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難
一件事情發生后,如果讓兩個當事人分別敘述事情的經過,你通常會驚奇地發現,兩個人講述的情節各不相同。一個事件常常會有不同的版本,讓人疑竇重重:究竟哪一個才是真實的表述呢?
曾經采訪過一對古稀老人,他們已經在一起度過40余載的歲月,可謂相濡以沫,伉儷情深。
老太太陶醉在感動里:“他對我的好體現在生活細節里。我患有高血壓,需要定時吃藥,每天早上,他會把藥和水端到我的面前。每次我單獨外出,他總是焦急地等待我的歸來,埋怨我的晚歸……”
老先生說:“共同生活只是一種慣性,說真心話,我只是機械地做我該做的事情。至于著急她的晚歸,我不過是習慣了兩個人一起生活而已……”而在不遠處,老太太正深情回眸。
生活中,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兩個大學時代的同窗好友在20年后相聚,暢敘前緣,突然發現記憶各不相同。甲回憶:“讀大學時,你有一個晚上出去,回來的時候,大門已經關閉,你就攀爬學校后面的圍墻,摔了一跤,還是我幫你擦的藥。”乙說:“怎么會?我一直是個守規矩的學生,只記得有一段時間老躲在圖書館看書,從太陽初升一直看到暮色沉沉……”
謬誤與真實究竟存在多遠的距離,我們不得而知。相同的感受,往往在同等的境遇中產生,而人的生活環境千差萬別,個性也不同,在此基礎上溝通,感觸看似相同,其實各奔西東。思想的碰撞可以瞬間產生迷人的光芒,內心的感受卻各不相同,于是到了某一天,自以為相知日久的人會變成陌路。
承認這一點,就承認了人是孤獨的。語言的溝通有時給人一種錯覺,以為自己已經很了解對方,以為彼此之間應該可以經得起任何考驗,然而真實的情況是各有各的認知世界。所以,當溝通無效之后,我們將誤解視為客觀存在的現象,淡然處之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