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凱
“作詩火急追亡逋,清景一失后難摹?!碧K軾的這句詩真實地道出了創作靈感的特點及重要性。
對文人墨客來說,創作靈感的確如雨后的第一縷陽光,初春的第一聲驚雷,彌足珍貴。因此,古代的文人墨客無不絞盡腦汁地捕捉靈感。
唐代詩人白居易寫詩成癖,有“詩魔”之稱,一生創作詩歌近3 000首。白居易平時捕捉靈感有一個妙法:隨時隨地把靈感裝進陶罐里。
白居易的書房中有很多陶罐,陶罐上面都分門別類地貼有標簽。創作靈感光顧時,他便立即寫下來,然后根據內容,分類投進書房中的陶罐中,待空閑的時候從陶罐中拿出草稿,并細細斟酌,加以修改而成詩。白居易對這些陶罐很看重,從不允許家人碰一下。他外出時,還專門帶上一個精美的陶罐,將沿途捕捉到的靈感隨時“投入”其中。這些陶罐,實際上成了白居易的“文件夾”。正是靠著這些陶罐,白居易把日常生活中鱗片一樣的靈感串成了一襲精美華貴的“金縷玉衣”——《白氏長慶集》,成為后世文學寶庫中熠熠生輝的著作。
“正為先生行役苦,故留皴玉薦奚囊?!痹灥倪@兩句詩,是對中唐浪漫主義詩人代表“詩鬼”李賀時時刻刻捕捉靈感的真實寫照。李賀愛詩“入魔”,且才華橫溢。他經常騎馬出游,身背一個破錦囊,每每觸景生情而得詩句,即寫投囊中,歸家后完篇。其母鄭夫人見狀,感嘆:“是兒要當嘔出心乃已爾?!背烧Z“嘔心瀝血”便來源于此。正是靠著這種方式,李賀筆下流淌出許多經典、奇峭而有獨創性的語言,如“羲和敲日玻璃聲”“銀浦流云學水聲”“玉輪軋露濕團光”等匪夷所思的奇語。
宋代文人梅堯臣也和李賀有同樣的愛好。他每次交友出行,都背著一個布袋,然后將沿途記下的點點滴滴收集起來——這些點點滴滴便是彌足珍貴的創作靈感??臻e時,梅堯臣便在燈下將布袋中的“點點滴滴”一一攤開,然后整理成一首首精彩的詩。“滿腹珠璣,實為血汗凝成。”梅堯臣得到這樣的贊譽,可謂實至名歸。
同白居易、李賀、梅堯臣比起來,元末文人陶宗儀捕捉靈感的方式就顯得樸素些。他既無陶罐,也無布袋,用的是一片片尋常可見的樹葉。
元末,陶宗儀避亂隱居松江農村躬耕隴畝時,隨身帶著筆、硯。在田間地頭休息時,他把勞動過程中突然而至的靈感一一記下來。因身邊無紙,他便隨手從樹上扯下一片葉子來,匆匆將感悟記在上面,稍稍晾一晾,便埋在樹下。如此日積月累,陶宗儀的“靈感”竟然埋了整整一坑。積攢到坑滿時,他便將“靈感”挖出來,一一整理,這便是流傳后世的《南村輟耕錄》的雛形。“遇事肯綮,摘葉書之,貯一破盎,去則埋于樹根,人莫測焉。如是者十載,遂累盎至十數。萃而錄之,得凡若干條,合三十卷?!薄赌洗遢z耕錄》記載了元代社會的典章、文物及天文歷算、地理氣象、社會風俗、小說詩詞等,“凡六合之內,朝野之間,天理人事,有關于風化者,皆采而錄之”,共20余萬字。
其實,不管古人捕捉靈感的方式、途徑有多少種,都體現了兩種創作精神:留心與勤奮。