11 列示了上市公司現金流量的變動情況。從增長率來看,一是在經營活動現金凈流量增長率方面,金融行業下降幅度較大,而非金融行業則呈現上升趨勢,其中,鋼鐵行業下降了5.85%,煤炭行業上升幅度較大,為201.17%,這是因為在2016 年,煤炭行業整體的經營活動現金凈流量增長率較高,在28 家煤炭行業上市公司中,有19 家的增長率達到100%以上。二是在投資活動現金凈流量增長率方面,金融行業處于正增長,而非金融行業則處于負增長,其中鋼鐵行業和煤炭行業投資活動現金流量雖仍以流出為主,但多家公司投資活動的現金流出程度同比已呈現下降的趨勢。三是在籌資活動現金凈流量增長率方面,金融行業現金凈流量處于負增長,非金融行業處于正增長,但非金融行業內部,鋼鐵行業和煤炭行業均處于負增長且降幅相對較大,說明金融行業籌資活動現金凈流量以現金凈流入為主,整體的現金凈流入減少,現金凈流出增加,融資難度增加,而非金融行業在籌資方面的壓力較小,企業融資的自由度相對較大,鋼鐵行業和煤炭行業籌資活動現金凈流量大幅下降主要是由于改變融資方式、直接融資量減少以及兌付公司債券等原因導致現金流出量大幅增加所致。
從增長率變動情況來看,與2015年相比,金融行業和非金融行業的投資活動現金凈流量增長率都呈現出上升趨勢,經營活動和籌資活動現金凈流量的增長率均有所減少,金融行業的減少幅度較大。2016 年,縱觀整個金融行業的65家上市公司,現金凈流量變動幅度都比較大,且不乏極端值的影響。
在非金融行業內部,鋼鐵行業的經營活動和投資活動現金凈流量增長率都有所上升,而籌資活動現金凈流量增長率則大幅下降,為-106.99%;煤炭行業的經營活動現金凈流量增長率上升幅度較高,投資活動現金凈流量增長率也有所上升,而籌資活動現金凈流量增長率下降且下降幅度較大,為-133.84%。

表1-12 2016年企業盈利—現金流量分析表(中位數)
3.盈利—現金流量分析。盈利—現金流量比率是評價企業盈利能力質量的主要指標,反映了經營活動現金凈流量與當期業績指標的差異程度,即當期實現的經營業績有多少是有現金流量保證的。
從金融行業和非金融行業的對比情況來看,非金融行業的盈利質量較高,無論凈利潤現金凈含量、營業收入現金凈含量,還是營業利潤現金凈含量,非金融行業都比金融行業要高,金融行業的各項指標均為負數。在非金融行業中,鋼鐵行業和煤炭行業的凈利潤現金凈含量及營業利潤現金凈含量的中位數都遠遠高于非金融行業整體水平,在營業收入現金凈含量指標上,鋼鐵行業低于非金融行業整體水平,而煤炭行業則高于非金融行業整體水平。具體情況見表1-12。
1. 會計政策變更。2016 年,有494 家上市公司進行了會計政策變更,占上市公司總量的16.20%。其中,有427 家上市公司(占比86.44%)由于法律、行政法規或者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等要求進行會計政策變更,有59 家上市公司(占比11.94%)進行自主會計政策變更,另有8 家上市公司(占比1.62%)既有由于法規等要求的會計政策變更,也有自主會計政策變更。會計政策變更涉及的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詳見表2-1。
在法規等要求的會計政策變更方面,為配合營業稅改增值稅的全面推行,財政部于2016年12月3日發布了《財政部關于印發〈增值稅會計處理規定〉的通知》,對于增值稅的會計處理進行了明確規范,該規定的影響范圍很廣,對財務報表的影響主要涉及部分資產、負債、損益項目的重分類調整,但是并不要求調整比較報表。年報分析發現,430 家上市公司因此進行了相應的會計政策變更,其余公司未特別披露該項會計政策變更。此外,《商品期貨套期業務會計處理暫行規定》自2016 年1 月1 日起施行,4 家上市公司相應進行會計政策變更。然而,年報分析發現,財政部于2015 年11 月發布《企業會計準則解釋第7 號》(以下簡稱解釋7 號),明確要求“除特別注明外,其他問題的會計處理規定適用于2015 年年度及以后期間的財務報告”,個別上市公司(如興業科技,002674)在2016 年才依據解釋7 號進行會計政策變更,且未披露原因,值得關注。
在自主會計政策變更方面,主要有兩種情況,一是17家上市公司對于投資性房地產的后續計量模式由成本模式轉為公允價值模式,理由是采用公允價值模式對投資性房地產進行后續計量,可以更加真實客觀地反映公司價值,并且有助于廣大投資者更全面地了解企業經營和資產情況,能夠更加公允、恰當地反映公司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大多數上市公司在此項會計政策變更當年增加了凈利潤和所有者權益。二是部分上市公司對于應收賬款確認標準、存貨計價方法、研發費用的會計處理、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的后續計量模式等相關會計政策進行了變更。后者中,部分上市公司對于會計政策變更的認定值得商榷。
在披露方面,年報分析發現,部分上市公司存在對于與會計政策變更有關的信息披露不夠充分、不夠規范的情況,有待加強監管。
2.會計估計變更。2016 年,有192 家上市公司進行了會計估計變更,占上市公司總量的6.30%,幾乎每個行業都有企業進行會計估計變更,但是分布不均,具體情況見表2-2。

表2-1 會計政策變更的類型

表2-2 2016 年會計估計變更行業分布情況

表2-3 會計估計變更涉及的內容
會計估計變更的內容主要涉及以下幾個方面,具體情況見表2-3。
會計估計變更對企業當期利潤情況的影響見表2-4。根據該表,絕大部分的會計估計變更對于企業當期利潤都會產生影響。年報分析發現,當上市公司的固定資產的折舊方法、預計可使用年限或預計凈殘值、應收款項的壞賬準備等會計估計發生變化時,會對企業當期利潤產生很大的影響。其中,對于大型機械設備依賴度很高的企業,其固定資產折舊方法、預計可使用年限或預計凈殘值的估計發生變化,往往會對其當期業績造成很大影響;對于往來賬款比較復雜、規模比較龐大的企業,其應收款項壞賬準備的估計發生變化,也會對其當期利潤產生很大影響。因此,在進行會計估計變更時,也不乏企業有進行盈余管理的動機。
值得注意的是,超過20%的上市公司未按照相關企業會計準則的要求披露會計估計變更的影響,有些公司對于會計估計變更的原因披露得不夠具體和明確,說明上市公司在此方面的工作有待改進和加強。

表2-4 樣本公司會計估計變更對2016 年利潤的影響
1.整體情況分析。2014至2016年,上市公司計提的資產減值損失金額逐年增加,增速有所下降,對利潤的消極影響逐年降低。2016 年,除9 家上市公司之外,其余上市公司均確認了資產減值損失,合計金額為1.11 萬億元,比上年增加15.29%。從行業分布來看,金融業、制造業(包括鋼鐵、通信電子設備制造、通用及專用設備制造以及有色金屬冶煉等)和采礦業(包括煤炭)上市公司確認的減值損失金額較大,占資產減值損失總額的比例分別為76.43%、11.54%以及5.07%,合計為93.04%,說明當前經濟下行的宏觀形勢給很多行業都帶來了沖擊,特別是一些與宏觀經濟關聯度較高的行業,例如,煤炭行業計提的資產減值損失大幅增加,從2015 年的964 230.73 萬元增長至2016 年的1 236 496.43 萬元,主要為固定資產減值準備增加所致,鋼鐵行業雖然2016年資產減值損失金額比2015 年有所下降,但其計提資產減值損失的項目主要為存貨跌價準備,占比為36.34%,說明經濟下行的宏觀形勢仍然對鋼鐵行業有一定的影響。與此同時,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的信貸資產質量風險上升,不良貸款的比例升高,也導致其計提的貸款損失準備相應增加。
(1)金融業資產減值情況分析。2014 至2016 年金融業上市公司資產減值損失和凈利潤的金額以及資產減值損失占凈利潤比重的變化趨勢見圖2-1 所示。

圖2-1 2014-2016 年金融業資產減值損失與凈利潤之比圖
2016 年,金融業計入當年損益的資產減值損失金額主要集中在銀行,其中,建設銀行、中國銀行、工商銀行、農業銀行、招商銀行、中信銀行、興業銀行和浦發銀行的資產減值損失金額分別為932.04億元、890.72億元、878.94億元、864.46 億元、661.59 億元、522.88 億元、512.76 億元和491.04億元,合計占2016 年金融業上市公司資產減值損失總額的比例接近70%,說明金融業計提減值損失的金額較大,且集中度較高。年報分析發現,資產減值損失的主要項目為發放的貸款和墊款減值損失,投資類的減值損失占比非常小。
(2)制造業資產減值情況分析。2016 年,制造業計提資產減值損失的企業主要集中在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專用設備制造、汽車制造、通用設備制造、鋼鐵、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以及鐵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運輸設備制造等行業,占比超過了60%。對鋼鐵以及鐵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運輸設備制造行業的資產減值情況具體分析如下:
鋼鐵行業方面。2014 至2016 年鋼鐵行業上市公司資產減值損失和凈利潤的金額以及資產減值損失占凈利潤比重的變化趨勢見圖2-2。

圖2-2 2014-2016 年鋼鐵行業資產減值損失與凈利潤變化圖
繼2015 年資產減值損失大幅增加之后,鋼鐵行業2016年的資產減值損失有所減少,凈利潤由負轉正,說明雖然在“去產能、去庫存”背景下鋼鐵行業受到較大的沖擊,但其自我修復能力是極強的,僅在短短一年內就扭虧為盈。2016年鋼鐵行業的資產減值損失主要集中在太鋼不銹、鞍鋼股份、馬鋼股份、寶鋼股份、*ST 重鋼、山東鋼鐵、首鋼股份、*ST 華菱、五礦資本等9 家企業,占行業資產減值損失總額的77.68%,當年計提資產減值損失的資產主要集中在存貨和應收款項。
鐵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運輸設備制造業方面。2014 至2016 年鐵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運輸設備制造業上市公司資產減值損失和凈利潤的金額以及資產減值損失占凈利潤比重的變化趨勢見圖2-3。

圖2-3 2014-2016 年鐵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運輸設備制造業資產減值損失與凈利潤變化圖
與2014 年相比,2015 年鐵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運輸設備制造業的資產減值損失占凈利潤比重迅速上升,由37.32%上升至87.96%,上升幅度較大;而在2016 年,資產減值損失有所減少,且凈利潤急速上升,資產減值損失占凈利潤的比重也顯著下降。
2016 年該行業的資產減值損失主要集中在中國船舶、中國中車和中國重工3 家上市公司,占行業比例分別為45.20%、28.28%和9.69%,合計占比83.17%。計提資產減值損失的資產主要為應收款項和存貨,減值的主要原因主要包括:一是目前船舶市場持續低迷,船舶訂單價格一直在低谷徘徊,售價不能完全覆蓋船舶建造成本,存在虧損合同(中國船舶、中國重工)。二是受船舶配套及裝備制造行業深度調整影響,手持有效訂單不足,同時鋼材料價格大幅下跌,短期內無生產需求的原材料減值(中國重工)等。
(3)采礦業資產減值情況分析。2014 至2016 年采礦業上市公司資產減值損失和凈利潤的金額以及資產減值損失占凈利潤比重的變化趨勢見圖2-4。

圖2-4 2014-2016 年采礦業資產減值損失與凈利潤之比圖
2016 年采礦業上市公司的資產減值損失主要集中在中國石化、中國石油、中國神華和中海油服4 家上市公司,合計占全行業總額的比例為72.98%,計提情況見表2-5。各公司計提資產減值損失的原因如下:
中國石化2016 年計提的資產減值損失占凈利潤的比例為28.86%,主要為固定資產和在建工程的減值損失,金額分別為149.21億元和14.86億元,占比分別為87.38%和8.70%,減值的主要原因是由勘探及開發分部的部分油田鉆探不成功及過高的生產及開發成本和化工分部的個別生產裝置關停導致。
中國石油2016 年計提的資產減值損失占凈利潤的比例為43.71%,主要為固定資產及油氣資源資產、存貨和在建工程減值損失,金額分別為62.84 億元、26.34 億元和21.86 億元,占比分別為48.87%,20.49%和17.00%,減值的主要是由于生產運營成本較高和低油價等原因共同導致。
中海油服2016 年計提的資產減值損失為82.73 億元,其凈虧損為114.59 億元,資產減值損失占凈利潤的比例為-72.19%,可見資產減值損失對公司虧損的影響很大。中海油服的資產減值損失主要集中在固定資產和商譽的減值損失,金額分別為36.88 億元和34.55 億元,占比分別為44.59%和41.77%,減值的主要原因是全球油田服務行業持續低迷。
中國神華2016 年計提的資產減值損失為28.07 億元,占凈利潤的比例為9.50%,主要為固定資產減值損失和存貨跌價損失,金額分別為17.25 億元和5.51 億元,占比分別為61.45%和19.63%,減值的主要原因是受煤炭行業不景氣、發電機組升級改造等因素影響。
2014 年,《企業會計準則第2 號——長期股權投資》(以下簡稱長期股權投資準則)修訂之后,對于企業持有的對被投資單位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響,并在活躍市場中沒有報價、公允價值不能可靠計量的權益性投資(以下簡稱三無長投)的會計處理,不再適用長期股權投資準則,而是適用金融工具準則,實務中通常將其作為可供出售金融資產進行處理。
多家上市公司都依據長期股權投資準則對于上述權益性投資進行了重分類調整,抽取 115 家公司進行分析,對于重分類至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的權益投資,有110 家公司仍然采用成本計量,占比為95.65%;1家公司采用公允價值計量,1 家公司部分采用成本計量,部分改用公允價值計量;其余則未明確披露。上市公司主要依據被投資企業是否上市確定相關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的計量模式。采用成本計量的主要原因是被投資公司為非上市公司,企業無法獲取這些權益性投資的公允價值或獲取難度較大;改按公允價值計量的權益性投資中多數被投資公司是上市公司,其在活躍市場中有報價,公允價值能夠可靠計量。值得注意的是,如果被投資公司在此之前已經上市,即使按照修訂前的長期股權投資準則和金融工具準則,此類權益性投資也應當作為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并采用公允價值計量,企業在以前年度如果將其作為以成本計量的長期股權投資,不符合準則要求,會導致高估或低估企業的資產和股東權益。因此,對于這類權益性投資的調整并非屬于因長期股權投資準則修訂而導致的會計政策變更,而應當屬于前期差錯更正。
截至2016 年12 月31 日,上述權益投資中,除部分被處置或因被投資公司上市等原因轉為以公允價值計量之外,大部分仍然保留成本計量模式。根據現行的金融工具準則,可供出售金融資產應當按照公允價值計量,但是對于在活躍市場中沒有報價且公允價值不能可靠計量的權益工具,應當按照成本計量。實務中,上市公司持有的該類權益性投資很多都是非上市股權投資,這些投資沒有活躍市場報價,其公允價值合理估計數的變動區間較大,且各種用于確定公允價值估計數的概率不能合理地確定,因此上市公司通常認為其公允價值不能可靠計量,因而按照成本計量。隨著金融工具準則的修訂,可供出售權益工具須按照公允價值計量,只有在有限的情況下,成本才可能被認為是代表公允價值的最佳估計。屆時,如何確定這些股權投資的公允價值,以滿足金融工具準則的計量要求,對于持有該類股權投資的上市公司而言可能會是一個挑戰。

表2-5 中國石化等4 家公司資產減值情況表
2014 年修訂后的《企業會計準則第9 號——職工薪酬》準則首次對設定受益計劃的會計處理進行規范。2016 年,存在設定受益計劃的上市公司共有160 家,占上市公司總數的5.25%,其中部分上市公司僅子公司(大部分為海外子公司)存在設定受益計劃。具體行業分布情況見表2-6。
相對于其他行業而言,涉及設定受益計劃的金融業上市公司的執行時間較早、確認及計量金額較大、信息披露較為完全。以建設銀行、中信銀行、交通銀行、招商銀行、平安銀行、光大銀行、江陰銀行、海通證券和西南證券為例進行分析,除江陰銀行外,其他企業的設定受益計劃凈負債占應付職工薪酬總額的比例均不高,占負債總額的比例更低;此外,設定受益計劃下的服務成本和利息費用等均計入損益,精算損益則計入未來不能重分類計入損益的其他綜合收益,計入損益和其他綜合收益的金額占人工成本和其他綜合收益總額的比例也較低。可以看出,設定受益計劃對于上述企業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均沒有重大影響。但是,上市公司對于設定受益計劃的相關信息披露還有待加強和完善。
2016 年,擁有以公允價值計量的資產或負債的上市公司有2 618 家,占比85.86%。上市公司持有的以公允價值計量的資產或者負債通常包括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當期損益的金融資產和負債、可供出售金融資產、投資性房地產等。這些資產或負債以公允價值計量,公允價值變動計入當期損益或其他綜合收益,因此,公允價值發生波動,對于企業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等均會產生影響。
《企業會計準則第39 號——公允價值計量》(以下簡稱公允價值計量準則)對于如何計量公允價值以及公允價值信息的披露要求進行了規范。通過對選取的176 家持有上述資產和負債且金額較大的上市公司的年報進行分析,總體來看,公允價值計量準則使企業確定公允價值的依據更加科學規范,并且要求企業對以公允價值計量的資產和負債進行更加全面的披露。
年報分析發現,部分樣本公司在披露過程中存在著披露不完善的情況,例如大部分樣本公司按照準則要求披露了公允價值的三個層次,但是部分公司對于通過估值技術確定的披露卻嚴重不足,只是進行簡單的文字說明,估值技術相關的假設,模型等并未予說明等;另有極少數樣本公司存在較為嚴重的披露問題,甚至是披露錯誤,值得進一步關注。
此外,公允價值模式相對于成本模式來說,其計量過程更為復雜,工作量較大而且專業性較強,但是,對于受市場波動影響較大的資產而言,采用公允價值計量可能能夠提供更加相關、可靠的財務信息。以投資性房地產為例,目前越來越多的企業在滿足條件的情況下,變更其會計政策,對投資性房地產采用公允價值計量,這一方面說明公允價值的接受度逐漸提高,企業希望其財務信息能夠更加客觀地體現企業資產的價值;另一方面,采用公允價值計量,無論是在公允價值的確定還是信息披露方面,都為企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表2-6 2016 年上市公司設定受益計劃總體情況表
截至2016 年末,我國滬深兩市金融類上市公司包括銀行24 家、保險公司6 家以及從事其他多元金融業務的公司35 家。金融類上市公司2016 年的盈利能力、金融資產減值情況和風險指標分析如下。
1.盈利能力分析。盈利能力可以從側面反映企業獲取現金流量的能力,對于金融行業來說,更與資金安全程度和企業健康發展密切相關。和上年相比,金融行業在2016 年的盈利能力出現下降。
(1) 銀行業盈利能力分析。通過對16家上市銀行(包括工商銀行、建設銀行、中國銀行、農業銀行、交通銀行、招商銀行、中信銀行、民生銀行、浦發銀行、光大銀行、平安銀行、華夏銀行、興業銀行、北京銀行、南京銀行和寧波銀行)的年報進行分析,這些銀行的凈利潤及其變化見表3-1。大部分國有商業銀行和全國性股份制銀行2016 年的凈利潤增長率雖然較2015 年有所增加,但遠低于保持較高增長態勢的地方性商業銀行。
在對銀行業利息凈收入和中間業務收入(主要包括手續費和傭金收入)兩大因素分析發現,在利息凈收入方面,除個別銀行外,2016 年各商業銀行利息凈收入均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降,特別是5 家國有銀行,利息凈收入出現了6%至9%之間的負增長,且利息凈收入普遍低于其凈利潤的增速。銀行傳統的利息凈收入逐漸下降是造成凈利潤增速放緩的主要影響因素之一;在中間業務方面,盡管大多數上市銀行2016 年中間業務收入與凈利潤的增長趨勢趨同,且全國性股份制銀行和地方性銀行中間業務收入增長速度遠超凈利潤增速,但和2015 年相比,各銀行2016 年中間業務收入增長率仍然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降,因此,在銀行業逐漸拓展中間業務的過程中,中間業務收入也會逐漸回歸于一個穩定小幅的增長態勢,中間業務收入緩慢增長,對銀行業整體的業務收入貢獻度也逐漸減弱。
(2) 保險公司盈利能力分析。A 股上市的保險公司主要為中國平安、中國人壽、中國太保和新華保險,這四大公司2016 年的凈利潤增長率較2015 年都有大幅下降,而且除中國平安外,其他3 家保險公司在2016 年都出現了大幅度的負增長,具體情況見表3-2。
在我國資本市場利率持續下行、保險業務規模快速增長的形勢下,保險公司面臨著一定的利差收窄、利潤下降的壓力,造成保險公司盈利能力增速放緩甚至出現下降的情況。因此,保險公司需要有效應對低利率環境給保險行業經營管理所帶來的利差損壓力,以扭轉其盈利放緩或者下降的局面。
(3) 多元金融行業盈利能力分析。多元金融行業為主要從事類金融活動和金融衍生品交易的行業。以25 家上市證券公司為例,2016 年凈利潤為780.77 億元人民幣,較上年減少687.56 億元,降幅為46.83%,與2015 年133.01%的凈利潤增長率相比,出現了大幅度的下降。證券公司業績和我國股市行情息息相關,2015 年證券行業整體業績較好,主要受益于2015 年中國股市上半年的上漲行情。從2015 年凈利潤的急速增長到2016 年凈利潤的急速下降,表明我國證券行業的收入中手續費和傭金凈收入占比較高。

表3-1 上市銀行凈利潤變動情況表

表3-2 四大保險公司凈利潤增長情況表

表3-3 上市金融企業資產減值損失情況表 (金額單位:億元)
2.資產減值情況分析。如表3-3 所示,2016 年我國65家上市金融企業共確認資產減值損失8 484.90 億元,比上年增加了1 271.87 億元,增幅為17.63%。分行業來看,銀行、保險公司和多元金融公司的減值損失分別為7 850.08 億元、555.32 億元和79.50 億元,占比分別為92.52%、6.54%和0.94%。65家上市金融企業2016年資產減值損失對利潤總額的影響程度為43.05%,比上年增加8.97%。
其中,銀行2016 年的資產減值損失增幅為16.73%,中、農、工、建、交5 家國有銀行確認的資產減值損失合計金額為3 868.28 億元,占銀行業和金融業上市公司的比例分別為49.28%和45.59%;保險公司的資產減值損失增幅為36.71%。
從發生減值的資產類別來看,金融行業的資產減值主要來自于銀行的貸款減值損失,24 家上市銀行2016 年確認的貸款減值損失金額合計為1 728.35 億元,比上年增加了343.10 億元,增幅為24.77%,占上市銀行和金融行業資產減值損失的比例分別為22.02%和20.37%,上市商業銀行確認的貸款減值損失對其2016 年業績產生了一定的負面影響。除此之外,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和持有至到期投資的減值損失金額同比均有所增長。
3.風險指標分析。鑒于銀行是金融安全的最后一道屏障,以下以24 家上市銀行為例,參考銀監會2005 年頒布的《商業銀行風險監管核心指標》,圍繞商業銀行風險監管核心指標進行分析。
(1) 風險管理水平。在流動性風險方面,根據銀監會的規定,商業銀行的人民幣流動性比例不得低于25%,外幣流動性比例不得低于60%。如圖3-1 所示,選取部分上市銀行進行分析,其2016 年的人民幣流動性比例都超過銀監會25%的最低值要求,說明其人民幣流動性較充足而且穩定,流動性風險較小,2016 年該指標平均值為48.37%,比上年上升1.82%;然而,部分銀行的外幣流動性比例存在不同程度下降,2016 年該指標平均值為74.2%,比上年下降15.38%,建設銀行和中國銀行2016 年指標都低于警戒值60%,反映出外幣流動的波動性較大,流動性風險爆發的概率較大,詳見圖3-2。

圖3-1 部分上市商業銀行流動性比例分析(人民幣)(%)

圖3-2 部分上市商業銀行流動性比例(外幣)(%)
在信用風險方面,一是不良貸款比例,該比例是評價銀行信貸資產安全狀況的重要指標之一,2016 年各上市銀行該指標均低于銀監會規定的5%的紅線,平均值為1.58%,但比上年上升6.19%,值得關注。二是單一最大客戶貸款比例,該比例反映銀行信貸資產的集中程度,2016 年各上市商業銀行該指標均未超過銀監會規定的10%的警戒線,平均值為3.58%,比上年下降1.62%,說明單一客戶風險集中度降低。三是最大十家客戶貸款比例,該比例同樣反映銀行信貸資產的集中程度,2016 年各上市商業銀行該指標均未超過銀監會規定的50%的警戒線,平均值為19.73%,但比上年上升8.93%,說明大客戶的依賴程度雖然有所升高,但是風險仍在可控范圍之內。
(2) 風險抵補。風險抵補能力是商業銀行彌補風險損失的能力,主要從盈利能力、準備金充足程度和資本充足程度三個方面來衡量。
在盈利能力方面,自身盈利能力越強,商業銀行抵御風險的能力就越強,24 家上市銀行的成本收入比、資產利潤率、資本利潤率見表3-4。
由上表可知,絕大部分銀行的盈利指標符合銀監會的要求,2016 年成本收入比平均值為29.22%,同比增長1.44%;資產利潤率平均值為0.92%,同比下降10.84%;資本利潤率均值為13.68%,同比下降11.67%。然而,值得關注的是,2016 年24 家上市商業銀行中有8 家銀行成本收入比超過或接近35%的警戒線,8 家銀行資本利潤率接近或低于11%的警戒線,資產利潤率普遍偏低。整體上來說,2016 年24 家上市商業銀行盈利能力下降。各大上市商業銀行需要通過不斷改善經營管理,降低營業成本,充分利用資本金等措施來提高經營效率,增加盈利能力。
在貸款損失準備充足率方面,為彌補貸款可能產生的損失而計提的各項準備金是商業銀行抵御風險的屏障。各上市銀行在2016 年的貸款損失準備充足率平均值為409.17%,雖然比上年下降4.35%,但是仍遠超過銀監會規定的最低水平100%。雖然準備金可以抵御風險,但是過高的貸款損失準備充足率會影響銀行資金的使用效率,進而影響銀行的盈利能力和競爭力。
在資本充足程度方面,24 家上市商業銀行2016 年的資本充足率和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分別超過銀監會8%和5%的最低要求,平均值分別為12.83%和10.17%,與上年基本持平,說明具備較充足的抵御風險的能力。較高的資本充足率和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為銀行增強抵御風險的能力提供保障,但是從成本的角度來看,商業銀行較高的資本充足率和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意味著貸款自由度受到限制,利潤空間進一步壓縮,從收益的角度而言,過高的資本充足率和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對提高商業銀行經營能力未必有利。

表3-4 上市銀行成本收入比、資產利潤率、資本利潤率對比表

表3-5 發債公司總體情況統計表
1.公司發債情況概述。與2015 年相比,2016 年發債公司數量及應付債券(長期債券)總額都有所增加。2016 年,3 049 家上市公司中,有641 家公司存在應付債券,比上年增加了6.83%;應付債券總額為9.81 萬億元,比上年增加了43.38%;不過,發債公司數量占上市公司數量的比例略有下降,變動比率為0.94%。具體情況見表3-5。
由上表可見,不同行業之間的公司發債情況存在差異,金融行業發債公司的比例與應付債券總額均遠遠高于非金融行業。金融行業2016 年的應付債券總額為7.65 萬億元,比2015 年增加了48.27%,發債公司比例為87.69%,比2015年下降了4.68%;非金融業在2016 年的應付債券總額為2.16萬億元,比2015 年增加了28.35%,發債公司比例為19.57%,比2015 年下降了1.90%。
在非金融行業內部,2016 年,鋼鐵行業的32 家上市公司中存在應付債券的公司數量比2015 年下降了11.76%,比例下降了8.41%,但應付債券總額比2015 年有所提升,增加了3.92%;煤炭行業在2016 年的發債公司數量、發債公司比例與應付債券總額較2015 年都有所下降,且下降幅度均超過10%。

表3-6 非金融行業發債情況行業分析表
2.行業分析。表3-6 列示了非金融行業上市公司發行債券的行業對比情況。2016 年,非金融行業應付債券總額最高的房地產業,其總額為5 289.49 億元,130 家房地產上市公司中的78 家存在應付債券,比例為60.00%;除房地產業以外,采礦業、建筑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以及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的應付債券總額也較高,均為千億元以上,發債公司比例分別為40.79%、32.22%、44.94%及41.67%。
3.地區分析。表3-7 列示了上市公司發行債券的地區對比情況。2016 年,發債總額最高的是北京,應付債券總額為4.20 萬億元,282 家上市公司中有97 家發債公司,比例為34.40%;其他發債量較高的地區依次為上海、廣東及福建,應付債券總額分別為1.69 萬億元、1.40 萬億元及0.82 萬億元,發債公司比例均為20%以上。

表3-7 發債情況地區分析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