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警水電第一總隊 糯扎渡工程項目部,云南 普洱 665625)
某水電站工程屬大(1)型 Ⅰ 等工程,主要水工建筑物為一級建筑物,是一座以發電為主,兼有防洪、灌溉、養殖和旅游等綜合利用效益的巨型水利水電工程。電站裝機容量5 850 MW,采用左岸地下式發電廠房,共安裝9臺650 MW水輪發電機組。大壩為直心墻堆石壩,最大壩高261.5 m,壩頂軸線長627.87 m,水庫庫容237.03億m3,校核洪水下泄流量為37 532 m3/s,設計洪水(P=0.1%)下泄流量為27 418 m3/s,最大泄洪功率達66 940 MW,居國內同類壩型之首。樞紐泄洪建筑物由左岸開敞式溢洪道、左岸泄洪隧洞、右岸泄洪隧洞組成。
右岸泄洪隧洞長1 077 m,由進口有壓洞段、檢修閘門井段、工作閘門井段、無壓洞段及挑流鼻坎段組成。進口底板高程為695.00 m,有壓洞段為圓型斷面,襯砌后直徑12.0 m,長543.449 m;無壓洞段長385.983 m,標準段為城門洞型,襯砌后斷面尺寸為12.0 m×16.5 m(寬×高)。最大泄量3 313 m3/s,工作閘門最高運行水頭達120 m,閘孔布置為2孔,孔口尺寸5.0 m×8.5 m,閘孔處最大流速39 m/s,出口采用挑流消能。
右岸泄洪洞從2012年4月18日開始過流泄洪,運行總時間近7個月,約4 000 h,期間閘門經過局部開啟和全開全閉多次運行操作。由于庫區水位高,泄洪流量大,水流沖擊力強,在2015年4月檢修時發現,檢修閘門井后漸變段左孔頂拱混凝土沖毀受損,混凝土保護層崩落且滲水,對電站樞紐工程正常運行造成了影響,需進行爆破拆除。
拆除區域斷面見圖1。

圖1 拆除區域斷面
拆除的受損混凝土距離檢修閘門僅7.45 m,水電站已經下閘蓄水發電,檢修閘門承受到約80 m的工作水頭壓力。通過分析拆除目標體,拆除面臨如下難題:
(1)拆除體已經下墜,本身處于失穩狀態;
(2)拆除體上下有兩層鋼筋,會嚴重影響鉆孔施工;
(3)拆除體兩層鋼筋之間的砂漿混凝土,經過下墜的剪切變形,后期又經過灌漿加固,但加固情況難以準確估量,存在很大的不確定因素;
(4)拆除爆破需要保證閘門的安全;
(5)拆除爆破不能對周邊的混凝土永久結構造成損壞;
(6)作為應急搶險工程,要求工期盡可能短;
(7)該部位工作面狹小,施工機械難以有效進入。
綜合現場施工難點,經過分析研究,決定采用人工機械拆除與鉆孔爆破拆除相結合的綜合拆除方案。為避免爆破過程中鋼筋對被爆體產生較大約束,正式爆破前需對已經破損混凝土部位出露的鋼筋予以切割清除;破損部位出露的鋼筋混凝土人工采用風鎬、切割機等設備挖除。現場在檢修閘門井后漸變段受損混凝土上、下游已經人工挖出寬50 cm、深50~100 cm的深槽,中間部位的鋼筋混凝土已經處于懸空的臨界狀態。當完成中間的表面鋼筋混凝土拆除后,可能在中間形成類似“穹頂”或平頂的結構形態。針對可能出現的這兩種形態下剩余部分的混凝土拆除,擬定了兩種方案。①方案一中以上、下游已經形成的深槽為臨空面,水平分割條塊,后退式逐步拆除;②方案二中以形成的“穹頂”為臨空面,采用環形分塊,中心部位為臨空面,向四周爆破的逐步拆除方案。經過分析論證,確定采用方案一水平分割條塊,后退式逐步拆除,可以邊爆破邊支護,對于頂拱的安全更為有利,且對條塊的進一步細分更有優勢。
爆破方案選擇以上、下游已經形成的混凝土深槽為臨空面,從下游向上游爆破。按一般松動爆破設計,每次爆破的分塊小于2.0 m,爆破次數根據實際情況確定。爆破鉆孔以向上的直孔或小角度斜孔為主,2號乳化炸藥裝藥,采用袋裝砂封堵炮孔,采用非電毫秒微差順序起爆網路,嚴格控制爆破單段藥量,電雷管起爆。
后漸變段頂拱受損混凝土頂部基巖灌漿完成后,開始安排拆除頂拱受損混凝土,先采用人工配合機械拆除。從上下游同時拆除中間變形脫落部分,然后按照頂板爆破設計鉆設爆破孔,爆破鉆設完成并驗收合格后,分次爆破拆除剩余待拆除混凝土。
檢修閘室后漸變段頂板施工順序為:作業排架修復→排架緩沖保護→變形脫落體人工拆除→檢查驗收→爆破鉆孔→底板、邊墻保護→第一炮裝藥聯網→排架緩沖保護→爆破出渣→緩沖保護拆除與排架平臺調整→爆破鉆孔→第二炮裝藥聯網→排架緩沖保護→第二炮爆破出渣→緩沖保護拆除與排架平臺調整→下一循環。
(1)孔徑:50 mm。
(2)孔深:1.1 m左右(當下層鋼筋混凝土被剝離后,只剩下素混凝土加上層鋼筋混凝土,實際法向厚度將會小于1.2 m,實際鉆孔需要進入上層鋼筋混凝土,炮孔底部與巖面接觸部位預留一定厚度,初步確定預留10 cm,因此鉆孔的理論深度為1.1 m。實際施工中,預拆除的厚度難以精確確定,還有兩邊的斜孔具有一定的斜率,因此根據具體的位置,局部的鉆孔深度會大于1.1 m)。
(3)堵塞長度:爆破孔0.3 m,光爆孔0.2 m。
(4)單孔藥量:爆破孔0.3~0.45 kg。
(5)單耗:0.5~1.0 kg/m3。
(6)最大單段藥量:小于1 kg。
(7)單孔負擔體積:V=0.45 kg÷0.8g/m3=0.562 5 m3。
(8)單孔負擔面積:S=0.562 5 m3÷1.2 m=0.468 75 m2。
根據單孔負擔面積推算間排距為:a×b=0.7 m×0.6 m,此時單孔負擔面積為0.42 m2,考慮到爆破區域大致為8 m×5 m的矩形體,為了布孔方便,分區合理,間排距按照a×b=0.75 m×0.6 m的矩形布置,此時單孔負擔面積為0.45 m2,小于0.468 75 m2,單耗滿足要求。
排距為0.6 m,則每次爆破的排數為1~3排,控制分區寬度小于2.0 m。孔距為0.75 m,則每排孔數約為9個,其中光爆孔2個,爆破7個。周邊采用光面爆破,間距0.3 m,孔深1.1 m左右,線裝藥密度小于150 g/m。
炮孔平面布置見圖2。

圖2 炮孔平面布置(單位:m)
每孔裝0.3~0.45 kgΦ32 mm乳化炸藥,根據炮孔深度不同,小于1.0 m的炮孔裝1節,大于1.0 m炮孔裝1.5節,連續裝藥,裝在孔底,堵塞長度大于30 cm,每孔兩發雷管,插入底部1節炸藥中心位置,做防水處理并用防水膠布綁扎密實。
爆破孔裝藥結構示意見圖3。

圖3 爆破孔裝藥結構示意
每孔1/2節Φ32 mm乳化炸藥,根據炮孔深度不同,分段間隔裝藥,雙根導爆索綁扎裝藥,線裝藥密度150 g/m,每孔兩發雷管,做防水處理并用防水膠布與導爆索緊密綁扎結實。堵塞長度大于20 cm。
鑒于該工程的爆破孔均為向上的垂直孔或斜孔,所有的裝藥結構都在其他場地加工完成,均采用竹片綁扎好。待鉆孔結束后,對炮孔進行驗收,驗收合格后,將綁扎好的裝藥結構插入炮孔,袋裝砂堵塞,而后實施爆破。
光爆孔裝藥結構示意見圖4。

圖4 光爆孔裝藥結構示意
根據專家咨詢會的意見,爆破振動控制標準由以前的5 cm/s調整為1.5 cm/s,基于此控制標準,單響藥量必須控制在1 kg以內,爆破常規的“一把抓”難以滿足安全要求,因此采用孔內高段,孔外接力的非電起爆網路,嚴格做到單孔單響。按照目前的裝藥結構,單孔藥量為0.3~0.45 kg,按照單孔單響設計,最大單段藥量可以控制在0.5 kg以內,以滿足爆破安全要求,且還有相當的富余度。
孔內雷管:雙發MS13段;排間雷管:雙發MS5段;段間雷管:MS3段;采用雙發電雷管起爆。分多次爆破,第1次和第2次爆破為試驗爆破,采用小藥量、低單耗、低單響進行試驗, 初定只起爆一排;后續爆破利用上次爆破的臨空面依次起爆,每次爆破控制在2排。
起爆網絡布置見圖5。

圖5 起爆網絡布置
當前設計采用非電微差毫秒順序起爆網路,單孔單響設計,既有孔內雷管,也有孔外雷管,操作難度較大。采用這種設計的原因是缺乏爆破經驗。為了確保周圍的閘門等保護物安全,只能采用最保守的爆破設計。在實際施工中,擬初期采用審慎試驗爆破,試驗爆破的單響藥量控制在1 kg以內,進行嚴格的爆破振動監測,根據試驗和監測結果,再對起爆網路進行優化調整。
如果可以控制到3~5孔一響,則整個網路采用MS1、MS3、MS5、MS7、MS9、MS11.....,不設孔外雷管,孔內完成分段起爆,“一把抓”網路,在確保周圍保護物安全的情況下,可以大大簡化爆破施工。
利用灌漿平臺施工,固結灌漿及排水孔施工完成后,需修整施工作業平臺,對腳手架平臺進行加固調整。先修復已移動或破損的木方,并采用鐵絲綁扎牢固,確保平臺滿鋪整齊。腳手架采用Φ48 mm普通鋼管加固,按照0.75 m×0.75 m間排距調整,排架步距1.2 m,腳手架兩側與邊墻混凝土頂緊,腳手架立桿利用模板頂托支撐木方頂緊已破損混凝土,木方支撐由縱向調整為橫向,以便逐段拆除混凝土。
錨桿主要為長4.5 mΦ28 mm砂漿錨桿。錨桿孔采用YT-28氣腿式手風鉆造孔,孔徑Φ50 mm,人工插錨桿,采用先注漿后插錨桿的施工方法,砂漿泵注漿。錨桿孔孔位偏差不大于10 cm,孔深偏差不大于5 cm;孔軸線應符合設計要求,注漿時,注漿管應插至距孔底30~50 cm,隨砂漿的注入緩慢勻速拔出;桿體插入后,若孔口無砂漿溢出,應及時補注。桿體插入孔內長度不應小于設計規定的95%。錨桿安裝后,不得隨意敲擊。
為避免拆除物料將排架砸壞,施工排架頂部采用緩沖平臺。將排架頂部距頂板1.7 m的平臺鋪設雙層枕木,形成接渣平臺,平臺上方鋪設單層廢舊輪胎,輪胎頂部滿鋪二層竹跳板。輪胎選用直徑1.2 m的自卸車輪胎,用8 t自卸車運輸至施工現場,輪胎應相互抵緊,上下層交錯放置。頂部采用雙層竹跳板,間排距1.5 m,采用Φ48 mm鋼管串聯為整體。
檢修閘門防護過程中,先在閘門下游側搭設防護排架,防護排架底寬3 m,排架按照間排距0.75 m、步距1.2 m搭設,排架兩側采用插筋(長50 cm、固定深度30 cm)與邊墻固定。排架迎爆破面方向進行防護,防護面先掛設一層廢舊輪胎,輪胎外側滿鋪3層竹跳板和1層厚5 cm木板。輪胎選用直徑1.2 m的自卸車輪胎,用8 t自卸車運輸至施工現場。輪胎鋪填間距2.4 m,排距1.2 m,交錯布置。輪胎緊貼混凝土面采用Φ16 mm鋼筋從上至下懸掛,并與排架焊接固定。輪胎外滿鋪3層竹跳板,竹跳板型號為2 400 mm×300 mm,用8 t自卸車運輸至施工現場。竹跳板在輪胎面上滿鋪3層,Φ16 mm鋼筋加固牢靠。內外兩層竹跳板豎向鋪設,鋼筋排距1.2 m;中間層竹跳板橫向鋪設,鋼筋間距1.2 m。利用Φ16 mm鋼筋焊接拉筋予以加固,采用10號鐵絲將鋼筋與竹跳板固定。木板橫向鋪設,采用Φ16 mm鋼筋從上至下懸掛,并用10號鐵絲將鋼筋、木板、排架固定在一起。排架兩側采用斜向拉筋與邊墻插筋(長50 cm、固定深度30 cm)斜拉,以避免爆破沖擊波沖倒排架。
爆破體下方底板采用復合式保護,保護型式與有壓段標準段相同,保護完成后形成寬3.5 m的路面,以形成道路出渣。保護體下部預埋4根Φ200 mm鋼管形成暗溝,保護分3層,底板基礎采用單層竹跳板滿鋪,竹跳板采用Φ12 mm鋼筋串聯為整體;中間層采用粒徑小于30 cm的石渣找平,鋪料厚度50 cm;頂層采用20 cm厚水泥穩定層保護形成路面。
右泄有壓段右邊墻爆破時,需對洞內邊墻結構混凝土進行防護。邊墻結構混凝土采用雙層竹跳板防護,防護范圍為洞口上游各10 m,主要防護布置在爆破面的正下方,防護層先采用膨脹螺栓按照間距1 m橫向固定鋼筋,鋼筋直徑為Φ16 mm,然后分層自下而上綁扎竹跳板,竹跳板外側采用Φ16 mm鋼筋與底部固定。施工主要工程量為:鋼筋1.5 t,竹跳板1 000 m2,膨脹螺栓100個。
2015年10月27日,右岸泄洪洞檢修閘門井后漸變段頂板受損混凝土修復順利完成。此次爆破拆除在滲水大、空間小等惡劣條件下實施,且需確保閘門安全及周邊結構混凝土無損傷。爆破效果表明,該爆破技術實施安全、有效,為右岸泄洪洞搶險工程后續施工項目贏得了更多寶貴的時間,確保了電站樞紐工程安全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