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文寧
(煙臺廣播電視臺,山東 煙臺 264003)
由于此次錄音是在異地,所以在正式錄音以前要了解一些具體情況:第一,樂隊編制。參與本次樂隊錄音的人員一共是十三人,其中包括墜琴、揚琴、琵琶各一人,二胡兩人,低音樂器中大提琴一人,低音提琴一人,管樂聲部中,笛子、笙、嗩吶各一人,打擊樂組共三人。演唱部分包括獨唱、雙人對唱與合唱三種形式。第二,錄音場地。本次錄音地點選擇在乳山市電視臺的一個演播廳內,演播廳為劇場式結構,聲場條件較好,沒有聲染色,場地供電條件良好,是一個比較理想的錄音場所。搞清以上兩點,對本次錄音所需的設備器材和工時在心里基本也就有了底兒。
本次樂隊錄音采用了點傳聲器配合AB立體聲拾音制式的方式,話筒對的布置距前排樂器大約三米,距地高度一米五,兩只話筒的間距為80厘米。分別給打擊樂器和墜琴配備了點傳聲器。主傳聲器對兒選用的是兩支德國產的NeumannU87,點聲源傳聲器選用的是ShureSM58。樂隊分布以及傳聲器部位如下圖所示:

本次樂隊錄制采用點傳聲器配合AB立體聲拾音制式的拾音方式,原因有:第一,關于AB立體聲拾音制式的使用,更多的是從良好的聲學環境考慮的。眾所周知,AB立體聲拾音制式主要是通過時間差的方式來實現的,使用時間差拾音方法錄制的聲音具有非常好的溫暖感、自然感和縱深感,但是時間差拾音方式對聲場空間要求比較高,而本次使用的錄音場地又比較理想,正好為發揮AB立體聲拾音制式的優點(溫暖、自然、縱深感強)提供了良好的聲學條件。第二,關于點傳聲器的使用,更多的是考慮到樂隊中的民族特色樂器。墜琴作為山東特色樂器有自己獨有的音色和藝術感染力,在樂隊配置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和作用,所以應用點傳聲器給予突出。而為后排的打擊樂器提供點傳聲器,則可以有效地體現聲場的縱深感,增強錄音作品的空間表現力。
拾音范圍角度是指立體聲傳聲器系統能夠正確無誤拾取聲源方位信息的有效工作夾角。在正確的拾音范圍角度上拾取全部聲音信號的方位感,能在立體聲重放系統中“忠實”地被還原出來。當然,每一種立體聲拾音制式都有自己的拾音范圍角度。在使用AB立體聲拾音制式時,一般情況下,樂隊的寬度應與AB立體聲拾音制式拾音圍夾角的兩條邊剛好相切。以下圖表將拾音范圍角度、傳聲器間距以及拾音范圍詳細列出。
由此可見,AB立體聲拾音制式的拾音范圍角度與兩支傳聲器的間距有著直接的聯系。由于本次錄音所采用的立體聲傳聲器間距為80厘米,所以對應的拾音范圍角度為40°,拾音范圍為80°。那么我們在安排樂隊的位置時,樂隊中最左端與最右端的兩位演奏者的位置應該在80°夾角的兩條邊線上。如果在安排演奏員位置時超出了這個夾角,容易產生“聲像中空”的現象,也就是在立體聲重放時,聲音會偏向左右兩端,而中間位置聽起來比較稀疏,影響錄音質量。在錄音工作前,為保證拾音范圍角度數值的準確,最好準備一個量角器,以確保聲像定位的精確性。
(1)點傳聲器不宜多,如果太多,傳聲器之間串音加重,會影響聲源的定位,聲音不清晰。抓住其中幾件主要樂器進行合理位置安排并配以定點傳聲器拾音,不僅可以減少串音的拾取,還可以有效支撐聲場空間,使聲場干凈利落、定位準確。
(2)板鼓的點傳聲器設置主要是為起到定位聲像的作用。在后期制作的過程中,板鼓的點傳聲器的音量要給得適量,不要大,音量提升到聽感上剛好能定住板鼓方位的效果就可以了,有助于聲場縱向的延伸。
(3)計算出不同點聲源傳聲器與主傳聲器對兒之間的時差,以便調整相應點傳聲器的延遲時間,從而避免延時造成的時間差、相位差,影響錄音質量。
通過最后對錄音作品的鑒賞,大家普遍覺得樂隊的整體感不錯,聲音的溫暖感和縱深感非常好,充分體現了AB立體聲拾音制式的優勢,墜琴的音色由于點傳聲器的架設而顯得鮮明,將呂劇獨有的韻味充分展現,后排板鼓點傳聲器的架設為作品的空間表現提供了支撐。這部作品最后能得到創作人員們的認可,我本人也深感欣慰,希望這部作品能夠為傳播邵本道老人無私奉獻、熱心助人的精神發揮出積極的宣傳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